如今,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北京新“两翼”的规划建设正在按照高标准、高质量要求稳步推进。 无论是11日北京市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还是近期公布的《国务院批复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都引发广泛关注。来自社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1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周年。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 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也从顶层设计阶段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雄安新区顶层设计基本完成
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雄安新区成立以来,一批精准、符合规划方向的基础性项目率先启动。 北京至雄安城际铁路开工建设。 白洋淀治理、绿化工程等生态工程启动。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竣工成立。 投入使用。
“我们主要是规划,坚持规划好每一寸土地再开工。” 林念修表示,雄安新区除了保证运营的基础工程和临时建筑外,没有动工任何一砖一瓦,以确保安全。 第一扣,不犯颠覆性错误,避免留下历史遗憾。
林念修介绍,雄安新区成立两年来,顶层设计基本完成,“1+N”规划体系基本建立,“1+N”政策体系已基本形成。已初步形成。 “1+N”规划体系中,“1”为雄安新区规划纲要,“N”为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白洋淀生态环境管护规划、起步区控制规划、启动区规划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 综合规划26个,专项规划26个。 “1+N”政策体系中,“1”是指《 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河北省”,“N”包含相关配套实施方案。
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河北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表示,雄安新区要追求“雄安品质”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国家。 示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如何理解“雄安品质”? 陈刚认为,质量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必须通过“雄安标准”来体现。 标准体系涵盖建设目标、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城市风貌、生态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城市安全、城市管理等方面。 此外,还要构建“雄安质量”体系,改革创新,大胆推动各领域特别是改革开放前沿政策措施的落实,为国家提供优质服务。可复制、可扩展的体验。
“雄安新区开发建设已经启动,即将进入开发建设新阶段。”陈刚说。
建设没有“城市病”的城市地区
2018年12月27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副中心(街区级)控制性详细规划(2016-2035年)》,标志着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迈出了新的重要一步。北京副中心。
北京城市副中心有详细规划。 未来应该如何实施?
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表示,要先决策后行动,继续深化规划设计; 要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构建城市骨架,重点抓好行政办公区后续项目建设,规划建设约11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公园。 规划建设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文化设施,大力推进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运河商务区、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隋振江表示,要围绕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等功能,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构建高科技经济结构。 建设大规模水体绿地,实施重大河道景观整治特别是水环境治理工程,预留城市副中心外生态廊道和绿化带; 全面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建设汉代泸县古城遗址博物馆,挖掘运河文化。 有效提升城市副中心管理水平; 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积极推动与廊坊北三县协调发展。
“建设没有‘城市病’的城市地区。” 隋振江指出,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过程中,要借鉴中心城区建设的经验教训,引导城市副中心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们不能再继续老路了,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隋振江表示,要建立更加合理的城市布局结构,将人口密度控制在每平方公里9000人以内; 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生态空间规模大幅增长; 并在工人和居民之间建立更好的关系。 ,将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比例由目前的1:1.3调整为1:2,到2035年达到平衡,基本实现在副中心工作和生活; 鼓励功能兼容、复合利用,满足附近居民工作、生活、居住、休闲等需求; 完善住房制度,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和商品房调控体系; 加强与公共交通的耦合,实现居民区与重点功能区之间轨道交通一次性换乘。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
“我们紧紧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大鼻子’,一刻也没有放松、停顿。当前,我们正在有力有序有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林念修说道。
林念修介绍,五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体系“四梁八柱”已基本建立。 北京2600多家一般制造业企业放宽退出,700多个市场放宽促销。 交通、生态、产业协调发展取得突破。 打通800多公里产能扩张“死路”“瓶颈路”,“京津冀上轨”加速成型,多项重大改革创新举措落地推出并实施。
“无主谋则困,无备则枉”。
据介绍,未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推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取得新突破,重点抓好规划落实落实政策,加快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 二是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取得新突破,高质量推动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 三是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新突破,完善疏解政策保障。 四是推动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改革创新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一步一个脚印、一张蓝图到底,朝着既定目标一步步前行,力争在进一步推动北京协调发展的大考中交出一杯羹,天津、河北,交出一份优秀的答卷。” 林念修说道。 (本报 小编 刘坤 北京1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