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并存,犹如江南水乡。 “千年秀林”空气清新,白洋淀碧波荡漾……
在华北腹地,一座绿色生态城市——河北雄安新区正在悄然崛起,向世人展现出一幅蓝绿交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
雄安新区建设是千年大计。 从规划新区建设之初, 就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划定发展边界和生态红线,实现两条线融合,努力打造绿色、森林、智慧、水城新区。
在大规模城市建设开始前,率先启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 如今,人工林蓬勃发展,白洋淀水质持续改善……五年来,雄安新区坚持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共同形式,把生态放在首位。 、绿色发展,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朗、水城融合、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
“‘千年计划’从‘千年秀林’开始”
绿意盎然的人工林
春光明媚,雄安新区“千年美丽森林”大清河林一区造林区,粉红柳绿。 树木错点栽植,曲线排列,树种交错,高低搭配。 10个大小不一的湖泊,依坑而建,依地而形。 柏油路、小桥、凉亭、生态亭相继融入森林之中。
“这片美丽的森林占地9800英亩,有62种树木和18种灌木。去年种植了20000棵树。” 2020年大学毕业后,中国电建市政水环境公司员工张克来到雄安新区,他珍惜这里的一草一木,“自‘千年美丽森林’景观提升工程(二期)启动以来,他十分珍惜这里的一草一木。 ),森林变得越来越美丽,长远来看,这里的湖泊将与白洋淀相连,打造一座活水之城。” ,水城共存。”
先植绿、后建城,是雄安新区建设的新理念。 2017年3月28日, 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当年11月13日,建设者在位于雄县雄州镇、容城县平王乡的大清河林区一区五标段种植了新区首批树苗。
“‘千年计划’将从‘千年美丽森林’出发,努力继续展现蓝绿交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 2019年1月16日下午, 来到“千年美丽森林”大清河林区一区造林区,乘坐公交车穿越林区,观摩树木生长情况。车站内,您将在秀林站听到雄安新区整体生态建设和“千年秀林”片区绿化情况介绍,在平台上俯瞰整个林区,对他们用科学方法植树表示赞赏树木及其利用信息技术来管理和保护森林。
登上秀林站站台,眺望远方。 乔灌草高低错落,经济林和生态林并立。
看着摇曳生姿的树苗, 高兴地说:“让它们和雄安新区一起慢慢成长。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搞临时形象工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安新区依靠这样的生态环境来体现它的价值,增加它的吸引力。”
雄安新区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示范区为目标,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为新区规划建设奠定良好生态基础。
“秀林、绿谷、殿湾”构成了雄安新区启动区的生态空间框架。 “它北接北方林带,南接殿湾区,很快就会成为一个蓝绿交织的大公园。” 发射区核心区的中央绿谷已初步成型。 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公司技术顾问郑占峰表示,“中央绿谷呈形状,周洲、同乐溪等多个主题公园引人入胜。”
核心城区以外,生态环境建设也在有序推进。 按照“一镇一大型公园、一村一精品游乐园”的部署,雄县启动了12个镇级公园、386个村级精品游乐园建设,让村庄变了样风景随处可见,绿意盎然。
位于诸葛庄村南的“迎宾公园”占地500亩。 许多村民到公园锻炼、游览。 “这里生态良好,干净卫生,村民们都喜欢来这里散步。” 在公园里玩耍的村民王敬志说道。
截至目前,雄安新区累计造林面积45.4万亩,树木超过2300万株,森林覆盖率超过30%。 森林包围城市,湿地进入城市,进入森林3公里,进入林带1公里,进入公园300米。 规划图上的绿色雄安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城市和湖泊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华北明珠”再铸辉煌
沿着白洋淀木栈道长廊,登上文渊阁,远远望去,碧波万顷,芦苇摇曳,水鸟嬉戏。 “华北明珠”白洋淀正在焕发新的辉煌。
“到2024年,白洋淀区水质整体达到三类标准,为近年来最好水平,进入全国优良湖泊行列。”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程刚说。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华北之肾”,与“千年秀美森林”共同构成了雄安的蓝绿色背景。 但一段时间以来,位于大清河流域“九河下尖”的白洋淀也遇到了“干渴”、污染等问题。
2017年2月23日, 在实地考察雄安新区建设规划时专程来到白洋淀。 考察时, 强调,建设雄安新区,必须修复保护白洋淀。 未来,城市离白洋淀这么近,应该有一个保护区。 管理措施必须到位,不得向其中排放污水,不得人为破坏。
2019年1月16日,在河北省雄安新区规划展览中心,谈到雄安新区处理城湖关系所做的巨大努力时, 回顾了雄安新区在处理城湖关系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在选址时:“当时选址在这里是出于考虑。 白洋淀必须得到保护,不能被破坏。 城市和湖泊应该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随着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白洋淀正迎来史上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
从“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作为主要任务写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到印发实施《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保护规划(2018-2035年)》,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建设治理和保护成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关键环节;
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源,关停大清河流域“分散污染”企业3万多家,封堵入江湖非法排污口1.3万多个;
加大污水拦截和处置力度。 大清河上游及入江河道城市建成区雨污分流全面改造。 流域内各市县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实现全覆盖,每天都有新的垃圾产生和清除;
落实“三线一清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理措施,严格开展相关项目环评审批;
实行退耕还田,滇区重点区域稻田、莲藕田全部退出;
建立多水源补水机制。 2018年以来,累计入湖水量已达24.5亿立方米。 白洋淀水位稳定维持在7米左右,湖面面积由171平方公里恢复至275平方公里左右;
…………
在推动白洋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上,加强环境监测,湖泊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控制。 这是不久前发生的一幕——
水质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发出警报,入湖口设置的自动监测站迅速定位源头。 指挥员迅速出动一架搭载高光谱遥感水质监测设备的无人机起飞。 该无人机具有声呐隐藏管道探测和水质监测功能。 船驶向事发现场。 无人船采集水样,5分钟后发回相关数据。 经调查判断,执法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处理此事。
“通过北斗定位导航结合5G应用,我们实现了污染源厘米级精准定位。”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吴海梅说。
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安新县段村镇东店头村村民田根双响应当地政府号召,主动拆除了自家400亩鱼塘周围的围栏。 “虽然舍不得,但为了新区的建设,还是值得的! 我们村也需要发展乡村旅游。 会越来越好!”
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山清水秀树立标杆
在雄安,正在崛起的不仅仅是一座新城。
安新县王家寨村是白洋淀唯一一个没有土地通达的水区村,只有一根10千瓦的电线。 2024年,为落实清洁供暖要求,王家寨将实施以电代煤改造。
问题出现:供电线路截面较小,难以满足“煤改电”工程的实施需要。 传统架空改造、水塔触及生态红线; 铺设水下电缆影响疏浚...
经过专家论证,最终实施了绿色智能微电网改造方案:在供电侧安装300千瓦光伏、4千瓦风力发电机提供供电保障,建设村级、街道级、户级三级微电网电网侧提高供电可靠性。 特点,在负荷侧,通过灵活调节冷热负荷、削峰填谷……
“现在全村可连续离网运行长达38小时,街道级微电网365天不间断供电,每年减少煤炭消耗2080吨。” 国网雄安新区供电公司工作人员牛利达表示,此次探索为农村电网提供了不间断供电。 此次改造提供了绿色发展的样本。
在雄安,处处都能感受到绿色发展的脉搏。
强调,雄安新区建设要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成为生态标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能建高楼林立的城市。 必须是密集的、绿色低碳的、回归自然的、自然的。 生态应该更好。
更高的起点,新的梦想。 雄安要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和新时代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绿色低碳发展等新理念正在雄安新区得到全面落实。
雄安在建设城市时,根据生态背景进行建设,让城市有机融入自然环境。 雄安新区蓝绿空间比例稳定在70%,远期开发强度控制在30%; 森林覆盖率达到40%,起步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
在造林上,雄安突出乡土树种和地方特色,建设大面积不同年龄、多层、混交林的近天然林,接近天然林。
出行方面,新区起步区绿色交通占比达90%。
工业方面,雄安严格把控行业准入标准,限制一般制造业和低端第三产业的承接和布局,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高端产业。终端服务业。
建筑建设方面,城镇新建民用和工业建筑全面执行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新建政府投资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
市民服务中心被誉为“雄安城市建设第一标准”。 数十栋建筑全部采用钢框架结构和环保模块组成,与现有标准相比,减少建筑垃圾80%以上,节能50%以上。 河北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孙鹏辉表示,这是新区首座“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荣获国家绿色建筑创新奖。
从雄安设计中心到雄安高铁站,一批优质“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相继投入使用。
“与其他城市不同,新区从规划之初就必须把生态、绿色发展放在首位。”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局干部李金霞说。
深圳市建科院牵头雄安多个重点项目进行绿色改造。 副总经理姚培说:“雄安雄安的建设理念和方法与雄安建设的方式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