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三明模式巩固改革成果确保新机制良性运行

推广三明模式将是未来一段时间

国家医改工作要点

2024年,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国家卫健委均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作出部署,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明确的改革路径和基本要求,坚持贯彻落实、巩固改革成果,确保新机制良好运转。

2024年及以后时期,深化三明模式,坚持“三医联动”,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规范医疗价格,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是医改的重要方向。薪资、实习发展空间、实习环境等。

开展医药耗材集中大宗采购,逐步扩大采购范围,加强医疗机构采购和库存管理,适应集中大宗采购要求。 按照腾出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路径,规范诊疗行为,降低药品耗材成本,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推进工资制度改革,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和健康发展。

实行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合理确定调价总量,在总量中突出重点,增减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全面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推动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医院合理确定公立医院内部薪酬结构。 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广以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化、综合性医保支付方式,逐步降低医保基金按项目付费比例,增加疾病诊断相关团体付费、按病种付费分、按床日付费、按床位付费、门诊按人头付费等医保付费方式的比例。 指导医疗机构完善临床路径,加大诊疗标准培训和推广力度,加强监管,提高医疗服务标准化水平。

加大投入实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 2024年及未来,加大公立医院投入,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是重要趋势。 依托现有资源,规划建立国家级医学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区域性医学中心和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形成临床重点专科群。

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在城市医疗集团中的龙头作用,建立一批以三级公立医院或代表辖区医疗水平的医院为龙头的其他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含社会医院、中医医院)作为城市紧凑医疗集团成员,担负着为网格内居民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连续化的医疗服务。分级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公立医院要围绕重大疾病临床需求建设临床专科,推动医疗服务模式创新,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完善运营管理制度、全面预算管理、改革绩效分配方式。 全面开展综合改革,取消一切药品加成,逐步消除逐利机制,秉持公立医院公益性。 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实行临床路径管理,对辅助用药、医院正常使用以外的药品、高值耗材等建立跟踪监控。

医药耗材集中采购将给行业带来重大变革

2018年底启动的4+7药品集中采购,此后逐步扩大,直至扩大到全国。 截至2024年6月,国家组织药品集中批量采购已开展5批次,覆盖药品218种,中选产品平均降价幅度达到54%。 2020年,集中采购将从药品延伸到高值耗材。 截至目前,已开展两批全国组织的高值耗材集中采购,精选冠脉支架平均降价93%,精选人工关节平均降价82%。

“十四五”国家医疗保障规划指出,国家组织的药品集中大额采购将实行常态化、制度化,高危药品集中大额采购范围——国家组织的超值医用耗材范围继续扩大。 到2025年,各省通过国家和省级药品集中采购采购高值耗材品种达到500个以上,高值耗材数量达到5类以上。

集中采购常态化对医药器械行业的影响将持续存在。 药品联采办指出,集中采购降价空间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包括直接供应医院降低营销成本、及时回款降低财务成本、薄利多销降低生产成本、等等,挤占流通领域的长期存在。 不合理的开支。

疫情带动企业投资医疗器械行业

并增加创新

持续的疫情防控预计将使政府在控制医保费用、降低医药耗材不合理价格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和创新支持。 医疗器械行业中与COVID-19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的许多部门可能会受到影响。 一些医疗器械的供给需求在一定时期内会增加,如IVD、体外诊断、低值耗材、生命信息监测设备和家用电器等。 医疗器械等; 此外还有疫苗、免疫球蛋白等血液制品、干扰素等相关生物制品板块。

IVD行业和第三方检测的快速增长在2020年的疫情期间开始显现。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COVID-19核酸检测收入扩大,常规检测业务(非COVID-19)恢复良好,收入规模大幅增长,固定成本费用摊薄效应明显,带动利润进一步增长。 疫苗方面,由于研发周期较长,生产和疫苗接种带来的业绩增长将在2024年开始体现。此外,为防控需要预留了传染病相关物资,市场这部分的成交量并不一定会随着疫情的消退而迅速减少。

医保支付方式倒逼医疗机构

标准化医疗实践

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基础,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框架。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13亿人,医疗保险覆盖城镇居民和职工近12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人数2亿人。 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持续深化,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范围越来越广,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初步形成,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

根据“十四五”国家医疗保障规划,到2025年,医疗保障体系更加成熟定型,待遇保障、融资运营、医保支付、资金监管等重要机制基本健全。完成医疗服务供给、医保管理服务等重点领域。 改革任务、医疗保障政策规范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便捷化、改革协调性显着提升。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持续推进。 大部分协调地区开展了按病种、按人均、按服务单位付费方式改革。 200多个城市对100多种疾病实行按病付费,并实施按病就诊。 试点相关分组(DRG)支付改革,同步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医疗保障改革倒逼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更加规范,引导和规范医疗体系健康发展。

健康中国行动

推动健康管理产业快速发展

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国家正在大力推广“互联网+”医疗模式。 健康医疗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将有序融合,个体碎片化的健康医疗数据将融入人体全生命周期。 周期健康数据库和健康管理服务也将出现创新变化。

随着健康医疗数据高度集中,健康保险将积极参与健康医疗数据的开发和应用,设立新的保险项目,通过积极推动人口健康管理来增加保险待遇。 人口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将重塑。 健康管理将以健康医疗大数据为指导,以健康保险为驱动和推动。 健康保险驱动的预防性健康管理将成为主流模式。

健康促进的发展为健康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健康促进的主体多为政府部门,公益性强,易被社会和个人接受,为健康管理提供了基础。 健康促进还为健康管理的发展提供政策和环境支持。 一些健康促进行动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政府各部门逐步将健康促进纳入各自的工作计划和政策,客观上形成了支撑健康管理发展的基础。 环境。

优先制定数字医疗标准的机构

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红利

多项政策引导“互联网+医疗健康”蓬勃发展,包括建设国家健康信息平台、应用健康医疗大数据、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积极发展“互联网+药品流通”等整合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健康数据资源接入平台、互联互通,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支持依托实体医疗机构自主设立互联网医院,加快远程医疗网络建设依托“互联网+”平台,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迭代发展,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健康产业将发生重大的结构性变化。 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 这是医疗卫生服务业的重大转型机遇。 提升服务,优先建设标准。 组织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红利。 随着医疗大数据的发展和分析方法等技术的不断创新,能够精准利用医疗健康大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的场景将会越来越多,人工智能健康也将快速发展。

医疗健康产业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健康产业创新尤为重要。 国家要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安排支持健康产业发展的基础前沿、社会公益、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动,推动健康产业建设。国家重大转化医学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

医疗健康产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是推动药品、医疗器械质量提升和创新。 对临床急需的新药和罕见病药物给予优先审评审批。 修订医疗器械标准,提高国际医疗器械标准采用率。 推动创新型高性能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加大推广力度。

此外,新一代基因测序、肿瘤免疫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转化应继续加快。 还应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辅助判读、辅助临床诊断、多维度医学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推动合格的人工智能产品进入临床试验。 支持企业推广用于智能健康管理、运动健身等采集健康信息的可穿戴、便携式、非接触式电子产品。

来源|健康世界

作者|肖海峰(特邀嘉宾)

封面| 假如

本文原创于健康行业

#健康星计划#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