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上砥砺奋进行稳致远

文章| 《小康》·中国小康网 小编 张玉蓉 通讯员 刘茜

无论是党建引领下的创新发展,还是乡村战略中的三产融合; 无论是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还是民生工作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要区凭借深厚的基因扎根。 “赛龙舟”精神就是众志成城、团结拼搏、乘风破浪、勇立潮头,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全面发展进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砥砺前行。 稳定而遥远……

走进古老的岭南县——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文明新风扑面而来,美丽乡村涌现,村落干净整洁,特色主导产业规模日益壮大。 一幅和谐幸福的田园画卷映入眼帘。

十年的努力,将会带来巨大的成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十年。 这也是高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创新取得非凡成就的十年。

砥砺奋进之时,再次扬帆之时。 如今,高要每天都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城市和乡村的“面貌”、“气质”都得到了提升。 老旧小区焕然一新,农贸市场焕然一新,生产融合蓬勃发展。 农村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宜居,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大大提高。

党建引领集中

夯实基础,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要区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持续细化落实基层党的建设,不断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党的建设的各方面作用。 各级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他们切实履行服务重点任务、重大任务、重点工程的责任,敢于迎难而上,有力推动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只有理论清楚,政治上才能坚定。 近年来,高要区全面推行首期制,开展重大学习培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六进”宣传活动,对800余名区员进行全覆盖培训区管理干部:依托全区133个初心堂、17所镇街道党校、352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高要澳头红色教育基地和其他载体,实现全区29000余名党员全员培训。 深入实施新一轮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强基础、聚焦基层,不断探索新理念、新路径、新模式,持续推进党的组织变革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完成73个薄弱散乱基层党组织整顿升级,创建54个“两强三好”模范支部。 金都镇铁岗社区、白竹镇孔村被评为“西江党旗红”党建工作示范点。 开展“万名党员进村”“百名主任进万家企业”活动,助力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复工复产。 在金里“3月27日”疫情和南安“8月31日”疫情处置过程中,动员3000余名党员和志愿者成立临时党支部、临时党小组,展现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组织责任。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选派350余名党员干部对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全区4621户8597户分散贫困户全部脱贫。 选拔33支乡镇帮扶队、19名村第一书记,探索高质量、特色鲜明的“党建+地方干部+乡村贤士”乡村振兴模式。

此外,高要还注重党的建设引领基层治理。 党的建设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的“邻里”模式的经验和实践。 全省基层党建工作会议介绍了经验; 印发《肇庆市高要区村民小组》。 《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将规范管理延伸到村组层面。

尊重智者是为政的根本。 推动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干部是决定性因素。 近年来,高要坚持选人用人为事业,把疫情防控、招商引资、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作为培养年轻干部的主战场,引导年轻干部学习借鉴结合实际,带着问题办事,了解真实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淬炼、打磨,在一线“熔炉”中成长为人才。 五年来,共选派63名产业招商班优秀干部开展招商工作,选派20名深圳市优秀中青年干部开展产业招商工作,选派5名优秀中青年干部参加广西龙胜县扶贫协作工作。 ,鼓励年轻干部在一线工作中“赛龙夺金”。

高要市正在精心描绘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图景。 黄其文/摄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 五年来,高要引进博士43人,硕士155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704人,“十万”人才30人,西江拔尖人才4人,急需紧缺人才4人; 分管“高要人才”31人;引进培养西江创新创业团队7个、领军人才1名;建有省级博士工作站7个、博士后实践基地2个;成功申报省市名优工作室43家、市级产业人才5人这背后是高要聚才的“密码”:突出目标,聚天下英才并用之。

传统产业“重生”

新兴产业“强筋健骨”

工业是发展之本、立城之本、富民之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要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紧紧抓住工业“鼻子”,完善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积聚发展新动能,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如今的高要产业链发达,百花齐放,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千年古县焕发出勃勃生机。

位于金利五金智造小镇的全利金达(肇兴)电镀园“腾笼换鸟”升级环保产业园; 位于白竹镇的肇庆市元朗五金塑料家具有限公司从签约到开工到设备安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 全环保自动涂装生产线生产的餐椅已经漂洋过海,进入海外消费者的家中; 上海普提莱华南基地位于江滨工业新城,总投资超52网络投稿。 嘉拓锂电池装备项目顺利封顶...

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优异成绩的背后,是高要在以汽车零部件、新能源存储材料、精细化工、调理菜品为主导的“3+1”产业体系中强补链条的生动实践。 。 今年1-7月,高要推进总投资500万元以上增资扩产项目建设34个,总投资41.1网络投稿; 新增总投资3000万元及以上增资扩产项目8个,总投资10.1网络投稿。

肇庆天气_肇庆旅游景点_肇庆

高要农业资源丰富。 拥有活葛根、高要麦溪鲤鱼、高要大米、高要佛手柑、高要肉桂等5个国家名特新农产品,以及高要罗氏沼虾、辛家环蚕丝苗等。 现有大米、陈村米粉等16个“粤”农产品品牌。 近年来,高要坚持工业化理念和产业链思维,聚焦粮食、蔬菜、水果、畜牧、水产、南药六大特色产业,全力打造“一镇、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主导的“一业一村”。 “一品”特色产业体系,抓住调理菜发展机遇,着力打造中国调理菜产业之都,带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全区现有从事调理菜生产的企业11家,年产值57网络投稿。 到2024年底,全区农林牧渔业产值达到176网络投稿,比2016年增长34%。

高远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地。 从过去单纯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型,高要在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正取得长足进步。

高要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抓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窗口”,着力打造“龙腾荷塘、凤飞圣地”乡村振兴示范区。深入推进“以文化兴旅游、以旅游兴文化”。 围绕“生态+融合+共享”的发展思路,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全面拓展农业的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功能,大力促进农业发展通过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现代化,引进农旅融合重大项目,把旅游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逐步形成“农旅结合、以农促游、以农促旅”的发展格局。以旅游振兴农业”。 提高农业增效,帮助农民增收。 数据显示,高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6年的21%上升到2020年的28.2%。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建设幸福宜居城市

推进南安市老旧小区改造,打造“舌尖上的高要”美食商业街,锦里大道、高要大道建设等重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成功打造“舌尖上的高要”美食商业街。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近年来,高要区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城市更新提质以此为两大抓手,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进程。 城乡面貌和功能明显改善,该区还成功跻身“2024年中国生活质量百强县市”名单。

风景如画的回龙镇赤水塘社区是高要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五年行动,重点抓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农村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以“三清三拆三整”为契机,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乐城镇社波村、白土镇周龙村、孔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白竹上山、相港镇伏佛西面村等农村建设相继完成。 环境整洁、配套设施齐全、田园风光、舒适宜居成为该区美丽乡村的“标配”。 全区农村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道路上,该区还积极探索党委主导、群众主导、村企共建、乡村贤士助力、群众参与的新模式。全民行动,大力开展“千企帮万村,合力共建“美丽乡村”行动,全力改善村容村貌。自2024年11月行动启动以来,落实合同责任,推动领导干部带头“扛起重担”;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共创“内生力”;争取多方支持,推动“结对”目前,高要区已派驻4800家企业对口帮扶17个镇(街道),近万名党员干部职工挂靠全区1516个自然村,宜居(健康)村委会取得了显著成效。 人居环境不断变得更加美丽美好,农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刷新。 “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近年来,村容村貌、生活环境改善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回龙镇大田龙村村民苏菊芳高兴地说,生活环境变好了。村里现在更干净了,村民生活更舒适了。

肇庆旅游景点_肇庆_肇庆天气

高要明珠广场。 升级后,广场增设了休闲座椅、志愿者服务站、公益广告等。 整个广场公园焕然一新,成为高要新的网红打卡点。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高要在抓好城市规划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完善交通网络建设,打造了贯通内外的交通网络。 四通八达、覆盖城乡、出行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已基本形成。 作为肇庆打造“双枢纽”、融入大湾区的主引擎,高要主动发挥连接肇庆东站和珠三角枢纽两大枢纽的区位优势(广州新)机场以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重点,全力推进锦里大道、高要大道等片区道路建成通车。 目前,广东省重点工程锦利大道已进入建设高潮,整条道路的雏形已显现。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高要)预制蔬菜产业园、粤港澳大湾区门窗智能制造产业等一批配套带动项目快速签约实施高要基地、上海普提莱华南基地项目等,正在加快融入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产业发展不断夯实人民生活基础。

多管齐下保障民生

安居乐业、和谐稳定

一切事情中,民生是最重要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要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始终解决最直接、最直接的问题。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现实的问题。 利益问题被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就业、教育、医疗等全民性、基础性、基本民生事业全面稳定发展。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持久。 ,写下了暖心的民生答卷。

五年来,高要区坚持每年办十件民生实事。 公共财政民生支出逐年增长,从2016年的25.1网络投稿增加到2024年的33.6网络投稿,民生财政支出占比超过73%。 干实干、真金白银,民生保障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

高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软硬件建设双管齐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加强教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科学配置。 教育投入从2016年的8.1网络投稿增加到2024年的12网络投稿,新建(扩建)学校14所,累计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0790个。 特别是2020年以来,高要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到100%。 市级认定区第四小学等7所学校为“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区第一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广东省。 信息中心学校是一所成绩优异的学校。

高要要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医疗硬件设施,加大医疗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随着区人民医院南岸分院、区中医院综合楼等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成运营,村卫生站公共建筑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医疗救助报销程序不断简化等。城乡医疗资源逐步均衡,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解决,繁琐的报销一去不复返。

五年来,高要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累计投入扶贫资金9027万元,实施入户帮扶项目3383个,4621户贫困户8597人脱贫。 高要区对广西龙胜县对口帮扶工作顺利解除,与怀集县桥头镇对口帮扶工作全面完成。

(《小康》·中国小康网独家文章)

本文发表于《小康》2024年10月中旬号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