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清洁机器人出海:在内卷市场中寻找赚钱新机遇

“在内卷化市场中,你可以磨练产品和供应链,但要想赚钱,你必须找到正确的市场。出海是现阶段商用清洁机器人的唯一选择。”

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我国产业结构进入快速升级阶段,落后产业逐步淘汰,高端制造业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搬运、检查、清洁等附加值较低、简单的体力劳动逐渐被机器取代。

其中,保洁是生产生活的刚性要求,无论是高档的写字楼,还是工厂园区,都需要日常的清洁维护,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从而为企业打造一张亮丽的名片。

长期以来,园区、写字楼等商业场景的保洁依赖大量人力和半自动化清洁工具,清洁人员利用洗地机、吸尘器等清洁工具对地面进行清洁,大大提高了效率和质量。

但这种模式的缺点是企业需要花时间培训清洁人员如何使用工具,而清洁行业人员流动率高意味着人力资源培训成本高。另外,手工作业难以大规模标准化管理,机器部件老化后维护也比较困难。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对体力要求较高、又脏又累的清洁工作将面临大量劳动力短缺。加之年轻人也不愿意从事清洁工作,因此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清洁行业将面临招工难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商用清洁机器人登上了历史舞台。

随着大公司入局、资本增多,商用清洁机器人进入内卷模式

近两年,商用清洁机器人无疑是非常热门的投资赛道。

这场火热的资本盛宴从技术、市场两个方面展开。

• 技术层面

自动驾驶技术在经历资本和研发周期后,正在逐渐落地,寻找真正能产生商业价值的场景。商用扫地机器人显然是低速无人车,导航、避障、人机交互都需要自动驾驶技术的支持。因此商用扫地机器人解决的是企业清洁需求的痛点,也可以理解为自动驾驶在低速场景的落地。

这种落地并不是简单的解决技术问题,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商用清洁机器人在商场、园区、写字楼等复杂场景中积累的海量数据可以反哺到自动驾驶技术本身,为自动驾驶从低速到高速的过渡提供数据支撑。这也是众多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公司转战商用清洁的真正原因。

• 市场水平

数据显示,中国市场约有10万家保洁公司,近1400万保洁工人,其中专业从事地面清洁的保洁工人约占30%,市场保洁工人人工成本约6万元/年,以此推算,仅地面清洁的市场规模就有数百亿。

由于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清洁行业未来将面临用工荒的尴尬局面,利用机器人解决清洁痛点无疑是最佳解决方案。据相关研究显示,2020年,我国商用清洁机器人市场规模为58.1网络投稿,增长率达120%;到2025年,国内市场规模将达到749.1网络投稿。

在技​​术和市场的推动下,商用清洁机器人投入使用的条件已经成熟,无数企业将目光瞄准了这个价值数十亿的赛道,纷纷加入其中,志在为即将到来的蓝海市场打造一支无敌舰队。

这些厂商基因各异,有的有大公司背景,比如背靠中兴的侠智科技;有的则是自动驾驶技术领域的大佬,比如由原阿里达摩院王刚创办的新胜地;有的是从消费级转向商用的科沃斯,从外卖切入商用领域的普渡机器人;还有一批初创公司,比如启博科技、坎德拉等等。

这些公司在一级市场也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如启博科技获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新盛基获数网络投稿融资。在资本助力下,各家商用扫地机器人公司纷纷加班加点组建团队、研发技术、迭代产品。

到2023年,商用清洁机器人将进入产品、技术、市场落地竞争的“内卷时刻”。

机器人OR清洁工具,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前几年人工智能火热的时候,业界曾热烈讨论AI与场景的关系:“AI+场景”还是“场景+AI”?

“AI+场景”强调AI的引领作用,即AI赋能各行各业,重在技术。

清洁公司_清洁能源包括哪些_清洁

“场景+AI”强调从全场景出发,用AI技术解决问题,技术只是工具,重在场景。

两者都强调技术与场景的融合,但这种顺序上的细微差别,其实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商业模式。

如今商用清洁机器人还面临一个定位问题:它是机器人,还是清洁工具?

如果将其定义为机器人,那么在产品层面,企业必然会将资源转向技术面,投入更多资金研究自动驾驶、视觉VSLAM、人机交互等技术,提高其智能化,更加接近“机器人”。

如果将其定义为清洁工具,那么企业应该更加注重清洁结构,在结构创新上投入更多的研发,以解决更多客户在清洁方面的痛点。

无论是机器人还是清洁工具,虽然都统一为商用清洁机器人的产品形态,但在企业预算有限的情况下,资源平衡倾斜的方向也会影响企业的产品力。

启博科技CEO王雪松认为,商用清洁机器人应该回归本质,解决客户的清洁痛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商用清洁机器人应该是更加智能的清洁工具,虽然外形与传统半自动清洁设备类似,但其商业逻辑却完全不同。

传统的半自动化清洁设备无法消除人机协作的需要,一台机器需要配备一名操作员来操作,即使是地面清洁等标准化作业,也需要人机协作。

商用清洁机器人的逻辑是,将常见的清洁任务标准化,交给机器完成,而更复杂的清洁任务,比如处理粘性物体、清洁楼梯、更换垃圾袋等,则留给清洁工去完成。

相比较而言,商用清洁机器人显然更符合企业降本增效的需求,以及未来清洁工荒的大趋势。

因此商用清洁机器人的第一个标签应该是清洁,然后是机器人。

如果按照机器人的定义去做产品,就是本末倒置,故事虽然讲起来容易,但产品很难落地,商业模式也很难落地。

原因在于机器人对各项技术要求非常高,属于资金和人才密集型行业,企业必须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大量资金,成本高,产品价格高,客户无法承受,也不愿意买单。

这种高调的模式并不鲜见,很多行业都存在类似现象。

王雪松说,如果从需求逆向定义产品的话,市场需要的是一款清洁能力强、性价比极高、能给企业带来切实效益的产品。

机器人的概念当然很花哨,但关键是要解决客户的问题并让他们愿意付钱。

如何制作一台实用的商用清洁机器人?

产品从概念到落地是一个复杂的生产过程,而产品定义作为第一步,决定了产品的方向。

如上文所述,将商用清洁机器人定义为机器人还是清洁工具,会导致最终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产生巨大的差异,进而影响产品是否能完成商业闭环。

作为众多玩家之一,启博科技成立于2024年,其创始人王雪松曾担任猎户星空“豹子书记”负责人。

2024年,启博科技获得由索道资本领投的数千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并于2024年推出首款产品“ONE”。

启博科技对于商用清洁机器人的理解是“以清洁为基础,让机器回归清洁本身”。

清洁_清洁能源包括哪些_清洁公司

基于这样的理解,奇博科技的产品定义始终围绕“清洁”展开。

以ONE为例:

清洁流程上,ONE可一次性完成“扫地、洗地、吸尘、拖地、消毒、自清洁”六大流程,适用于写字楼、商超、机场等多种场景,以及瓷砖、大理石等多种地面。

产品方面,ONE搭载激光雷达、双目视觉摄像头和超声波传感器,并配备视觉算法库,可以识别垃圾类型并进行路径规划:当识别到较大的垃圾,无法清扫时,机器人会自动向清洁阿姨发送信息,请求人工清扫。

清洁效率方面,ONE每小时清洁面积可达1000平米,越障能力2.5厘米,最大爬坡度8度,可自主上下楼梯。对于一些粘性物体,如果ONE无法一次性彻底清洁,它会自主规划二次清洁。

与市场上其他产品不同,ONE有三大特点:

• 模块化

ONE主要采用模块化设计,集尘盒、滚刷、除尘布、污水箱等都做成了独立模块,简化了更换流程。清洁人员可以在5秒内完成清洁模块的拆卸,无需花费额外时间学习如何更换零件。污水箱也可直接从主机上拆卸下来进行清洁。

同时,针对客户对地面清洁、空气消毒等日益增长的需求,ONE内置消毒模块,采用远紫外线消毒特殊波段,不伤皮肤,更换方便。

• 易于维护

ONE集多种清洁模式于一身,无需更换零部件即可切换清洁模式,并采用一体化管路设计,最大程度降低机器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发生堵塞的可能性,即便发生堵塞,也可以通过手动操作使用清洁刷快速疏通。

• 聪明的

ONE具备智能物联能力,可自主呼叫电梯、联动闸机、跨区域执行任务,支持100+台机器调度,通过算法优化清扫任务,实现多台机器协同作业。

此外,ONE的运营数据还可以实时同步到多个后端,支持设备在线升级、远程任务调度、生成可视化报表,实现数字化运营。

“ONE的架构、技术、交互等各个方面都是围绕场景痛点设计的。”

王雪松表示,这种设计理念应该落实到清洁一线,只有让清洁工用好机器,才能更高效、更高质量地解决清洁问题,顾客才会觉得物有所值,愿意为此买单。

国内竞争激烈,出海成为必然选择

从大趋势来看,商用清洁机器人未来可以有效解决清洁行业用工荒问题,是一个广阔的蓝海市场。但现阶段,国内商用清洁机器人市场已然成为一片红海。

一方面企业蜂拥而至,另一方面客户不愿意为高单价的产品买单,即便企业竞相压低产品价格,国内市场依然难以运转。

原因有二:

首先,商用清洁机器人本身是一个B2B产品。

除了计算ROI,B端客户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依赖渠道关系。这种渠道关系很难复制,这意味着一家公司如果想跟下一个客户谈判,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边际成本居高不下,所以产品型公司变成了项目型公司。

清洁能源包括哪些_清洁_清洁公司

而且B2B业务的利益链极其复杂,各类流程成本拉低了产品毛利,导致公司无法盈利。

二是国内物业分散,难以规范推广。

中国大大小小的物业很多,每个物业属于不同的运营商,有的是政府,有的是清洁公司,有的是个人,不同的运营商的决策逻辑完全不同。

企业若想谈合作,又会回到渠道关系,业务难以推进,即便中国有供应链优势,但受限于企业购买力和独特商业模式的制约,商业清洁企业也难以发展壮大。

因此,出海成为必然选择。王雪松认为,在内卷化市场中,产品和供应链可以打磨,但要赚钱,必须找对市场。因此,启博科技选择日本作为出海的第一站。

选择日本的理由有三点。

首先,日本人口老龄化迅速,清洁行业劳动力短缺,据统计,一名清洁工的月平均工资约为人民币1.5万至2万元,人工成本很高,企业招聘清洁工难度大。

“日本市场对清洁机器人需求迫切,无论是协作型还是独立型机器人,都有直接部署的意愿。”王雪松说,除了需求外,相比国内不到3年的ROI,日本市场周期更长,有些客户甚至不考虑ROI。

其次,日本对保洁的标准非常高,保洁流程复杂,仅写字楼保洁就有18道工序,非常标准化,如果拿下日本市场,我们可以把产品推向欧美。

最后,日本的物业管理比较统一,住友、三井、三菱等物业管理集团占据了大部分市场,只要能稳住大客户,就可以大规模出货。这意味着在日本市场,保洁是刚需,企业有购买力,物业管理相对统一,才有复制的可能。

但进入日本市场并不容易,国外产品进入日本市场要过两关:一是产品,二是渠道。

产品端,日本市场对清洁的要求极高,其便利店、写字楼等场景与国内有所不同。例如,日本写字楼使用的材料是乙烯基材料,表面摩擦力大且有弹性,不同于国内的大理石和瓷砖。对机器人的清洁结构、吸力、污垢识别等能力都有特殊要求,具有定制化的特点。

王雪松认为,产品定制从技术角度实现并不难,真正困难的是疏通渠道。

To Big B的商业逻辑以渠道为主,但日本市场比较特殊,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贸易文化。“中国品牌在日本的信任度较低,日本市场排他性比较强,直接把中国品牌推向日本很难赢得客户。”

因此海外企业若想进入日本市场,通常必须先通过商社才能与当地客户合作,这就要求国内企业对超大B客户渠道的争取能力极高。

启博科技恰好搭上了日本龙头贸易公司丰田通商的快车。

2023年初,启博科技与丰田通商签订了1000万元的订单,即将交付首批全能型商用扫地机器人。“日本市场将是启博科技的重点,等我们把日本市场挖透之后,再把产品推向欧美。”王雪松说。

目前,除了启博科技外,高纤、侠智、新盛基等企业也开始海外扩张,未来商用清洁机器人将成为行业主流。

结论

每一次技术革命,机器都会给传统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

清洁行业经历了从手工作业到半自动化设备的转变,并催生了行业内、等传统清洁设备巨头。

当前,清洁行业再度变革,从半自动化清洁设备进化到清洁机器人。在这变革时代的商用清洁机器人企业中,哪家能够突围而出,赢得市场?

故事才刚刚开始。

for and Shop携手36氪拓展海外版图,针对独立站卖家、平台卖家、外贸工厂、品牌卖家的实际运营痛点与需求,联合上下游行业机构,推出“新出海计划”,在多个产业带举办线下交流活动。活动将从平台玩法、行业趋势、品牌营销、物流支付、跨境管理、金融税务合规等多方面为您答疑解惑,助力商家开拓海外拓展新领域!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