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韵传递新声
忻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核心阅读
青石板路两旁,连绵的古建筑,韵味十足; 特色小吃街上,美味佳肴热气腾腾; 在非遗体验馆里,精湛的技艺引得人们驻足……一段时间以来,在山西忻州古城,独特的文化旅游体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使得场面热闹。
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忻州古城接待游客量突破1200万人次。 千年古城如何焕发新活力? 小编进行了实地探访。
随着扩音器里的倒计时结束,广场上的人们全神贯注地看着眼前的古城楼。 塔上,两名表演者挥动手臂,火花突然迸发,一圈圈绚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在山西忻州古城,“铁花”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第一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入选项目、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近年来,忻州的人气不断提升。古城逐渐增多。 据统计,2023年忻州古城接待游客将超过1200万人次。
研究历史原貌,还原明代古城
无论走进哪一扇门,都会看到忻州古城中心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 飞檐翘角,雕梁画栋。 楼匾上写着“明月楼”三个大字。 行走在古城里,身边的传统建筑向前延伸。 它就像晋北地区的一座“文化博物馆”,讲述着这座始建于东汉的千年古城的魅力。
然而,仅仅7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 “当时我们这里只剩下几栋破旧的建筑,环境也不好。” 在古城经营拉面店的李杰感叹道。
转机出现在2017年,趁着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契机,忻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古城进行修复改造。
“在调研和走访中,古城悠久的历史脉络逐渐清晰起来。” 新府区委书记马志强表示,改造思路已逐渐形成:既要保留原有肌理和历史特色,又要丰富文化消费场所,完善老城区。 城市地区人们的生活条件。
既然有了方向,那么具体要做什么呢? 当时,古城旅游在全国不断火爆,但缺乏鲜明特色、运营不当等问题也时时出现。 经过多方考察,忻州市邀请省外专业团队参与忻州古城规划。 忻州市政府负责推进文物修复保护、旧建筑拆除、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专业团队负责规划设计、投资规划、管理运营。
查阅资料、绘制图纸、评估建筑物损坏情况; 雕线、雕漆,按照图纸还原古城内的建筑景观……古城内有秀容书院、泰山寺、门楼、城墙等多处重点文化遗产。 经过专业团队的努力,该单位已恢复正常。
“古城不是凭空而来的,每一条街、巷、铺的建筑风格都有其依据。” 忻州古城运营公司副总经理宁国盘说,古城自建成以来,历代都有修缮。 如今的忻州古城,是审视近代原貌后修复的。
“古城如何建设?其实历史记忆就在那里,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参考。” 马志强说。
提前谋划布局,加强业务监管
一座古城建设起来,聚集人气就成为关键。
古城西南山上,有秀容书院。 站在书院高处俯视,古城尽收眼底。 书院内,不少身着汉服、手持团扇的游客在江南园林式的院墙旁拍照留念。
出了学院,步行到商业区,街道上人头攒动。 一家荞麦面店里,摆满了十几张桌子,老板王慧云和丈夫忙得不可开交。 “店面虽然不大,但节假日一天能卖2000多碗!”
人气从何而来? “与设计改造规划同步,我们从一开始就考虑了古城的商业布局。” 宁国盘说,“所有商铺的招商、运营、监管,都是考虑有针对性地满足市场需求。”
2017年底,忻州市国企与省外专业团队共同成立运营公司。 “古城北有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南邻省会太原,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 运营团队总结道:“忻州古城发展潜力巨大。”
王惠云的店外,挂着两块招牌。 一是保函,二是量化公告。 “我保证绝不会偷工减料降低成本……”“荞麦面1140克,碗580克,汤底270克,面条230克,炒籽60克……10元一个”碗。监督电话……”
这是古城运营团队的统一要求。 保证保证质量,定量标牌公布食品的成分和重量。 “运营质量决定游客的消费体验,‘两个品牌’的监管方式从源头上保证了运营质量。2024年春节假期期间,古城的‘两个品牌’尝试也引来不少网友竖起大拇指。 ” 宁国攀表示,同时,为提升游客消费体验,攀登古城墙、使用停车位等全部免费。
“目前古城内有商户600多家,其中不少是知名餐饮品牌,但品类很少重复,在为游客提供多元化服务的同时,也减少了行业竞争。” 宁国盘说道。
突出特色资源,提升游客体验
忻州市民刘晓霞几乎每天都来古城吃饭。
爱情为何来? “距离很近,有很多事情可做,食物价格实惠,文化丰富!” 刘晓霞说道。 保德的碗盘、定襄的蒸肉、五台的豆腐丸……忻州各县区的代表性小吃在小吃街招牌上随处可见; 古城内有丰富的特色民宿、文创店等休闲业态。 各种各样的。
刘晓霞的感受正是古城运营团队努力的初衷。 “把当地特色资源与古城建设紧密结合,既能融入‘乡愁’,又能提升旅游体验,让古城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忻州市商务局商贸科科长李霞说。
“目前,古城70%的游客来自省内,剩余30%来自北京、上海、陕西等地,境外游客比例持续扩大。” 新府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赵文军说。
古城知名度提升,当地居民是直接受益者。
在外地做厨师的李杰每月收入有两三千元。 古城刚开始修缮时,政府鼓励当地有技能的居民报名居住。 李杰提交了开拉面店的申请,并成功落户。如今,他的拉面已经成为当地流行的面食,他的收入也增加了很多。 李霞介绍,目前忻州当地居民有3400余人在古城工作创业,其中古城老居民300余人。
精美的锔瓷、绚丽的珐琅……古城关帝庙北巷里,聚集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城招商负责人李满红表示:“对于文化属性较强、短期内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运营商将提供店面租金减免等扶持措施。 在满足游客休闲体验的同时,也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 进而打磨古城的文化品牌。”
在政策支持下,许多非遗技艺在古城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 小编走进一家面塑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卢培红正在指导徒弟。 “依托旅游业,我们的手工艺也受到了更多关注。” 卢培洪说道。
近年来,忻州古城依托山西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和康养产业,持续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文化气息浓郁的新消费场景。 忻州市委书记朱晓东表示:“忻州古城是近年来忻州市文旅产业升级的代表性项目,我们将进一步推动文旅与康养、旅游深度融合”努力打造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