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爱美的女生来说,肯定不会陌生美白界的“网红成分”“377”。
由于号称有提亮、提亮功效,添加“377”的普通化妆品一直受到女性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称,凡是普通化妆品注册配方中添加“377”的产品均违反了《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和《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登记备案管理办法”,并遵守各项规定。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将依法查处。
因此,不少主打“377”的普通化妆品品牌,如润白燕、白之翠、约翰·杰夫等,都已下架相关产品。 这波操作引起了爱美女生的高度关注……
【公告】
可以美白肌肤的特殊化妆品
添加“377”
“377”是化妆品原料“苯乙基间苯二酚”的俗名。
苯乙基间苯二酚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呈白色至浅棕色粉末。 广泛应用于各种美白、祛斑、抗衰老产品中。
然而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称,凡是在普通化妆品注册配方中添加苯乙基间苯二酚的产品均违反《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和《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依法查处,并将调查进展情况于12月20日前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监管司。
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回应“377”能否用于普通化妆品,称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批准4-(1-苯乙基)-1,3-苯二酚作为化妆品的批复》的规定从《原料使用公告》内容来看,“377”获批的唯一目的是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来美白肌肤、抑制黑色素的形成。
这意味着“377”只能添加到声称能美白的特殊化妆品中。 普通化妆品配方中因其他用途添加“377”的,须按照新原料注册备案要求完成注册或备案。 备案完成前不能使用。
小编在国家药监局官网查询相关“377”产品注册情况发现,以保湿提亮二次免洗液为例,只能在注册信息中找到相关内容国产普通化妆品。 。 该产品的成分中,明确标注含有苯乙基间苯二酚,在产品包装平面图中也可以看到相关标识。 但国内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信息中并无相关备案信息。
【影响】
网上旗舰店产品下架
线下产品也紧急下架
俗话说“一白遮三丑”。 以白色为美,是很多女性的固有思维。 随着消费人群基数不断扩大和资本涌入,各种含有“377”成分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然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公告一出,商家立即将含有“377”成分的普通化妆品下架。
近日, 小编走访南京多家化妆品店,未发现相关普通化妆品含有“377”成分。 随后, 小编在某电商平台浏览相关品牌KTV旗舰店发现,这些涉及“377”成分的普通化妆品已下架。
对于产品下架一事, 小编联系了某品牌KTV客服。 交谈中,客服表示相关产品确实已下架。 至于接下来是否会重新上架销售以及何时重新上架,客服表示无法确定,需要等待通知。
虽然这些产品已经在KTV旗舰店下架,但在一些通过第三方渠道购买的私人网店中仍然可以购买到相关产品。 对于他们还在销售已经从KTV商店下架的产品,店主们不愿多说。 他们只是说:“产品没有问题,你可以放心购买。不过只卖几天,过几天你想要就可以买。” 它已经不在这里了。”
“普通化妆品禁用‘377’是行业标准化的里程碑。” 一位自称九年资深配方师的护肤博主发帖称,“有利于美白化妆品市场的长远发展,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2年后会有更靠谱、更好的美白”产品。
【方式】
部分消费者正忙着囤货
大多数消费者都在观望
国家药监局对“377”原料发起重拳出击。 这在业内人士眼中传递出怎样的信号?
一位美妆博主表示,根据规定,只有获得“美白专用证书”的产品才可以宣传“祛斑”或“美白”。 目前,一些普通化妆品为了规避风险,用“提亮”、“提亮”等词语来代替,都是在绕圈子。 “我觉得国家KTV这个规定是好事,也对消费者更加负责,因为获得‘美白专用证’需要经过复杂的审核过程。这对于很多一直在做美白产品的企业来说也会更加公平。”产品用心!”
对于这波下架潮,消费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莫女士是“377”产品的忠实粉丝。 她告诉 小编,“听到‘377’产品下架的消息后,我立即去一家熟悉的商店备货了两盒377面膜霜,原因是可以在这段时间使用,第二个原因是以后会断货。” 莫女士还表示,她非常喜欢它,一是因为对成分的信任,二是因为她对这个品牌产生了“粘性”。 。
余宇认为,国家既然禁止了,就说明这样的产品肯定有缺陷,“我肯定不会再买了。”
更多人表示,想看看这些品牌未来能否顺利拿到“美白专用证”并重新上架,然后再权衡是否会再次购买。
“美白产品安全问题频发,获得‘美白专用证书’意味着该产品通过了安全检验,不含有违法或重金属含量超标。因此,‘美白专用证书’实际上是一种保障。”为了所有人。” 知名护肤博客主对这一“禁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解释】
检测项目多、耗时长
企业不愿申请“美白专用证”
小编了解到,事实上,自2015年6月30日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正式将美白化妆品纳入“祛斑专用化妆品”进行管理。 在当时的公告中,明确表示,市场上大多数声称有助于美白、美白皮肤的化妆品,与声称减少皮肤表皮色素沉着的化妆品的作用机制相同。 为控制美白化妆品安全风险,决定将其纳入祛斑化妆品管理。
但现实中,不少生产声称具有“提亮”、“提亮”、“祛黑”功效的普通化妆品的企业,并没有积极申请将此类产品加入“特种祛斑化妆品”行列。 只是这些产品他们还没有申请“美白专用证书”。
为什么这些企业在产品备案时不愿意为自己的产品申请“美白专用证书”? 据悉,国家药监局要求,申请“美白专用证”时,需检测微生物是否超标; 重金属(铅、汞、砷、镉)是否超标; 是否含有违禁成分(苯酚、对苯二酚); 是否对皮肤有刺激。 测试、皮肤过敏测试、皮肤光毒性测试、人体贴剂等项目。
除了检测项目较多之外,“美白专用证书”的审批时间也较长。 国产特殊化妆品的申请流程包括注册及生产卫生条件审查、产品检验、审批三个步骤。 生产卫生条件审核登记从提交材料到卫生条件审核完成大约需要1个月的时间。 产品检测从样品送检机构到获得合格的检验报告大约需要6个月的时间。 申请批准从提交材料到收到批准文件大约需要6个月的时间。 大约需要5个月的时间(如果需要修正,总共大约需要9.5个月),完成一套流程至少需要1年的时间。 普通化妆品的注册流程仅需3-4个月,大大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
《现代快报》红星新闻、财经网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