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城陵矶国际集装箱港
●四个“全省第一”诠释“湖南第一口岸”
是湖南唯一的海港,也是湖南唯一的国际贸易口岸。
2009年是岳阳航运又一个丰收之年,四个“省第一”为岳阳航运奏响了“优势优先”的凯歌。 第一个“第一”是港口年货物吞吐量历史性突破6000万吨,占全省40%以上,位居全省第一。 2008年超过武汉、重庆两大港口。 在全国主要内河港口中排名第七; 集装箱运输完成吞吐量8.6万标箱,同比增长110%,占全省总量的41%。 第二个“第一”是一年内引进新入驻船舶12.3万总吨,注册船舶总运力增长至31.4万总吨,同比增长42%。 其中大吨位(千吨级及以上)船舶210艘,总吨位25.5万吨。 第三个“第一”是邀请参加运输的商船总数位居全省第一。 一年来,河南、安徽等省到粤船舶超过120万总吨,同比增长17%。 第四个“第一”是港口航运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和领导重视程度位居全省行业第一。 松阳湖新港一期工程于去年5月投入运营。 长江深水黄金海岸线开发进入强化期。 ,规模化、社会化新时代; 湘阴曹溪港、汨罗应天、临湘雅兰等码头项目进度加快。 全市新开工或建设千吨级泊位7个,港口吞吐能力进一步提升; 长江中游航道整治工程进展顺利,武汉至城陵矶深水航道日益畅通,大港口、大航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形状。 易炼红书记在市委2010年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大港区、发展大产业”和“利用港口发展航运、工业、贸易和城市拓展”的战略发展思路。 在今年市“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市长黄兰香对加强港航基础设施建设作出重要部署。 “十一五”收官之年,岳阳航运再次乘势扬帆。
市地方海事局局长刘跃华告诉 小编,今年地方海事部门将一次性KTV七项政策,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实现总吨位目标。船舶吞吐量超过36万吨,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6800万吨。 全市港口航运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位居全省第一,力保全国六条内河七条。
九、历史沿革
岳阳古有“通衢要道”之称,交通条件优越。 地处洞庭湖、长江、京广铁路、107国道交汇处,具有铁路、公路、水运三位一体的交通优势。 水路沿长江而下,5000吨级船舶可经武汉、南京、上海、廉江出海。 是祖国中部和西南部重要的交通大动脉。 城陵矶外贸码头享誉国内外。
岳阳素有“湘北门户”之称,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灿烂的历史文化 岳阳历史悠久。 新石器时代,人们在此休息。 夏商时期,为荆州城、三苗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 周景王五十年(公元前505年)在此筑西密城,为境内城市建设的开端。 秦并六国后,岳阳城大部属长沙郡罗郡。 西汉时属长沙国下郡。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东吴孙权在今平江县东南金浦关置汉昌郡。 这就是岳阳城的开始。 三国统一后,东吴派横江将军鲁肃率万人驻扎于此,修建八丘地亭城。 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置巴陵县。 元康元年(公元291年),惠帝置巴陵县。 县治设在巴陵市,岳阳市从此为县治所在地。 南朝宋元嘉十年(公元439年)置巴陵县。 隋文帝时期,精简郡县,废巴陵县,建巴州。 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巴州改称岳州。 公元1276年,岳州改称岳州路。 公元1369年,岳州道改称岳州府。 十八年,清政府辟岳州为通商口岸。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巴陵县改称岳阳县。
1964年10月,岳阳办事处成立。 1975年12月,恢复岳阳市建制,隶属岳阳区管辖。 1983年,岳阳市升格为省辖市,1986年2月实行市辖县。
岳阳市现辖汨罗市、临湘市、岳阳县、平江县、湘阴县、华容县6个县(市)。 四个区:岳阳楼区、君山区、郧西区、曲院管理区。 岳阳市委设置南湖大道,岳阳市人民政府设置金鄂东路。
岳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截至2002年底,全市人口524万。
岳阳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灿烂。 自古以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诞生了许多仁人志士、英雄人物,流传着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当他的理想破灭,与邪恶势力殊死搏斗时,他选择了岳阳大地上的汨罗江作为他生命的最终归宿。 从此,“日夜河声流下洞庭”的汨罗江,就带着悲壮的豪气奔腾着。 一代大诗人杜甫拖着残疾的身躯去参拜“屈原庙”,登上岳阳楼,写下了著名的《登岳阳楼》诗篇。 不久,病逝于岳阳市平江县。 还有李白、韩愈、白居易、孟浩然、陆游、欧阳修等著名诗人,都曾来岳阳吟诗作赋,留下许多感人的篇章。
宋代范仲淹将岳阳吟推向了高潮。 他所写的《岳阳楼》已成为永恒的杰作。 “先忧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已成为许多仁人志士的忧虑。 关心人民的高尚情怀。
岳阳有许多感人的传说,如二妃哭舜的传说、刘毅的传说等,使岳阳大地蒙上了神奇的色彩。 岳阳也是三国时代众多英雄驰骋之地。 钟向阳起义时以君山为大本营,上演了一幕幕悲壮的历史剧。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德怀同志在平江发动大规模起义,使岳阳成为近代革命的发祥地之一。 岳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胜古迹众多,各类旅游资源丰富。 全市有自然景观18处,古寺庙67处,古塔20座,古遗址42处,古墓葬42处,名人故居6处,革命纪念地4处。 共有227个地点。 这些旅游资源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知名度高。 有雄霸江南,千古为人景仰的岳阳楼; 有屈原祠,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纪念地; 有著名的君山岛,形状像一只绿色的蜗牛; 有洞庭湖,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 有一个堪比“日内瓦”的南湖风景区。 二是景点相对集中。 旅游景点基本呈以城市为中心、向外扩散的自然分布。 这座城市的景点几乎占了全市景点的一半,其他旅游景点都分布在城市周边,最远的距离也只有百公里。 这是发展区域经济极为有利的条件。 第三,潜力巨大。 全市227个旅游景点中,已开发50多个,可开发的还有更多。
先秦至秦汉
现在的岳阳地区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夏、商为荆州之域,三苗之地。 春秋时期属楚国,也是糜、洛两国的领地。 战国时期,这里仍是楚国的领土。 周景王时期,在此筑西密城,为岳阳建城之始。 秦朝灭六国,实行郡县制。 岳阳大部隶属长沙县罗县管辖。 西汉时,今岳阳、临湘、平江、湘阴、汨罗等地,属长沙国夏郡、罗县(由长沙县改为)。 今华容县属南郡古华容县和武陵县孝陵县。 东汉时,长沙国改称长沙郡,并在罗县东部、今平江一带置汉昌县。 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建汉昌、下郡等县置汉昌郡。 县治为今平江县金浦关。 这是岳阳市建县之始。 黄龙元年(229年),南安县分为赤陵县南部和今华容县,废汉昌县,改汉昌县为武昌县。 后来鲁肃在此修建巴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