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提升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持续推动经济实现有效好转。质量好、数量合理。 增加。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复苏向好,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有利于改善社会预期。 但进一步推动经济复苏客观上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其中之一就是社会预期不振。 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改善社会预期放在重要位置,再下功夫,增强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底气。
社会预期改善是进一步推动经济复苏的重要变量。
2024年至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续三年提到预期问题。 社会期望往往与当前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2023年,我国经济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呈现持续反弹向好的态势。 但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包括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内部因素,以及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增加。新冠疫情防控趋于稳定,经济复苏将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前进的过程。
2023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增长4.9%,呈现起伏走势,反映出面临的一些困难和挑战从当前经济运行情况来看。 2023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一直在低位运行,这是当前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的直观反映。 继2023年10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2%、环比下降0.1%后,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5%、环比下降0.5%。 1-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3%。 远低于2023年初设定的3%的预期监管目标。这种价格走势无疑会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产生放大效应,造成部分企业经营困难。 地缘政治冲突不减,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博弈持续加剧。 由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区域化、碎片化挑战,这对我国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 2023年1月至11月,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10.0%,反映出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善社会预期积极因素增多
综合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复苏、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2023年以来,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力度加大、落实见效,聚焦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为改善社会预期增添了诸多积极因素。
生产供应稳步回升。 2023年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比10月份加快2.0个百分点; 环比增长0.87%,比10月份加快0.48个百分点。 大部分行业和产品实现增长,行业复苏率超过60%。 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增速较10月份明显加快3.6个百分点。 连续4个月回升,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 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7%,比10月份提高5.6个百分点。 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比1-10月加快0.2个百分点,延续2023年以来逐月上升的态势。
内外需求持续恢复。 2023年内需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显着拉动作用。 消费方面,2023年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1%,比10月加快2.5个百分点; 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2%,比1-10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 投资方面,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长0.26%; 1-11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9%,增速与1-10月持平。 其中,1-11月,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6.3%和10.5%,增速分别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3.4和7.6个百分点。 外部需求正在逐步恢复。 2023年11月,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2%,其中出口增长1.7%,结束连续六个月下降。 前11个月,进出口总额与2024年同期持平,但出口增长0.3%,贸易顺差扩大2.8%。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23年以来,以电动乘用车、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三新”产品增长明显。 前三季度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1.7%。 这不仅为稳外贸、促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而且展示了中国制造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民生保障扎实推进。 2023年11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与上月持平,全年总体下降。 其中,城镇夜店农业登记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4%,处于近年来较低水平。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为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创造了条件。 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9%,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年。
提高社会期望还需进一步努力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制定更多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同时转变方式调结构、促提升 主动提质增效,不断夯实稳定提升的基础。
改善社会预期的核心是巩固和增强经济复苏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有效质的提升和合理量的增长。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强宏观政策逆周期、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 会议还强调“要增强宏观政策导向的一致性”、“将非经济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导向一致性评估”等,这有利于防止和纠正不符合宏观政策导向的政策KTV。有利于市场预期,加强政策协调,确保方向一致。 用武力形成合力。 没有速度就没有高质量发展。 不断提高发展质量要以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为基础,具体落实到主要经济指标的显着改善上。 只有用好经济数据,才能为改善社会预期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提高社会预期,要努力消除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温差”。 着力增强人们微观美好感受。 比如,为民营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竞争发展的营商环境,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积极作用。 又比如,在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的前提下,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活跃资本市场,从而增强微观主体的财富效应,有利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 又如,坚持“先立后破”,做好新老产业有效对接,用增量政策促发展,优化或解决存在问题,避免综合谬误。
改善社会期待,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从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入手,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我们要坚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法规、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构建市场导向、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合法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提供优质经济。 发展汇聚更多外部资源,开辟新的更大空间。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战略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