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天鹅湖风光。 IC资料图
8月21日,“合肥警方”公众号公布,截至2023年7月末,合肥市实际人口1234.4万人,其中户籍居民805.3万人,流动人口429.1万人。
澎湃新闻注意到,合肥市在去年12月召开的第142次疫情防控视频会议上提到,合肥市实际人口已突破1100万。
从户籍人口看,根据合肥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测算,截至今年7月底,合肥市户籍人口较上年末增加5.14万人。年(800.16万)。 人口增加74,900人。
2024年,中国人口将出现近61年来首次人口负增长。 许多人口较多的大省市常住人口将减少。 合肥将实现人口逆势增长。 2024年,全市常住人口将达到963.4万人,比上年增加16.9万人。 增幅在24个GDP超万网络投稿城市中排名第三,在长三角城市中排名第二。
实际人口1234.4万,常住人口逼近1000万。
需要注意的是,合肥此次公布的“实际人口”与常住人口不同。 “实际人口是指某个时间点某个地区所有人口的总和。”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任远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
关于“实际人口”的定义,以上海为例,2024年发布的新修订的《上海市实际人口服务管理若干规定》也将流动人口纳入“实际人口”,即“指在本市居住或者居留的本市户籍人员和外省(自治区、直辖市)户籍人员”。
“实际人口实际上也包括常住人口,所以两者是共生的。实际人口的增加往往意味着常住人口的增加。”任远说。
从常住人口来看,合肥目前距离千万人口城市还存在36.6万人的“缺口”。 合肥市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年来合肥市常住人口持续增长。 2019年至2024年,全市常住人口每年新增约23万人、21万人、9.5万人、16.9万人。
合肥市统计局曾表示,从增长方式看,合肥市常住人口仍以迁移拉动为主。 2024年,合肥市流动人口将增加13.5万人,带动总量同比增长1.4个百分点。 此外,合肥人口自然增长保持在较高水平。 其中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3.58‰,人口保持正增长。
合肥的流动人口很大一部分来自省内其他城市。 2024年,安徽多个城市常住人口将出现负增长。 合肥的人口增量(16.9万)将超过全省人口增量(14万)。 合肥的人口排名再次提升,占全省的比重将从2024年的15.48%提升到2024年的15.72%,合肥对全省人口正呈现虹吸效应。
此外,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秘书长宗传红也指出,江、浙、沪产业向安徽转移也带来了人口迁移。
合肥在人才引进方面走在前列。
人口变化往往与城市的经济水平和产业发展有关。 宗传红认为,合肥正在从工业化、工业化重度城市向枢纽城市转变。 “现在正是吸引人才的好时机。”
2024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2013.1网络投稿,连续七年年均突破千亿大关; 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5841.8网络投稿,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快于全国水平。 水平(5.5%)。
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金融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钟惠勇告诉澎湃新闻,合肥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城镇化的推进和合肥的地理位置,处于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关键地位。 同时,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合肥当地产业政策很好地抓住了产业发展机遇,促进了上下游产业链和经济集聚发展。 “这些都构成了合肥经济发展的动力。”
从产业看,合肥布局发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 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到2024年,全市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突破万网络投稿,工业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增速新增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将创十年来新高。
“合肥的产业发展,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 钟慧勇说道。
宗传红认为,合肥的产业发展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在吸引人才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后发优势。 “合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产学研机构做得比较好,该地区吸引的人才结构也比较好。 更好的。”
从区位和省内来看,钟惠勇认为,由于安徽城镇化率的提升,合肥作为省会,吸引了大量省内人口流入。
不过,宗传红也指出,首位度的提升对于合肥个人来说可能更有利,但对于全省区域发展来说,过度依赖某个城市可能会带来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 “但这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必要过程,而现在,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推动下,这个过程可能会大大缩短,合肥可以尽快实现更强的向外辐射能力。”
从更大的角度来看,钟惠勇认为,合肥的区位优势体现在,一方面,地处长三角城市群,更好地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吸纳长江以内的产业转移台达,成为合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另一方面,合肥纳入“中部崛起”战略也意味着合肥可以享受更多政策优势。
宗传红指出,安徽、合肥在更大区域的作用不仅仅是接受产业转移。 安徽加入长三角,也在总体战略中考虑了向中西部地区的通道问题。 “江浙沪带动安徽,安徽发展起来,解决国内不平衡和结构性问题,未来辐射到中西部,只是时间问题。”
“合肥有区位优势,但尚不具备‘获胜’潜力。” 宗传红表示,合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工业城市向枢纽城市转型,合肥的产业结构还需要调整,“尤其是第三产业,虽然现在的驱动力是第二产业,但最终还是要靠第三产业赋能。”并不是说第二产业不发展,总量会增加,但结构内容可能还需要优化。”
数据显示,2024年,合肥第三产业结构为3.2:36.6:60.2。 宗传红认为,合肥作为枢纽城市,第三产业比重需要提高,“因为从城市或城市群的发展规律来看,当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第三产业也要跟上。” 第三产业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反过来反哺第二产业。 要依托第三产业配置资源,将产业链转变为价值链。 不断突破‘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