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种关系必须建立在物质或金钱支持的基础上;
二、最大限度实现两性之间的“机械利益”,即性的满足;
第三,是两性之间的心理满足或者精神上的满足。
简而言之,“维持正常的两性关系,不能以爱情、感情、婚姻为前提”,而“以对方的利益为优先才是正确的”。
虽然看上去更像是在招合伙人,但这种利益明确的坦诚关系还是得到了不少网友的认可。许庆恩最知名的一条视频承诺“为合伙人的爱好提供资金支持”,为他赢得了一批女粉丝。相比于不少男性公众人物言行不一,她们更愿意选择直来直去,“把事情说清楚,对女性来说是好事。”
这或许反映出当前与浪漫倾向完全不同的爱情观。
如今,当人们谈论浪漫时,他们谈论的是爱情以外的东西。
《AEON》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描述了一种现代的、美国式的爱情:如果一个中产阶级的美国人爱上了一位已婚女性,他身边的人会劝他和她分手,并建议他安排50小时的心理治疗。如果同样的情节发生在俄罗斯,男人会闯进女人的家里,不顾炉子上煮的汤、用控制器玩游戏的丈夫和周围哭闹的孩子,抓住女人的手,把她活活抢走。
如果这是一对非常相爱的情侣,那么俄罗斯模式似乎比美国模式更野蛮、更浪漫。但显然,现代爱情是美国式的。
在现代爱情中,选择的能力至关重要。人们理性而有条不紊地处理自己的情绪。一个典型的现代 17 岁女孩会窥探、触摸和调查,在决定与谁亲密互动之前,会检查诸如“你的需求是否得到尊重、是否有不舒服的身体接触、沟通是否顺畅”等选项来选择潜在的恋人。成年人受过更多的训练。他们会去看心理分析师,阅读自助文学,参加夫妻咨询,学习心理行为科学,在 1-10 的范围内标记自己的感受,并学习“爱情语言”以将爱情视为技术。
相比过去的“包办婚姻”和“一见钟情”,恋爱前的考察越来越细致:外貌、性能力、性偏好、16种性格类型、消费习惯、资产、艺术品味、政治观点、工作能力、文学兴趣、生活方式等。可供考察的公共话题越来越多,可供浏览的交友、社交软件也越来越多。爱情不再神秘,而是从众多选择中挑选出最合适的另一半,是双方共同认可的“市场”交换。“恋爱大脑”被认为是一种非理性、脆弱的模式。如今,人们更强调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另一半,而不是根据虚幻的“吸引眼球、合适的感觉”。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爱情里不再谈论浪漫。
然而:
日本艺术家空山基( )的《Ex 》是一部机械浪漫故事;
黑客道德、自由模式、开放源代码,被称为互联网的浪漫;
物理学家劳伦斯·克劳斯的言论“你身体里的每个原子都来自一颗爆炸的恒星”,被视为宇宙浪漫;
其他浪漫描述包括“无用的美学”、“赛博朋克”、“夏夜蝉鸣”、“路边水坑里天空的倒影”、“英仙座流星雨”等。
如今的浪漫似乎也追求一种对比,“理科生浪漫”似乎比文科生浪漫,理科浪漫高于爱情浪漫,自然浪漫优于人工浪漫。
王尔德说过,浪漫的本质就是不确定性——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就会发现浪漫的不确定性是如此彻底,你甚至无法确定它是否是关于爱情的。
为什么现在浪漫变得越来越难了?
1. 一个人的浪漫比两个人的浪漫更公正。
在当代,浪漫的神秘感已被磨灭。
浪漫的发生可以用生命科学的原理来解释。例如,当你恋爱时,大脑中的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会显著增加。有证据表明,在恋爱关系中,催产素的浓度可以预测恋人之间身体接触的频率、已婚夫妇之间的关系质量以及约会情侣恋爱的成功率。浪漫被简化为大脑中无意识的化学反应,甚至有人声称天生的浪漫是由基因决定的。
心理学发明了“性格”这个概念。利用这个理论工具,人们可以评估和预测两个人的兼容性。爱情变成了一场匹配测试。关于特定性格在爱情中的反应、优势和劣势,理论框架早已写得清清楚楚。
理性计算的最新发展是,大量年轻人不愿意和现实中的人谈恋爱。还有什么比定制伴侣更符合他们自己的标准呢?“纸上谈兵”、“追星”、在淘宝上购买虚拟情人服务、在交友软件上找人陪你……年轻人把约会当成一种排解孤独的方式,而不是为了所爱的人愿意去适应、去冒险、去忍受痛苦的过程。本质上,这跟饿了打开外卖软件没什么区别。
但理性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尤其在人们的兴趣更容易发生变化的消费社会,谁也无法承诺保持稳定的“人格”,总有新的话题可能引发争议,最典型的就是追星、女权等。而理性选择后遭遇的失望,可能更加令人不快。
或许可以说,现在的年轻人对爱情有点过敏,他们变得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更加自私自利。社会提倡“在亲密关系中说出自己的感受,不要吃亏”。牺牲、奉献、自卑的浪漫叙事不受欢迎。这样一来,一个人的浪漫似乎比两个人的浪漫更公平。此外,现代人把浪漫扩展到爱情以外的其他领域,比如数学、宇宙、自然。除了亲密关系,一切都可以浪漫。
相较于转瞬即逝的爱情,浪漫更多时候被用来形容/投射自己到更遥远,更客观,也更能形容/投射自己的物体上——如果你说宇宙是浪漫的,没有人会反驳你幼稚或自命不凡。
2. 人们更容易购买浪漫套餐,但更难感受到浪漫
现实中的浪漫很容易令人失望,所以人们可能会转向成本更低的“浪漫密集型消费”。
《阅读浪漫小说:女性、父权与通俗文学》一书指出,20世纪的家庭主妇因为对现实不满,养成了阅读浪漫小说的习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现实主义的写作通常不浪漫,而恰恰是现实中事物的稀缺性才能制造浪漫。一旦情节过于贴近日常生活,浪漫小说逃避现实的功能就不复存在,也不再足够浪漫。
因此,很多言情文学作品几乎不得不背叛现实。爱情故事由此奔向现实的两个极端:无节制的如霸道总裁文学、甜宠剧,用浪漫元素、浪漫符号再现浪漫,“糖度无限细分、逐级升级”,用牵手、接吻、墙洞、生日惊喜、女生意外邂逅裸#上身的男生等各种剧情,精准撒播高剂量的糖分(反之则送刀),刺激观众荷尔蒙。而节制的则让关系始终停留在暧昧阶段,让观众自己去填补空白。
以吴哲的《撒野》为代表的救赎文学,用大量篇幅描写校园生活和克服原生家庭的阴影。看似贴近现实生活,对贫困和经济问题进行了考察,但潜台词仍在说:对于两个真正浪漫、真正相爱的人来说,没有什么难以克服的困难。对于浪漫主义来说,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现实困难,他们会安排一场死亡或消耗性疾病(最著名的是肺结核),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茶花女》。
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虽然一场意外让一对刚刚相爱的情侣经历了生死,构成了一场悲剧,但从情感上来说,正是死亡让这段跨越阶级的爱情得以实现,也让“浪漫”定格并保留了下来。正如哲学家齐泽克所指出的:
“解读这部电影的一种方式是,与冰山的碰撞是为了让我们突破不可避免的叙事僵局——想象一下,如果杰克和罗斯之间的爱情故事继续下去,泰坦尼克号将会多么无聊。”
此外,消费主义极力兜售的“浪漫”也在从另一个角度毁灭浪漫的可能性。浪漫在当代最大的公共价值就是用来换钱,商家们急于把浪漫变成流水线上的产品:“烛光晚餐,9朵玫瑰,如果你爱我,就给我买哈根达斯迪士尼限量爱马仕盲盒七夕五星黑珍珠牛排套餐”。但后果是,浪漫一旦被符号化,就立刻不再浪漫。浪漫成了宣示主权、表达忠诚、显示自己有“自由时间”追求爱情的俗套。当形式超过内心,就存在着“浪漫陷阱”,人们更愿意“揭穿”而不是被感动。
3. 当女性从爱情思维中脱离出来后,浪漫被女性贬低到了较低的地位
约会、恋爱、婚姻题材的小说和参考书曾经风靡一时,女性是主要读者群,因为浪漫和爱情被认为“极具女性气质”。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重新审视,为何浪漫一定要和自己有关,过度浪漫化又会带来哪些问题。
浪漫爱情故事有着久经考验的叙事结构:以“女主角社会身份的毁灭”(例如离家出走、受到歧视)开始,以“女主角社会身份的重建”(几乎无一例外地通过获得男主角的爱)达到高潮,并以此结束。男主角经常表现得放荡、冷血,但这些缺点是“无害的”,甚至增加了男主角的男子气概。简而言之,爱情发生后,温柔和忠诚的品质都显现出来。这种叙事模式在今天的小说和偶像剧中仍然很流行。
对于女性而言,这一浪漫情节意味着她们只能通过“爱”才能摆脱困境,最终屈服于男权逻辑,获得“情人、妻子、母亲”的身份——其实就是获得男性的认可。
如今,很多女性已经不需要男性作为解决问题的中介(或目的),对她们来说,更加平等务实的选择配偶,甚至保持单身都成为可能,这难免让照搬这种方法论谈恋爱的人看起来更像是在自恋。
归根结底,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不再像男性一样,把追求浪漫视为人生的必需品,《风尘救驾》小说所蕴含的那种作为内核的浪漫情怀,已经不再适用于如今的时代。
4. 害怕受到伤害和处于不利地位:“平权”正在扼杀浪漫
浪漫的概念本身在当代受到了质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正在重新审视它所隐含的性别权力关系。
当今网络甚至超越了理性的盘算逻辑,推崇一种以关系平等为基础的“政治正确爱情”,认为爱情应该是绝对、严格平等的,两个人之间没有犹豫和退让的余地,即使有浪漫,也必须有来有往。
因此,如果有人提出关于爱情的问题,评论区里就会有人迅速做出回应:比如有人指出“PUA、出轨、渣男、渣女”,大声警告“分手、逃离、跑掉”。以豆瓣的“分手群”为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爱情教练,为他人的感情提供指导。
亲密关系成为最私密、最容易检验“人人平等”的场所,男女双方更容易感受到压迫:女性在社会中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男性可能因为“需要”对女性“迁就、让步”而感到委屈。
其他可能敲响警钟的因素还包括家庭分工、经济关系、生活习惯等。浪漫受到“尊重”的限制。从好的方面看,这的确可以让双方更加体贴谨慎,但随时随地召开的“性别”、“城乡”、“贫富”等各种利益群体代表大会,让浪漫几乎无法维持。
除了浪漫,当代的爱情还有哪些可能?
作家阿兰·德波顿认为,现代爱情从1750年开始进入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的爱情观认为爱情应该从直觉中产生,应该一见钟情。这一观念根植于人们通过诗歌、戏剧、神话、小说、爱情电影等对“爱情应该是什么样的”的理解。爱情故事千千万万,但爱情剧本总是大同小异。很多爱情故事中描写的浪漫爱情,有着类似皮格马利翁的浪漫气质:神话中,雕塑家爱上了自己的作品,情不自禁,最后恳求维纳斯把她变成活人娶回家,两人从此有了永恒的爱情。
浪漫的爱情也是一种激情,不需要任何理由,只要“有感觉”,两个人就可以相爱,得到所有人的祝福,毫不费力地过上幸福的生活。两个真心相爱的人,不需要交流,除了背诵诗歌和表白爱情,几乎所有的语言都被认为是不浪漫的,是一种障碍。
相应地,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上述要素的恋爱关系总会被指责为“不浪漫”,换句话说,“没有爱”。
你是否注意到,浪漫的爱情在当代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它只在某些片段中偶尔出现,比如那些泛红的日落,人们会将其解读为爱情)。而且,浪漫的概念太过混乱,将“浪漫”视为爱情的必要条件,或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合理。
后来,“无浪漫倾向”这一概念的提出,进一步质疑了爱情中浪漫的绝对性。
2014年,国际上设立了首个“无浪漫主义意识周”,以推广“无浪漫主义”/“无浪漫倾向”和“无浪漫主义”等概念。自2015年起,节日名称中加入了“光谱”一词,成为“无浪漫主义光谱意识周”。
“无浪漫情结者”可以理解为对浪漫没有兴趣,或不想与他人建立浪漫关系的人,部分无浪漫情结者无法接受亲吻、抚摸等行为。
人们在性取向之外更进一步区分“性吸引力”和“浪漫吸引力”。一个人能否感受到性吸引力,与能否感受到浪漫吸引力并没有直接关系。“无浪漫倾向者”对浪漫行为和浪漫关系感到不感兴趣、不舒服甚至排斥。对他们来说,浪漫行为更像是“取悦伴侣”,他们甚至认为别人在虚构或夸大浪漫爱情中的吸引力和迷恋。
大部分无浪漫倾向者,并没有恋爱或追求他人的欲望。换言之,“不结婚、不恋爱”不只是观念或生活方式的选择,而是不需要浪漫爱情的“取向”的选择。
某种程度上,在爱情面前诉诸理性也是一种自我防卫。然而,人们希望理性主宰自己的生活,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仍然需要爱情中超越理性的体验,即使他们不称这种体验为浪漫。
阿兰·德波顿在“浪漫婚姻”之后提出了一种“心理婚姻”,或许可以为现在的亲密关系提供借鉴——这种关系考虑更多的是:对方有哪些不愉快之处(而不是把对方美化成天使,然后遭受不可避免的失望和挫折)、是否能和对方共同成长(而不是能不能在对方面前完全展现自己,对方是否能完全接受你)、是否能继续做朋友(而不是认为不能天长地久就不是真爱)。如此一来,爱情中感性的一面被保留了下来,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理性,在这样的关系模式中也能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