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的基础知识并不难。 只要你努力学习,一定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下是100%.com编辑整理的财务会计基础知识。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财务会计基础知识
1、会计的反映功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定量地反映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所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企业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2、会计的监督功能:是指会计在一定的目的和要求下,利用会计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以实现预期目标的功能。
3、会计:(理解)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特殊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持续、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管理的学科。提高信息和经济效率的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会计基本前提(或会计假设):是指为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而对会计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等作出的限制,并建立在这个基础。 会计原则。
5、持续经营:是指无论企业是否会破产、清算,都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
6、货币计量:是指通过货币计量综合反映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经营成果,或者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 虽然也使用其他计量单位,但它们并不占据主导地位。
7、有用性原则:又称关联性原则,是指会计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当与决策相关。
8、一致性原则:是指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在不同会计期间办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必须保持一致,不得随意改变,以利于前后期会计数据的纵向比较。期间。
9、配比原则:是指将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相比较,并入同一会计期间,计算当期损益。
10、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根据收入权利和支出义务是否属于当期,而不是根据收入和支出是否发生在当期来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入账时间。 。
11、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够以货币计量、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12、负债:是指企业承担的、可以用货币计量、需要用资产或服务偿还的债务。
13、所有者权益:(一般理解)是企业投资者对公司净资产的所有权。
14、收入:指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提供他人使用公司资产或清偿债务而发生或将要发生的现金(或等价物)流入。
15、费用:是指为取得通过配比方式确认收入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这个定义指的是狭义的费用,仅限于与提供商品和服务相关的资产消耗,即营业费用。 广义上的费用还包括投资损失、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
16、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的项目。
17、账户: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的工具。 应以会计科目为名称,并有一定的格式。
18、复式记账法:是指将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交易,分别记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等额科目的会计方法。
19、简单会计分录:指一个科目的借方仅对应另一科目的贷方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20、复合会计分录:是指一个科目的借方对应多个科目的贷方,或者反之,一个科目的一个贷方对应多个科目的借方,即一个借方有多个贷方或多笔借款有一笔信用。 会计分录。
二十一、实收资本:是指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者投入的资本。 它是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主要部分。
22、固定资产:一般是指使用寿命长、单位价值高、能在几个生产周期中发挥作用、并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等。 、工具和用具等
23、“应付账款”科目:是反映和监督公司因采购物资而与供应单位发生的结算债务增减的科目。
24、“应收账款”科目:是反映和监督企业销售产品应向采购单位收取的货款结算情况的科目。
25、生产费用: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以货币形式表示的生产费用,称为生产费用。
26、“生产成本”科目:是用于归集和分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正确计算产品生产成本的科目。
27、“制造费用”科目:用于归集和分配企业生产车间生产产品所发生的各种间接生产费用。
28、预付费用:是指企业已经发生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承担、摊销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各项费用。
29、预提费用:是指预先计入各期成本费用,但以后实际支付的费用。
30、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
31.检查
签发的未填写收款人姓名、无付款日期、无付款金额的支票以及已盖章的支票有时包括无签名的支票。 此类支票一般用于无法提前确定采购单位或采购金额的情况。 支票一旦遗失,将会给单位造成损失(谁领取即可填写使用金额,无上限)。 因此,金融界普遍限制空白支票的使用。
财务会计基础
1.商业经济时代
在商业经济时代,没有真正的会计。 这个时代的会计最多只能称为簿记。 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洗礼,地中海沿岸经济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出现,特别是地中海沿岸金融、商业和手工业的巨大变化,对传统的单式记账法提出了挑战。 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查莱出版了《算术、几何、比率和比例概要》,揭开了簿记史新的一页,从而将古代簿记推进到现代簿记乃至现代会计。 1494年出版的《算术、几何、比率和比例概要》被视为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卢卡·巴奇亚莱也被视为“现代会计之父”。 荷兰数学家西蒙·史蒂文的《传统数学》创造性地发展和完善了簿记方法体系。 可以认为,19世纪之前会计(簿记)的发展是基于Luca 和Simon 的著作。
2、工业经济时代
17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大大提高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簿记的发展也开始进入完善阶段:簿记立法受到重视,很快在国民经济和法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簿记在政府和公司的管理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资产负债表的研究不仅完善了簿记理论,而且为法定审计奠定了基础; 大陆簿记和英国簿记制度也已形成。 这个阶段的簿记本质上已经发展成为会计。 股份公司的兴起和英国公司法的修改,导致了世界上第一所会计学院——爱丁堡会计师协会于1853年成立。爱丁堡会计师协会的成立被视为历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会计发展。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对会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会计的发展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建立了以一系列会计概念及其逻辑关系为研究起点的会计基础理论; 从管理角度研究会计问题的趋势已经出现; 成本会计理论已从简单的成本计算发展成为科学的成本控制体系; 管理会计的雏形也已成型; 一些企业建立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分工协作。
3. 现代会计
随着历史进入20世纪,工业经济时代的会计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会计。 这一阶段,会计准则体系开始建立; 美国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导致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的颁布以及会计准则的系统研究和制定。 财务会计准则体系的形成不仅为现代会计法律体系和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而且促进了传统会计向现代会计的转变。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在会计准则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为适应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以决策会计为主体,服务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建立了现代管理会计。 195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正式采用“管理会计”这一专业术语,标志着会计正式划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领域。
财务会计知识要点
1. 概述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管理工作。
2、根据报告对象不同,会计分为财务(国民)会计(注重外部、过去信息)和管理会计(注重内部、未来信息)
3、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会计(基础)和监督(质量保证)。 会计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的功能。
4、核算的对象是价值运动或资本运动(投资-利用-退出)
5、会计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空间范围,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持续经营(会计基础)、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必要手段) )
6、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
7、会计方程是建账、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资产=权益(金额不变:资产增减、权益增加、权益减少,金额变化:资产和利息增加,资产和利息同时减少)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一个方程也是基本方程,静态要素,反映财务状况,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收入-费用=利润(第二个方程,动态要素,反映经营成果,编制利润表(损益表)的依据)
收入表示为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费用以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的形式表示。
2、会计内容及要求
1.货币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支付方式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存款、备付金等; 有价证券是指国库券、股票、公司债券等。
2、收入是指日常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总额。 费用是指企业实际发生的费用和损失,费用是指日常活动所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出总额。 成本是指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所发生的各种费用。 它是按照一定的产品或服务对象收取的费用,是客观化的费用。 收入、费用、费用和成本是判断经营成果和损益状况的主要依据。
3、财务业绩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和缴纳、利润分配或损失补偿
4、会计记录文本应当采用中文。 民族自治地方的会计核算可以使用本地区通用的民族语言文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语。
3、会计科目及科目
1、会计科目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
2、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是合法性、关联性、实用性。
3、账户按照会计科目设立,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用于记录经济业务。
4、会计科目(科目)按其反映业务明细程度分为总账和明细账。
根据会计要素不同,可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
5、科目四个金额要素及关系: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
6、账户基本结构包括账户名称(会计科目)、业务登记日期、凭证编号、经济业务汇总、增减金额、余额等。
7.账户分为左右两侧。 哪边增加、哪边减少取决于账户性质和记录的经济业务。 账户余额总体呈增长趋势。
8、会计科目和科目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分类。 他们的口径和性质是一样的; 会计科目是指开户的名称和依据; 账户是会计科目的载体和具体应用。 没有科目,账目就没有依据; 没有免费账户,科目没有任何作用; 科目没有结构,但账目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 实际工作中,科目和账户并没有严格区分,可以互换使用。
4、复式记账法
1、复式记账根据会计符号的不同分为借方记账和贷方记账、收款记账和付款记账、增减记账。
2、借贷记账法以“借”和“贷”作为会计符号。 由哪一方登记增加或减少取决于账户的性质和结构。
3、资产、成本、损益(费用)的增加为借方,减少为贷方; 负债、权益和损益(收入)的增加为贷方,减少为借方。
4、资产科目:期末余额(借方)=期初余额(借方)+本期借方金额-本期贷方金额
权益科目:期末余额(贷方)=期初余额(贷方)+本期贷方金额-本期借方金额
5、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方必有贷方,且借方和贷方必须相等。
6、借贷记账法的试算表:发生时试算表(本期各科目借方余额合计=本期各科目贷方余额合计)余额试算表法(各科目借方期初余额合计)账户 = 所有账户的期初贷方余额总额)
(期末所有账户借方余额合计=期末所有账户贷方余额合计)如果试算不平衡,必然有错误; 如果试算平衡,则可能不正确(重录、遗漏、贷向错误、科目错误)。
7、会计分录是指表明某一经济业务事项应借入或贷记的科目和金额的记录(三要素:科目名称、金额、借出方向)
8、会计分录分为简单分录(一借一贷)和复合分录(一借多贷、一贷多借、多借多贷)。
9、总账和明细账并行登记要求:同基础、同方向、同期间、同金额
10、总账(总记业务)对明细账具有统一控制作用,明细账(明细记业务)对总账具有补充说明功能。 总账科目金额=明细账科目金额合计。
11、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
12、应纳税所得额等于应纳税所得额乘以所得税税率。 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等于净利润。
5、会计凭证
1、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件发生或者完成的书面凭证,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2、填写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的专门方法之一,也是会计工作的起点。
3、会计凭证根据编制程序和用途不同,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4、原始凭证(单据)是经济业务发生或者完成时取得或者填写的,用于记录或者证明经济业务发生或者完成的书面凭证。 (购销合同、各类申请表、银行对账单、债权债务报表、银行余额调节表等不能作为原始凭证)。
5、原券根据来源不同分为国外原券和自制原券。 根据填报程序和内容分为一次性凭证、累积凭证和汇总凭证。 根据格式不同,分为普通凭证和专用凭证。
区分: 提货单限额 提货单 差旅费报销单 增值税专用发票。
6、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姓名、日期、单位和个人、内容、金额。
7. 填写原始凭证时,不得涂改、刮伤、挖坑。 原凭证金额有错误的,由出具单位补发,原凭证不得更正。
8、收银员办理收付款后,应在相关原始凭证上盖章“已收”、“已付款”。
9、原始凭证审核内容主要包括: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正确性、及时性。
10、会计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经审核无误后填制的会计凭证,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11、会计凭证按使用范围分为一般凭证和专用凭证(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 按填写方式分为单次记账凭证和复式记账凭证。
12、一项经济业务需要填写多份会计凭证的,可以采用分数编号法。
一张原始凭证需编制多份会计凭证的,无原始凭证的会计凭证应注明原始凭证附在哪个会计凭证下。
13、除结算、纠错会计凭证无需附原始凭证外,其他会计凭证均须附原始凭证。
会计凭证填写错误的,必须重新编制。
14、涉及“现金”、“银行存款”的经济业务,一般只编制付款凭证,不编制收款凭证。 报销企业采购差旅费,需填写收款凭证和转账凭证。
【财务会计基础知识】相关文章:
《财务会计》基础知识06-09
基金基础知识08-11
易经基础知识08-03
汉语基础知识01-26
汉语基础知识07-13
会计基础知识01-27
会计基础知识06-20
简谱基础知识11-15
会计基础知识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