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经过两年多的文物记录搬迁、受损文物修复、古建筑测绘、工匠培训选拔等工作,养心堂正式进入研究性保护修复实施阶段的古建筑。 本次改造范围占地面积约770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40平方米。 根据养心堂地区现状及保护规划,修缮包括遵义门养心堂、工字廊、后殿、眉屋等13处文物建筑及其附属琉璃门、木屏风等。墙壁。
此次修缮,故宫博物院将始终坚持“最大限度保存古建筑历史信息”、“不改变古建筑文物原状”、“继承传统文化”三大原则。古建筑修缮过程中的修缮技术”。 把研究精神、专家指导精神、人才培养精神贯穿始终。 在选择施工承包商方面,故宫博物院没有采用建筑工程一般招标方式。 而是通过竞争性协商选择了北京国文彦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 修复过程中,所有工人上岗前均经过严格培训,并选拔故宫博物院培养的优秀工匠参与修复工作,传授技艺,确保修复工作质量。
具体来说,在修缮过程中,对养心堂各类古建筑(包括文物建筑、影壁、墙体、门、庭院地面、排水系统)的空间特征、材料、结构、结构、历史文献、建筑工艺等进行了研究。将被审查。 记录完整、研究系统、修复科学; 专业的古建筑修缮管理人员对工程进行精细化管理,使修缮工作科学、合理、有序; 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科学、真实地揭示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严格以历史信息作为修缮祛病、加固结构的依据; 建立优秀工匠档案,弥补古建筑修缮管理人才的缺乏和传承的空白; 利用古代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加强古建筑的预防性保护; 全面、科学地记录修复过程,为后续研究和今后的古建筑保护提供真实、详细的历史资料。
单霁翔院长表示,该项目的目标不仅是为了减少对古建筑不必要的干扰,也是为了保持建筑的完整性和健康性; 既要满足对外开放的要求,又要使建筑具有历史性和原汁原味。 得到充分体现。 故宫博物院力求通过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古建筑维修保护项目管理和技艺传承之路,为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提供典型范例。
在故宫养心堂研究保护工程翻修启动之际,故宫永寿宫举办了“养心堂研究保护工程阶段性研究成果展”。 通过展示研究进程,回馈社会关注,接受社会监督。 推动古建筑研究性保护的理念和实践。 本次展览的特色在于集中展示了近两年来故宫博物院在养心殿研究保护项目上所做的工作。 展览分为学术进步、对物的孜孜追求、护宝延年、妥善修复、勘察设计、提炼“艺术”、数字化展示等部分。 通过展示研究阶段的内容和阶段性成果,讲述故宫人保护文物的努力故事。 、文化传承的思考与实践。 展览内容涵盖养心宫古建筑调查、宫廷文化研究、文物技术修复、藏品研究等多个方面。 它由故宫博物院7个相关部门的100多名科研人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组成。
通过养心殿研究保护项目,故宫博物院与各界专家学者一起,为推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迈出了勇敢而铿锵的步伐。 养心堂综合研究保护工程即将启动。 我们期待2020年,当养心堂再次敞开大门,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时,它将焕发新的辉煌,继续向人们讲述它的故事。
附:养心堂历史
养心堂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六月。 万历二十二年,重修养心殿(文秉《定陵笔记》)。
清初沿用明代养心殿,顺治朝作为皇帝寝宫之一。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顺治皇帝因天花病逝于养心殿。 康熙以后,养心殿的功能发生了变化。 康熙初年,在此设立养心殿营建处。 康熙三十年,营建处迁至慈宁宫南茶馆。 康熙四十七年,建筑全部建成。 搬出去。 另外,据《康熙年间养心殿》一文记载,养心殿还被用作皇帝日常读书和接见大臣的地方,御膳房也曾设于此。 康熙五十六年,重修养心殿。 自雍正元年起,养心殿成为皇帝的行宫和日常行政中心。 养心殿取代了内廷的干清宫,成为清代宫廷政治活动的中心。 它见证了清朝内政外交、帝王垮台、权利更迭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 是清朝满汉融合的政治中心。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