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第一节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历史渊源和学科体系

二。 竹书制度 21、定义:竹书是春秋至秦汉时期书籍的主要形式。 它在书写、编序、装帧等方面具有后来正式书籍的基本要素,从而成为中国书籍的开端。 2、早期“简”专指竹制书写材料。 到了东汉时期,可泛指竹木书写材料。 3、“册”,又称“册”,指由数张简组成的一本书。 4、竹简在书写工具、材质规格、刮写、削改符号、铭文编撰等方面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史称“简书体系”。 5、鉴书制度是中国书籍制度的第一步 从起源来看,其主要内容分为材料加工、形制规范、书写与书写工具、碑文与编纂四个方面。 6、帛书:帛书是指用帛书写成的书籍。 丝绸是丝织物的一种,包括蚕丝、平纹、蚕丝、蚕丝等品种。 因此,帛书有时也被称为“平书”或“玛书”。 7、书页制:唐末五朝以来,雕版书籍开始采用单页书纸堆积装订。 生产工艺规程形成了新的制度,史称“书页制度”。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一下。 格式化和装订的基础知识。 第三节 中国图书分类 一、六书四策 汉平帝三年,学者刘向、刘歆父子将所抄书籍编成第一部系统的图书分类目录中国历史上的“七大方略”,经过19年的不懈努力。 二。 1896年康有为出版《日本目录学》第四节:历代政府的编纂制度和出版机构一、秘书监东汉政府在战国封建中央政府设立了专门负责书籍和编辑工作的专门机构。

秘书监事既是组织的名称,又是组织最高管理人员的姓名。 二。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 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三。 历史博物馆制度起源于东汉,确立于唐代。 第一章古代编辑出版活动的起点第一节汉字的出现及相关探索一、汉字的出现“仰观天象,低头察地规律。 ” “黄帝史仓颉,见禽兽蹄坑痕迹,知理可辨,故始创书契约。” 据说,在汉字出现之前,先民们用三种方式记录事件,即八卦、打结、写事。 三十二、仓颉的汉字创造及现代结论 1、关于汉字的发明者,根据古文献的记载,有多种说法。 2、文献记载较多的是黄帝时期史学家仓颉造字。 3、更可信的解释是,仓颉作为主管文字的御史,更关注文字的功能性问题,因此他曾经对当时已经流行的文字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整理工作。 4、至今,仓颉作为皇帝史官、汉字创始人,仍然是一个传奇人物。 第二节 夏商文明与书籍的起源 一、书籍的起源 1、书籍、文献产生于夏朝 2、综上所述,《河图》和《洛书》中的传说内容是相当于对夏朝文明的了解程度。 可以说,《河图》和《洛书》传说是先民崇拜神物的意识和夏代早期文字运用实践的综合产物,这说明晚夏一代可能已经完成了从文字的使用到书籍和文献的积累的历史。 性过程。

出版编辑资格证_出版编辑中级职称_编辑出版

第三节 书籍的早期形态 1、20世纪初,中国文化史上发现了四大辉煌史料:殷墟甲骨、汉晋木简、敦煌死后文件和内阁档案 II.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是指20世纪初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出土的有文字的殷商甲骨。 商代统治者将占卜的结果及其应验刻在甲骨上。 由于文字大多是对占卜情况的记录,故称为“占卜”。 注:甲指龟的腹甲和甲壳,骨指动物骨骼,主要是牛的肩胛骨。 三。 完整的占卜由四部分组成: 1、叙述,记录占卜的时间和占卜者的姓名。 2.命词,人们问的算命的事情。 3、占卜,占卜所显示的结果。 4、验证,占卜成真的事实。 四。 甲骨文的意义甲骨文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在考古学、文献学、古代科学技术、考古文献编纂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甲骨文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系统的成熟文字。 它的发现对于研究文字的发展、书籍的制作以及编辑活动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五。 青铜铭文 青铜铭文主要是指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刻有历史内容的篇章。 第四节历史考古学视角下的编辑活动 41. 殷商和西周时期的史学家负责宫廷中与文字有关的一切重要事务。 他们书写皇帝的圣旨、命令,记录国家的军事政治大事,收集朝廷的文书档案,这是最重要的三项工作。 这些活动自然包括文字记录,即书籍和文献的积累、编目和汇编。 因此,殷商和西周时期的史学家应该是我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早期编修活动的先驱。 和推动者。

二。 早期编辑活动流程 1.素材加工 2.整理成册 3.集中收藏 4.分类管理 5.重复利用 第二章 春秋战国简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景王逝世,历时295年。 由于周王室东迁,这段历史时期被称为东周。 第一节 学术下行与私着兴起 一、史学制度的演变与学术的下移 一、春秋战国史学垄断制度的崩溃 (一)我国古代,书籍和版权都集中在朝廷指定的历史学家手中,只有极少数的上流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 春秋末期,随着奴隶制氏族制度的不断衰落和新兴地主阶级的逐渐崛起,上层贵族和帝国史学家掌握书籍、垄断知识的局面逐渐被打破。 (二)春秋时期“天子失官而学于夷”的现象,表明周代的史官制度遭到破坏,史官的地位被削弱。 2.简述春秋时期的学术转变。 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周朝的衰落、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中国学术开始打破贵族阶级的垄断,知识开始向平民百姓传播,士人辈出。 。 百家争鸣的局面,称为学术下流。 二。 百家之争与私着的兴起 1、百家之争简介 5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流派涌现。 他们着书立说、相互辩论、学术争论层出不穷。 当时的繁荣景象,被后人称为百家之争。 二、百家之争的意义百家之争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和衰落的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出版编辑中级职称_出版编辑资格证_编辑出版

这一时期的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的文化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第二节 孔子的编修活动及其历史意义 一、私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一、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 (一)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 ① “礼崩乐崩”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主贵族集团的衰落,以垄断为标志的官学也只能走向衰落。 ②当皇室诸侯无暇顾及官学时,私教之风开始慢慢兴起。 ③以孔子为代表的大批士人办学授徒,私塾逐渐从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 二。 编撰六经三部。 编纂六经的思想原则 1.杜绝重复 2.无文不述 3.无据不信,多闻多疑 4.我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校对者是大夫郑考父宋代周宣王时期,《商颂》中的《商颂》是郑考父的代表作。五、孔子六经编纂的出版状况。孔子六经编纂对保存和保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通过对古代文献史料特别是周代文献史料的收集整理来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他在这次编辑实践中确立的原则和方法对后世的编辑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编辑家,在中国编辑出版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第三节:先秦著作的编辑与传播 一、先秦古籍概述及其编辑特点 1 《吕氏春秋》6的编辑特点是不拘一格,集各作者之长,组织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 《吕氏春秋》达到了战国时期书籍编修的最高水平2.编修制度(1)年代体(《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年代史书)(2)国变体(《 《国语》,一部国史,与《左传》同为《春秋》的解释著作,故又称《春秋》。) (三)纪事 2.古代古籍的抄写与传播——秦朝 1、先秦时期,由于长期战乱、社会发展缓慢、文字材料繁重、各国语言差异等原因,书籍的市场需求始终未能形成其书籍、文献的传播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复制进行的。

2、余家熙先生证实,首先,当时的著作大多是抄录下来的,以单本或多本的形式流传下来。 先秦古籍最初大多毁于秦朝大火,现代版本大多是汉代儒家编纂的。 但从相关文献记载和出土的简单资料来看,我们仍然可以了解到,先秦古籍大多是抄录成单篇传世的。 案件。 第四节竹帛与简政制度第三章秦汉第一节秦汉文化政策与编修机构一、秦朝的统一与文化政策一、秦统一后的通文原始六国的文字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文字的使用也比较混乱,直接影响了政府命令的顺利传达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因此,文字的迅速统一成为新政权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为此,秦丞相李思佐以秦文字为标准,“辞去不合秦文者”,开始了“同文着书”的进程。 2、秦始皇通过焚书坑儒统一六国后,为统治思想文化的目的而做出的两件大事。 烧毁的书籍有秦统一前各国的历史记载,还有民间收藏的《诗》、《书》、白家语等。 焚书坑儒,反映了秦政府的#政,严重损害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对秦汉初年文化传播和图书编辑活动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和损害。 三、汉政府的图书编修机构及编修活动(一)政府图书编修机构 71、汉高祖刘邦定都城长安后,宰相萧何督修石渠亭、天禄阁未央宫的麒麟阁为皇家藏书、编修场所。 2、桓帝延熹二年,东汉政府设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主持图书编修的机构。 专门开展工作的政府机构——秘书监事。

(二)主要编纂活动 《西平石经》又称《一字石经》、《一字石经》、《近代石经》,是东方熹平四年刻成的一部石经。汉。 是儒家“七经”的正式修订本,石碑为光禄大夫蔡邕、杨慈、谏大夫马日*所撰。 光和六年竣工。 立于洛阳城南太学门外,并列,刻有《易经》、《论语》。 》、《尚书》、《春秋》、《公羊》、《吕氏》、《(礼)》等七部儒家经典。 第二节:汉代辉煌的编纂成就 一、书法的创作与发展编纂活动 1、我国传统学术界长期以来有“读经始于识字”的观点。 2、《尔雅》开创了按内容和性质分类词解释的风格,是古代第一部词典。 3、(1)《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词典,由徐慎编着。本书收载的9353个汉字,按部首、字形分为540个部分。 (二)《说文解字》的含义 《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字典。集中系统地阐述了根本分类方法,应用了六书理论,为后来的文献学研究提供了基础关键。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历史的许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4.” 《方言》,全称《方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方言词典。 第三节《史记》与《汉书》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传记通史,记述了大约三千多年的方言通史。历史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 二。 《汉书》 1、四体结构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以传记形式编年史。 其风格以《史记》为基础,略有变化。 它由四部分组成:表(18)、纪事(10)和传(70)。

二、《史记》和《汉书》的评价 1、班固时代,中央集权加强,经学统治严重。 加之汉明帝直接干预班固的历史编修,所以《汉书》对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压制。 褒贬往往不能公正客观,很少有《史记》的批判锋芒。 2、司马迁写的《史记》思想深刻,他的历史知识高于《汉书》关于人事的历史知识。 8 第四节 刘向、刘歆的编纂活动及其历史贡献——刘向、刘歆编纂活动的意义和影响 大规模的典籍编纂活动。 结果,从书目角度,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目录《七策》,并创建了古籍六分分类体系和叙事书解形式; 从编纂的角度来看,它使原本乱流传的古籍焕然一新,在编纂体例上给后世的编辑出版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刘氏父子的编纂活动,其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 二、采编活动的范围和程序 1. 取原件并审阅 2. 目录及名称 3. 撰写记叙文 4. 完成写作 5. 分类编目 第五节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