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循环
蚊子飞来飞去,粪便的味道扑鼻而来。 这是人们对一些拥有大型养殖场的村庄的印象。 那些规模化养殖场存在大量畜禽粪便,畜禽粪便清理难度大。 整个农场又臭又脏。 一位村民反映,他家附近有好几个养殖户在养猪,养殖规模从几十到上百只不等。 由于猪粪、猪尿未清理干净,污水横流,恶臭味重。
“当前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亟待解决粪便综合利用问题。” 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几年前曾这样表示。
解决粪便综合利用,生态养殖是重要选择。 农业农村部印发的《2020年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要点》提到,要优化种养结构,推进标准化生产,发展生态健康养殖。
生态农业是指利用不同养殖生物之间共生、互补的原则,利用自然物质循环系统,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和面积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的生物能够在同一环境 同生长。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 一种平衡、提高育种效率的育种方法。
其中,以种养循环为核心的生态农业颇受欢迎。 在这样的循环系统中,植物生产动物所需的食物。 微生物充当分解者,将动物废物分解为植物的养分。 微生物还与植物共生,帮助它们从土壤中吸收养分。 当动物食用了自身排泄物被微生物分解后的植物,然后返回田间种植时,就形成了补给防疫的过程,增强了动物自身的免疫力。 养殖(动物)与种植(植物)相结合,形成营养防疫的自然循环。
种养循环模式适合小农户为主体的农村地区。 如此小的循环消除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除了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健康优质的农产品外,还让农村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修复,形成农民增收、生活质量提高的良性循环。
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蒋高明研究员团队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发现畜禽粪便是生物量氮的最大贡献者。 蒋高明说:“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没有化肥就无法生产足够的粮食,但事实并非如此。” 该研究为我国种养循环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例如,蒋高明团队经营的宏益生态农场,300头奶牛生产大量有机肥,占地约600亩。 宏益生态农场的土地实行“六无”,杜绝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地膜、激素、转基因种子。 杂草也被用来耕种土地。 早在10年前,粮食产量就达到10万吨,亩产有机小麦、玉米2000多公斤,至今产量稳定高产。
变废为宝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李云峰也没闲着。 她带领学生帮助合作社秋收,把玉米秆拉到猪舍发酵床下,上山采集微生物,生产各种生态农业投入品。
李云峰是长春市云峰农牧专业合作社董事长。 在世界乡村振兴大会组委会和山西农业大学共同主办的首届世界乡村振兴大会上荣获神农奖。
李云峰研发的将生态农业与种植业、养殖业相结合的“发酵床养猪法”,实现了玉米地、猪舍、厕所无污染、纯绿色的生态循环链。 经过近17年的发展实践,生态有机农业已技术普及到更广泛的农村土地,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2004年起,李云峰偶然发现了发酵床养殖,并与解放军兽医大学畜牧专业毕业生李世杰合作,将发酵床技术国产化。 发酵床养猪技术的核心在于人、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合理结合。 发酵床中的微生物将猪粪和尿液分解成细菌蛋白并释放热量。 细菌蛋白可以起到防疫作用。 微生物利用猪的粪便和尿液作为食物来产生细菌蛋白,然后被猪自己吃掉。 这就是补货、防疫。
合作社的生态养猪方式,打破了传统养猪不可避免的两个问题:环境污染和疾病预防。 即使在非洲猪瘟肆虐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随意参观,并采用“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 、推动庭院经济,实行会员制和订单营销方式,带动数百名生产者会员(村民)和消费会员(公民)合作生产、共同获利。
从2016年开始,他们推动了生态农业联盟省、县、乡服务站,由回国大学生指导当地农民进行生态养殖。 目前已在吉林、北京、上海、内蒙古、陕西、河南、山西、福建等12个省设立25个服务站,带动千余农户从事生态养殖。
“我们的种植养殖周期遵循自然规律,杜绝了化学品的输入,可以很好地保护土地,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对空气和地下水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每个农民都有每个人都可以的参与其中。” 李云峰说道。
专家评价,李云峰发酵床养猪技术可节省饲料20%以上,节省水80%以上,回收农作物副产品,节省劳动力,预防疫病,节省医疗费用80%左右,猪圈无味。 无异味,无蛆虫苍蝇,可大众生产。
生态养殖不仅是政府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 近年来,生态养殖在各地逐渐蓬勃发展。 比如一些地方推行的散养生猪养殖模式; 广西农业部门积极推广的“微生物+高架网床”、“微生物+半漏缝地板+自动刮粪+异位发酵”等生态养殖模式。 对多年从事桑树产业的重庆海天林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任蓉蓉等人推广的桑叶生态养殖模式进行了研究; 浙江省桐乡市华腾牧业的生态养殖模式不仅零排放,还把猪粪、尿液变废为宝……
生态养殖过程中采用种植养殖循环方式,畜禽粪便全部利用,为有机种植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来源,使农村人居环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