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手机被偷了?武汉人有句口头禅叫“烦死人了”

先说武汉人,评价最褒贬不一的武汉本地人。 武汉人民构成了武汉这座城市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武汉人的名声似乎不太好。 第一名的回答:“一年级:这么脏乱差,好大的农村啊!你的手机怎么被偷了!?武汉人应该远离我,我只是想问路,你们为什么吵架?”我?!”

这就是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时的感受。 我在公交车上因不及时让路而被骂; 骑自行车差点被车撞被骂; 买东西讨价还价被骂(这都还好); 我只是觉得他们被热气烦了,对他们没有什么好印象。 我决心无论如何都不留在武汉。

这有点像上海人。 然而,上海人的名声却很不好,因为他们自视过高,看不起别人; 武汉人的名声不好,因为他们太生气,喜欢骂人。

武汉人有句话:“烦死了”。 武汉人想要诉说不开心的事,表达不满的时候,常常会用这句标语来开头。 比如,你在等人却等不及了,你就会说:“真烦人,我等了好久了,这个鬼还没来!” 如果你想表明你讨厌某人,你也会说:“这个人很烦人。” 但这些词也可以反过来用。 例如,妻子可以这样称赞丈夫:“他是个鬼,我知道他有多烦人”或者:“你说他滴滴答答,他却非要给我买那件呢子衣服,烦死了” ”。 !”这里所说的“烦”,其实是指乐说“烦死了”,但他心里却“不厌其烦”!

看来,武汉人与烦恼有着不解之缘:好事也麻烦,坏事也麻烦,高兴的事也麻烦,麻烦的事也麻烦。 无论如何,他们都很麻烦。 说起这件事我不禁感到恼火。 1999年“两会”期间,武汉市人大代表团《新周刊》称武汉是“最市民化的城市”,引发讨论。 江岸区人大代表王丹平说:“天热了,阳光明媚,外面又脏又乱,心情怎么能好呢?人们都说女人的美掩盖了丑,武汉的女人太难了。”拥有这样的祝福。他们常常变得灰白灰白的。跟进去。就像城里的农民一样。” 确实,恶劣的气候、恶劣的条件、生存的困难,让人很难安心。 难怪武汉街头吵架的人那么多,真烦人!

(转折点来了)

然而,武汉人却把生活变成了艺术。 换言之,他们把自己九死一生的艰辛生活、不如意的烦恼生活,变成了一首清脆、悠扬、值得“起而唱”的生命之歌。

他们容易#力、易怒,但也容易和解、理解; 他们可以恨,也可以爱,但他们也敢于恨,也敢于爱。 他们的情感世界千变万化,波澜壮阔:有喜有悲,有哭有笑,甚至有喊(武汉人称之为“(口ANG)”)。 而且,无论爱还是恨,哭还是笑,都非常流畅、到位:该哭就哭,该笑就笑,该吵就吵,该骂就骂。 ,我真的可以爱你“入骨”,恨你“入骨”,而且一点也不“过火”。

这其实是因为他们的人生坎坷,死里逃生。 武汉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底酒”,生活中有太多的“艰难路”。 什么样的酒是他们不能对付的,什么样的障碍是他们无法克服的。

武汉天气_武汉_武汉武汉国际广场

用武汉作家池莉的话来说,这样的人生观就是:“不管冷热,活着就好”(这是池莉的小说书名)。 这可以说是一种乐观。 武汉人的乐观来自于自然地理。 武汉人受够了人祸、严寒酷暑、战争,对如何生存有了更广阔的视野。 武汉人的乐观,往往表现为一种略带狂野的活力。

不得不说,武汉人真的很可爱。 事实上,武汉人确实很可爱。 外地人害怕武汉人,是因为不了解武汉人。

武汉人有武汉人的优点。

武汉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耿直。 喜欢说脏话是他们直率的表现。 虽然行为不太文明,但至少说明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骨子里有率直的本性。 这种本性让他们对“(说话者)”和“鬼做事”极为厌恶。 同时,也使得他们不太注重自我修养,给人一种“少学历”的感觉。 武汉人说话直率,很少转身,不太注重语气和态度。 例如,当你去武汉的政府机构办事时,礼宾人员会问:“什么事?” 而不是:“你是哪个单位的,你有什么事吗?” 即使做生意的时候,他们也不会说:“你看,你在做什么?” 我们怎么合作?”相反,他们会说:“你是怎么做到的?”这种说话方式让外人很受不了。

武汉人最诚实、最直率、最不造作,最讨厌“鬼把戏”。 “鬼造”这个词很有趣。 似乎表达了这样一种人生观:如果你是“人”,就不必“做”,只有“鬼”才能“做”。 由于您不必“做”,因此您可以说您想说的话,做您认为的事情,而不必担心别人的想法或看到。 即使有人不同意,他们也不会在意,只会大喊:“你闯入!你要泽,就到自己房间去泽!”

武汉人不太有思想,经常做傻事,蛮不讲理。 比如,你去武汉的一家商店买东西,询问价格,如果售货员碰巧心情不爽,他就会翻白眼说:“你不知道找什么!” 这是一个非常不合理的答案。 这也是一个非常不合理的答案。 因为假设这个产品价值十元,那么答案“十元”只需要两个字; 答案“你自己也不知道如何看待”需要七个字。 我又说了五个字,还是没能说清楚。 但武汉人民不会算这个账。 他们宁愿不落入陷阱,也不愿毫不掩饰地表现出自己的不耐烦。

这就是为什么在熟悉了他们之后,我觉得武汉人其实真的很可爱,就像任性的孩子一样,但又天真无邪。 当然是为了让自己摆脱一直享受的恶劣的自然环境。

(以上内容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易中天老师和资深资深老师所著的《读城市》一书中的武汉章节,描述极其精准,已删除)

我们来谈谈武汉这座城市。 不到四年的时间,我对它了解不多,我就参考广州、上海,特别是长沙来描述它: 提到长沙,首先,它大,它广阔。 从循礼门到东吴大道,可以经过1号轻轨,两边都是平坦的未开化地带,或者是大片无人居住的上世纪的筒塔。 下图就是事实之一。 我想,如果北京、上海的朋友坐在那里,一定会暗暗咒骂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土地的浪费。

武汉_武汉天气_武汉武汉国际广场

二是备受诟病的乱象,以上海为参照。 精致上海的玻璃幕墙似乎都是早上刚刚粉刷完毕的,给人一种“很新”的体验。 武汉的建筑主要由“全国第一大县城”的20世纪90年代建筑群和在建区域组成,规模较小,但商圈众多但人满为患(中南商圈、街街口、光谷、和江汉路),给人一种混乱、极低档次的感觉。 唯一的例外是汉街,它也在那个小区域之外。 刚踏进更加城市化、混乱的果湖商圈)等组成部分,就给人一种灾后重建的混乱感。 尤其是最让人恼火的城市建设,4年来,武汉大学及周边地区从未有过少于3处进行大规模道路建设或维修。 武汉的建设从来没有停止过,新修好的地方漏洞百出,发现刚修好的东西又重新开放的情况并不少见。 或许也是因为武汉的“烦躁”,才导致精心策划的失败? 但至少武汉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在改善,城市的交通在改善,市民的文明水平在提高。 武汉并没有因为这场乱局而毁掉,而是还在笨拙地求进步。 ,这也是值得称赞的。 同样难能可贵的是,武汉没有忘记这座城市真正的辉煌和灵魂。 几十年的城市建设,留下了原汁原味、简陋的武汉大学,建在汉阳、江汉关及周边大部分地区。 老岸留下了归元寺、宝通寺,留下了属于武汉的记忆,保留了民国后期难得的美景。

我们来谈谈武汉的精神和文化。

似乎没有人能够说出武汉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以下节选自《读城》)

武汉文化是东西方、南北文化的融合。 以饮食为例。 武汉人喜欢四川、湖南等辣味,江浙等甜食,福建广东等清淡食物,回炉等厚食。 他们的代表产品“豆皮”具有“包容”和“双赢”的文化特征。 武汉人在体质和性格上也有东西南北之长。 他们比南方人高,比北方人矮,比成都人坚韧,比上海人正直,比广东人会做官,比山东人会做生意,比山东人会做事,文笔比河北人好,打仗比江浙人好。 总之,他文能、武能、情能、商能。

然而,武汉的学术文化事业无非是武汉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人格塑造的一面镜子。 反映出武汉的城市文化和城市个性缺乏自己的特色。 北京有“京派文化”,上海有“海派文化”,南京、成都有非常明显的文化特征,广州则更有鲜明的特色,甚至一些不太好的小镇也有自己独特的特色。 似乎没有人能告诉我武汉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不够“雅”,也不够“俗”。 它既不时尚也不简单。 好像什么都有一点,又好像什么都没有。 武汉人自嘲自慰的说法被称为“毫无特色”。 但是,如果不表现出自己的特点,那不是“不突出”吗?

其实,武汉文化应该是“优秀”的,而且“优秀”并不难。 这个特点就是前面提到的“大业集成”。 这无疑需要广阔的视野、勇气和慷慨。 然而,武汉人却显得心胸狭隘、勇敢、自信、放不下。 结果,从东、西、南、北吹进武汉的“城市季风”只能“吹起一池春水”,却无法形成能让武汉“直线上升”的“摇摆羊角”。九万里”如鲲鹏。

最讨厌“火”的武汉人,在构建自己的城市文化、塑造城市个性时,似乎错过了“火”。

这是武汉文化的奥秘,也是武汉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个性塑造的难题。

这个谜团必须由武汉人自己来解开。 这个问题必须由武汉人民自己解决。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