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在武汉市的引领下,武汉都市圈加强区域协作,拓展合作领域,一体化城市发展初见成效。 都市区核心区建设稳步推进。 作为“核心中的核心”,武汉新城顺势而为,正在成为驱动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城区“共规、交通网络、科技发展、产业链、民生保障”不断推进,有效推动都市圈城市一体化迈出坚实步伐,为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长江中游城市群。
预计2023年武汉都市圈GDP将再次上升,发挥全省及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作用,进一步体现其城市带动作用。重要的增长极。
高标准规划
武汉新城建设腾飞硕果
2023年1月31日,在武汉新城重大项目启动暨一季度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之际,武汉新城正式开工建设。 同日,武汉新城建设推进会召开。 会议要求,把武汉新城建设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国家科技创新金融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中国式现代城市典范。宜居湿地城市。
2023年2月7日,《武汉新城规划》正式发布。 规划显示,武汉新城打破传统行政区划,横跨武汉、鄂州。 规划建设武汉新城,形成推动汉鄂黄一体化建设、引领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023年6月,武汉新城中轴线十大标志性项目正式启动建设。 中轴线布局包括武汉新城市民中心、国际会展中心、未来公园等10个功能配套和品质提升项目,总投资300网络投稿。
如今,在武汉新城,5个先进国家级重大科学装置、5个国家创新中心、5个湖北实验室密布,战略领域涵盖光电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机器人智能制造。 新兴产业创新动力澎湃,世界级产业集群在此集聚。
2023年12月30日,随着武湖硬联通重点工程断嘴里湖大桥竣工通车,标志着武汉新城131个城市建设项目集中竣工。
武汉新城建设是推动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是湖北加快建设新发展格局国家先行区、加快打造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大战略举措。
武汉新城建设腾飞并取得成效。 它不仅连接了武汉和鄂州,也进一步拉近了武汉、黄石、黄冈三地的距离,形成连续的城区,将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圈内城市一体化发展,优先做好顶层设计是关键。
2023年2月,武汉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办公室(以下简称“武汉都市圈办”)印发《武汉都市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武汉都市圈力争GDP达到4万网络投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万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8%。 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推动湖北建设全国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并取得成效。
2023年,武汉区办还突出融合重点,拓宽合作领域,正式印发武汉都市圈基础设施、交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4个专项规划,完成武汉都市圈规划编制工作。对外开放、汉萧城市一体化发展、仙桃市融入武汉都市圈发展等规划。
同时,切实推动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事项落实。
“在我们的‘战斗’挂图中,红色表示项目前期尚未启动,蓝色表示正在推进,绿色表示已完成。” 五权办秘书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年初,五权办从规划政策、产业协作等方面入手,多方面梳理了151项重点任务,推动五权办全面实施通过月度跟踪、季度督导等方式开展工作。
加速“硬连接”
“一小时通勤圈”日益流行
道路相连,城市相连。 一体化发展,交通必须先行。
武汉都市圈围绕交通一体化,加快高速公路体系建设,重点打通瓶颈道路和死角,实施道路扩容提质工程,连接鄂州花湖机场、黄石新港等重要枢纽。 更多地方进入武汉一小时生活圈、工作圈、经济圈。
“走舞阳高速只要50分钟,现在从武汉回阳新太方便了!” 邹先生在武汉工作。 以前,他从武汉开车回到家乡阳新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 2023年11月16日,武阳高速全线正式通车,阳新进入武汉一小时通勤圈。
武阳高速公路的通车,进一步完善了武汉都市圈东南部路网,有力支撑了武汉、鄂州、黄石一体化发展,大冶至武汉车程缩短至40分钟。 同时,加强大广、沪渝、黄县、埃县、杭瑞、永武等区域高速公路之间的衔接和转换,在湖北省会城市打通三小时高速交通圈,湖南、江西中部等省份。
随着武汉都市圈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武汉都市圈的高速公路网日趋完善、便捷。
2023年9月29日,沪蓉高速公路红安联络线(武汉至红安高速公路)开始通车试运营。 至此,革命老区红安至武汉的车程已缩短至一小时以内,正式进入“武汉一小时生活圈”。
2023年6月30日,武汉硚口至孝感孝南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和武汉至大悟高速公路河口至鄂豫边境段正式竣工通车。 孝感市区至武汉车程由此前的50分钟缩短至20分钟,正式进入武汉“半小时生活圈”。 孝感大悟县至武汉车程由2小时缩短至40分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2月11日0时起,芜湖至黄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有效促进了五峨、黄、黄三地进一步沟通交流,促进五峨、黄高速公路、黄从四城市到更紧密的城市群。
高速公路建设只是武汉都市圈“硬联通”提速的一个缩影。 武汉区办秘书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以高铁、城轨、地铁、高速公路、快速通道为骨干的武汉都市圈综合交通格局已初步形成。
作为全球第四个、亚洲第一座专业货运机场,鄂州花湖机场于去年正式投入运营。 与武汉天河机场共同形成航空客货“双枢纽”,助力湖北实现从“九省通衢”向“五大洲贯通”转变。 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内陆开放高地。
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据统计,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仙桃等城市目前已开通或计划接驳武汉轨道交通。
鄂州是武汉地铁第一个延伸的城市。 连接两地的武汉地铁11号线,高峰期日客流量超过1万人次。 随着鄂州花湖机场的开通,当地规划为武黄城际改造+19号线。武黄城际改造和新铁路将引入花湖机场。
为加速武汉与黄石一体化,武黄城际铁路增加班次,推出公共交通运营模式。 目前,每天开行48对列车,平均列车运行间隔约为20分钟,让乘客可以随心所欲、随心所欲。
连接武汉新城的武汉地铁19号线近日开通。 共打通26条死胡同瓶颈道路,城际公交线路开通至29条……越来越多的圈内市民进入“一小时通勤圈”。
延伸创新链
圈内六市在汉设立“科技飞地”
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在产业,未来在科技创新。 锚定“共同繁荣科技”的目标,必须在圈内延伸创新链。
为推动企业加快协同创新,武汉都市圈积极推广离岸科创园区模式。 一方面帮助想吸引研发人才落户武汉的企业落户,另一方面培育武汉企业在都市圈发展壮大。
武汉通过共建共享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要素灵活流动、科技成果及时就近转化,拓展了发展空间,提高了科技创新效率。圈内城市弥补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
继2023年6月鄂州(武汉)离岸创新中心、7月仙桃(武汉)离岸创新中心揭牌后,黄冈、黄石等都市圈六市布局打造“科技飞地”在武汉。
截至去年12月,共有107家机构和企业入驻黄石(武汉)海洋科技园,其中黄石企业55家,武汉市剩余52家企业、机构和高校。
在武汉都市圈,通过创新的挤压,城市、人、产业、地域、身份、距离的界限逐渐淡化和模糊。
2020年,由黄石市西塞山区政府资助、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胡木林团队重点解决产品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前沿技术问题。技术“出主意”黄石科创模具工业技术研究院揭牌,助力本土特钢、模具钢企业突破精密制造瓶颈。 四年来,胡木林每周都去黄石市打卡。 如今,他的身份已经从单纯的大学教授,变成了省科技厅副厅长、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据介绍,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已有序向八市科技部门开放,推动都市圈企业与武汉高校“零距离”对接。 截至去年12月,武汉高校及8个市共设立12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获批都市圈产学联合创新中心51家。 同期,武汉安排639名院士专家、科技副院长、博士服务团、科技特派员到8市提供技术支持,让高新技术人才在城区内实现更大流动。
推动“产业同链”
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一体化发展需要行业协作。 推进城镇化,打造重要增长极,扶持重点产业。
武汉都市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武汉都市圈要重点发展光电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产业,促进优势产业协同联动,加大产业集聚力度。中心城市的经济密度; 推动武汉一般制造业向周边城市有序转移,逐步形成以武汉为主链、都市圈配套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
2023年,武汉都市圈将加快“产业同链”发展,将都市圈内产业纳入同一产业链,形成配套、互补、融合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聚性,增强韧性和活力。产业链竞争力。
在武汉千亿级显示面板产业中心光谷左岭,有天马微电子、华星光电等知名显示面板企业。 在毗邻的鄂州葛店开发区,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集群已逐渐形成。
“光谷有‘屏幕’,葛店有配套生产‘芯片’。”葛店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 葛店开发区先后引进多个显示芯片项目,与光谷共建光电信息产业集群。 。
目前,以光谷为龙头,辐射带动鄂州、黄冈、黄石等地光谷科技创新走廊,光电信息产业规模已逼近8000网络投稿,正加速迈向万亿级规模。
以“光芯屏终端网络”为重点,武汉都市圈光电产业集群规模占全国50%份额,光纤光缆研发制造规模位居全球第一。 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新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四大产业被纳入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与上海并列全国第一。
后发优势明显的大健康、生物科技产业,武汉产业规模超4000网络投稿。 作为武汉都市圈生物产业的“引擎”,武汉光谷生物城与天门、仙桃、黄石、黄冈四个“圈友”共建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地方产业园。
2023年,武汉市相关部门编制了《武汉都市圈产业投资地图》、《制造业产业链地图》和《武汉都市圈园区合作共建利益共享机制指导意见》,成功建立了武汉都市圈高新区——质量发展基金,总规模100网络投稿。 。 以专业分工合作为导向,消除多年来“大树下不长草”的困扰,实现城市功能互补和特色产业发展。
“武汉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 黄冈投资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2023年该市将设立12个特色产业链招商专班,依托武汉新城主导产业版图,以需求为导向,实施精准化、专业化招商引资。晋升。 、主动提供配套设施。
2023年12月14日,武汉东湖高新区湖北科投与黄冈国投共同发起设立首支五鄂黄黄产业母基金——黄冈产业母基金,赋能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光谷与皇岗产业优势互补。 、协同配套、资源共享、开放共赢。
黄石与武汉形成产业联盟,121家规管工业企业支撑武汉产业; 亚洲最大的专业货运机场鄂州花湖机场投入使用,带动周边城市积极布局机场产业……更多合作表明,近年来,圈内城市立足差异化产业定位,有序协作,同城一体化发展加快。
加快“民生同步保障”
“圈内人”的获得感更丰厚
城市一体化发展,改善和便利居民生活是最终目标。
“不用回钱江办理,手机上就可以办理,真的很方便。” 近日,在武汉工作的潜江市民王先生在“全民住房公积金”APP上申请将潜江公积金余额转入武汉公积金。 账户中,当天收到“余额已安排”的短信提醒。
梁女士,武汉市人,在鄂州葛店工作。 她到湖北省中医院葛店分院看病。 她可以使用武汉社保卡直接结算门诊费用。 她的同事还可以使用鄂州社保卡乘坐武汉的地铁和公交车。 、轮渡、信用卡借书,享受与武汉本地市民同等待遇。
2023年,武汉都市圈九市加快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政务服务“跨城办事”1000个,办案量突破235万件。 医疗、交通、旅游等服务基本实现“一卡可用”。 一张小小的社保卡,已在城市百余个领域全面应用。 公积金融入城市走在全国前列。
优化湖北政务服务网武汉站“跨城办理”功能,推动认证领证查验、信息查询变更、自助办理等简单高频事项“一站式办理”。服务终端; 优化城市政务服务中心“跨城办理”设立“全城服务”窗口,并延伸至有条件的街道。 组织实施国家和本省公布的“跨省服务”和“省内服务”事项,让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市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都市圈拓展了民生质量合作领域。
武汉都市圈文化旅游合作联盟成立,区内126个景区和文化旅游场所纳入年票使用。
生态共治有效拓展,梁子湖周边地区全面治理。 2023年5月,武汉东湖高新区与鄂州市华容区、梁子湖区、葛店开发区共同签署河湖一体化发展长效体系和跨境河湖协同合作工作方案——管理工作计划。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2023年6月,位于通顺河下游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代表,因仙桃上游水质优于目标要求,向上游仙桃市上交300万元生态补偿金。 这是湖北省首个跨市级长江一级支流生态补偿基金。
军圈办秘书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共享便捷的生活、优质的公共服务、优美的环境,让“圈内人”更有获得感,是我们推动同城融合的初心和使命。 (长江网 小编 李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