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汉语拼音计划诞生65周年。 该方案自全国人大通过并公布以来,具有较高的法律地位。
我小学时没学过汉语拼音。 当“汉语拼音方案”被全国人大通过并公布时,我即将小学毕业。 这个计划对于老师们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事情。 短短两个月时间,学校根本不可能组织教学。
记得当时汉语拼音项目的推广还是很轰轰烈烈的。 除了在报纸上刊登外,还有一些介绍汉语拼音字母发音和拼写方法的宣传材料。
我们小孩子对此特别好奇,因为它的写法与英文字母相同,但发音不同。 虽然我们小孩子没学过英语,但是这些英文字母我们大部分都认识,而且我们日常游戏中也有很多洋泾浜英语。 那时,学习并不辛苦,作业也不多。 孩子们有很多时间玩耍、玩耍、吹牛、谈论任何新事物(比如英文字母等)。 。
我的三弟和我同年级。 我们看到了汉语拼音字母,就开始自学(玩)。 我们都只会说苏州话,汉字的发音也是苏州话。 但用苏州话读Bo、Po、Mo、Fo、De、Te、Ne、Le等汉字时,拼音字母等实际上与普通话的拼音字母是一样的。 差别不大。 但是,说到知识、吃饭、诗词、知识、这个、思维,就出现问题了。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需要将两组字符分开。 我们不明白z和zh、c和ch、s和sh之间的区别。 我们认为,这两组声母的发音是相同的。 我们也搞不清“翁韵母”(由于某种原因,现在的资料都是“衡韵母”)和“洪韵母”的区别,因为翁韵母和洪韵母在苏州话里的读音是一样的。 但不管怎样,我们两兄弟终于明白了汉语拼音的含义。
其实,我们小时候学到的很多“技能”并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孩子们通过彼此类似的游戏而获得的。 大家在这种类似的游戏中都感觉很轻松,因为很好奇,想要弄清楚一些事情,所以就开动自己的大脑去做。
我想起了《汤姆历险记》里的孩子们,他们精力充沛,做着各种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也想到现在的孩子们被父母和老师强迫做作业。 半夜11、12点他们困得连头都抬不起来,还在做题。 实在是太可怜了。
现在,汉语拼音真的很有用。 我每天打字都需要汉语拼音,而且我也觉得很方便,比用笔写字方便多了。 一串单词通常只需要几个前缀。 当然,这是电子计算机进步造成的(手机就是电子计算机),但也是汉语拼音的结果。
过去,汉语拼音的主要用途是查字典发音。
有人认为汉语拼音可以帮助孩子更早认识单词。 我不同意这个观点。 其实,孩子认字就像认张三李四,认苹果、香蕉一样。 没有太大的困难。 对于孩子来说,读文字和看图画没有太大区别。 关键是他愿意自己认字,而不是大人强迫他认。 这个过程不需要汉语拼音的帮助。
孩子应该早点学会读书。 如果他们学到更多的单词,他们就可以更早地读书。 有必要知道书本上每个单词的正确发音和准确含义吗? 在我看来,大多数情况下不必如此。 对于孩子来说,阅读普通书籍的关键是理解大意。 至于课文中的单词,老师自然会教,所以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不一定需要查字典。
我不是幼儿教育或小学教育方面的专家,我只是作为一个老年人发表我的看法。 孩子不妨早点学会读书,多读点书。 大多数书都可以整本吞下。 中间有些单词认不出来也没关系,只要不影响整体意思就行。 对于那些不熟悉的单词,有时我在书本上读到之后几乎都能猜到它们的意思。 至于发音,虽然我不知道,但是读一下就知道意思了。 如果我不能发音某些单词基本上没关系。
因此,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不懂汉语拼音也不要紧,关键是要多学汉字。 三四年级,甚至五六年级就可以学习汉语拼音。 如果学生年龄较大,理解能力较好,学习拼音可能更合适,会节省更多时间。
对于汉语拼音的声调,现在很多人只知道一、二、三、四声调,而不知道阴、阳、平、阴阳声调。 不是很好。 据说,因为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不容易搞懂,所以老师就不再教了,只教一、二、三、四声。 如果教汉语拼音较晚,孩子年龄较大,在教一二三四声的同时,教阴、平、阳、平和上声也不是什么难事。
汉语拼音现在主要只是汉字的注音。 我记得《汉语拼音报》总有一个版块,用汉语拼音写文章。 读这样的文章,真的就像读一本天书一样。 你必须逐个字母地猜测它是什么汉字。 尤其是像我这样母语不是北方话的人,真的很难。 如果您错误地识别了字母或变音符号,您将无法猜测句子的含义。 我们习惯于阅读汉字。 我们常常不是逐字逐句地读,而是一眼读一行,甚至漫不经心地读几行。 即使在阅读英语时,至少一次看一个单词,而不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识别它,并注意它的变音符号。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为此挣扎了几天,最后放弃了。 因此,偶然用汉语拼音来表达一个单词,就像学习外语新单词一样,是可以容忍的。 如果我一下子写这么长的文章,我会彻底晕的。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至今已有65年历史。 我们的祖先想出这个计划并不容易。 然而,他们并不是万能的神。 从65年的实践来看,他们仍然会发现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凸显出来。
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首先是信件的名称。 拼音字母都有名字,比如Aㄚ、Bㄅㄝ、Cㄘㄝ、Dㄉㄝ、Eㄜ、Fㄝㄈ、Gㄍㄝ……在20世纪60、70年代,小学生都要学,而且还要唱字母歌,但是这些字母名字除了小学生学习之外,似乎没有任何用处。 即使是基于汉语拼音前缀的速记名词也不是按其名称发音的。 比如国标(GB-)发音方案中好像没有规定字母名称ㄍㄝㄅㄝ,至少我没听人这样发音过。 的。 唯一的例外大概就是一些20世纪60年代、1970年代的学生打扑克的时候还叫Q秋(ㄑㄧㄡ)。
现在学校不再教授字母名称,因为没有人使用它们。 如何处理这些规定但无用的字母名称可能是一个问题。
二是关于声调的注释。 方案规定声调符号标注在元音上方。 现在多采用印刷,在字母上面做标记非常不方便。 而且,各种软件不兼容。 在一种软件中输入的带声调的字母通常无法在另一种软件中显示,从而导致注释错误。 现在用拼音后面的阿拉伯数字1234来表示阴平阳平上声和曲声较为实用,但尚未得到KTV认可。 如果能够得到正式承认,那自然是一件好事。
第三,计划中提到但尚未引起重视的汉语拼音用途之一是外来词的拼写。 直接拼写外来人名、地名是否可以算作规划中提到的“外来词”? 如果是这样,那么一些由拼写引起的发音问题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简而言之,今年是“汉语拼音计划”实施65周年。 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人们仍然需要总结这些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实践中的成功做法能否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也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