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航运繁忙景象尽收眼底

江苏镇江,古称润州,位于长江南岸,地处长江、京杭大运河两条黄金水道的交汇处。 大运河在镇江包括两条支流:一是穿城而过的古运河;二是镇江古运河。 另一个是苏南运河。

作为运河沿岸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的城市布局和发展变迁都与运河密不可分。 历史上,大运河是连接北方政治中心和南方经济中心的纽带。 它是食物、材料和金钱的重要供水线。

自唐代以来,全国50%以上的粮食都要经过镇江; 南宋时期,镇江担负着全国近70%的粮食中转。 “船转粟三千里,灯照万家”。 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首诗也描述了运河漕运给镇江带来空前繁荣的景象。

穿越千年历史,见证运河变迁。 沿江重峦叠嶂,碧波荡漾的运河,美妙的传说故事,古色古香的寺庙亭阁,使镇江闻名于世。

“与主要用于航运的苏南运河不同,古运河作为镇江‘母亲河’的功能更多地主要体现在文化娱乐、亲水休闲、旅游等方面,还有防洪任务等。具有防洪、排水、连接水体、调节蓄水等功能。 谈及运河的变化,镇江市档案馆原副馆长于志红说。

江南运河第一船闸——镇江谏碧船闸

苏南经济“晴雨表”

随着通航能力的提升,谏壁船闸被称为苏南经济的“晴雨表”。

“现在一天可以通过700多艘货船。” 谏壁船闸副厂长张昆仑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谏壁船闸年船舶吞吐量突破1.94亿吨,货运量超过1.94亿吨。 吞吐量1.18亿吨。

谏壁船闸年货运量相当于沪宁铁路单线货运量的四倍。 接近长江主干道的货运量。 是京杭运河上运输量最大、密度最高的河段之一。

苏南运河镇江段自谏碧河口起,全长42.6公里。 古称“丹徒水道”。 这段运河建于春秋战国时期。 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修建的运河段之一。

镇江自古就是漕运、漕运的枢纽城市。 从镇江出发,沿京杭运河向南,可到达常州、无锡、苏州,直达杭嘉湖平原; 向北可到达扬州、淮安,并可到达山东河北等省。

在我国古代,没有飞机、铁路、公路。 运河只是一条水上高速公路。

古运河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长期繁荣,炼铁、造船、丝织、酿酒、制醋等工业相继发展。 清代,镇江成为江南丝织中心,仅次于南京、苏州。

清末,镇江段运河失去漕运功能,逐渐衰落。 镇江、丹阳段部分运河被填塞或淤塞。 1958年全面整修,通航能力得到提高,继续发挥内河航道的作用。

与公路、铁路运输相比,内河运输具有运力大、占地面积小、能耗低、环境友好、边际成本低等比较优势。

对于镇江来说,运河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张昆仑提供的资料提到,从20世纪90年代镇江纸浆厂的饲料、索普化工的盐水、冰醋酸,到2000年后丹阳大亚集团的木材、丹徒宏泰钢厂的钢铁、矿产,粉,截止目前,镇江汇龙易通的船舶货物配载全部受益于谏壁船闸。

运河沿线,丹阳石油河码头、丹徒东码头、大雅木业、宏泰钢铁、京口工业园等物流和大型厂矿企业逐渐涌现。

正是因为航运的重要性,镇江成为一座崛起于“江河交汇处”的重要城市。 2007年,镇江市启动苏南运河镇江段四级航道改三级航道建设工程,对运河镇江段进行分期、依河改造建设。

“改造后的航道由原来的60米宽改为90米,可允许两千吨级船舶交叉航行,通航能力显着提升。” 张昆仑说道。

江西津轮渡愿景

古运河功能的变迁

美丽蜿蜒的古运河穿城而过。

“上河书房”位于大运河之滨,毗邻迎江大桥,是镇江首个24小时城市书房。 窗外,流水潺潺; 室内安静而放松。 打开窗户,让凉爽的微风吹到你的脸上。

镇江图书馆流通部主任靳伟告诉 小编,该自习室由镇江图书馆与镇江城建集团共同建设。 除了沿着河边散步,附近的市民也来这里享受悠闲的读书时光。

流淌了数千年的古运河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镇江市水利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唐兵表示,航运功能已经丧失,古运河现在承担着镇江地区防洪排涝、水位调节等防洪任务。城市。 此外,它还具有传承城市文化遗产、观光游览等多种功能。

水是大运河的“灵魂”,治水是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前提。 2012年以来,镇江分阶段对古运河进行综合整治。

经过十余年整治,镇江古运河已形成“三段、五区、两带、五轴、多点”的空间发展结构体系,形成“上段——古韵之河,中段——休闲河,下段——“生态河”三个特色段和以“古商贸市场、虎踞南门、丁猫兰谷、弹头嘴谷、运河屋顶”为核心景观的五个功能段。

多年来,镇江古运河保护取得了可喜成果。 镇江市民感受到了这种变化:运河水更清、河岸更美、道路更清晰、风景更多、树木更绿、灯光更亮。

如今,越来越多的镇江市民走近、亲近运河。

古运河沿岸20多个滨水平台全部向公众开放。 每晚都有超过10,000人在河边散步、跳舞和钓鱼。 一幅城市水和谐新画卷呈现在世人面前。

于志红表示,运河对镇江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古运河作为贯穿城市的交通命脉和活水道,奠定了镇江的城市格局,影响着镇江的发展变化,孕育了镇江的文化特色。”

文化带建设“镇江模式”

京杭大运河不仅是物质、商品交流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通道。

“独特的临江、临海、江河交汇的地理位置,形成了镇江‘融南北、融东西’的文化特色。” 于志宏说道。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堪称线性遗产、活生生的文化。 大运河在繁荣镇江经济的同时,也为镇江沿运河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镇江凭借长江之险,大运河之利,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水运咽喉和战略要地,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和文化资源。 漫步这座城市,随处可见与运河有关的遗迹,如运河路、京口车站、虎踞桥、西津渡口、新河街……

如何统筹协调这些大运河文物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是镇江面临的重要课题。

镇江市为传承和保护大运河文化做出了多方面努力。 2017年底,镇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成立。 提出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发展,系统推进建设。

2020年4月,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在调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时表示,既要保持文化自信,又要保持文化敬畏,把上面的天线和上面的天线连接起来。地面,打磨“大河交汇、名山大川”的形象。 特色品牌,精心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镇江模式”。

划定大运河文化遗产及相关资源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区,重点推进玉山大码头及历史沿江遗址、铁翁城遗址、西津渡街配套等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设施。

同时,镇江还鼓励公众参与大运河文化带的利用。

通过大运河文化保护志愿者联盟建设,加大文化传承和弘扬。 “现在志愿者有上千人,每月都会举办运河保护徒步、运河保护巡逻等志愿者活动。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保护运河、宣传运河、传承运河文化。” 镇江市委宣传部文化遗产处处长张萌说。

(□《民生周刊》 小编郑志伟□张建霞)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