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成明朝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据点是怎么一回事?

与汉唐不同,明朝没有占领西域,也没有设立都护府等统治机构。 相反,更多地通过海上运输进行对外经济贸易往来。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最西北的疆域就是哈密地区,哈密成为明朝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据点。 然而,面对西北少数民族的入侵,明朝并没有全力以赴保护这一战略要地。 相反,到了嘉靖年间就完全失传了。

这怎么发生的?

上图_西域三十六国(汉)

洪武、永乐年间哈密的克制统治

哈密​​位于新疆东部。 是新疆通往内地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 哈密​​汉唐时期称夷吾,是中原王朝控制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被蒙古元朝占领,改称哈密。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将元廷驱赶到草原,元代封建王察合台的后裔乌纳斯里在哈密宣布割据统治,在哈密建立新国家。

明将冯胜、傅友德攻克河西走廊后,朱元璋认识到哈密地区作为西北咽喉的地位,于是试图安抚该地区各民族。 他安抚了萨里维吾尔族领导人布延帖木儿,并在那里设置了警卫。 随后明军向西北进攻北元残军,将战线推至哈密门前。 1388年,蓝玉率领十万余明军在渔海中,几乎消灭了所有北元皇室。 北元末代皇帝才侥幸逃过一劫。 彻底解散北元势力后,朱元璋派使者前往哈密安抚乌纳斯里。

上图_蓝玉(?-1393年),明朝开国名将

1391年,乌纳斯里击败周边部落后,“遣使往延安、绥德、平凉、宁夏等地,通商马匹”。 如果朱元璋同意,那么哈密王国的势力将会扩展到河西走廊,直达陇东和宁夏。 因此,在朱元璋看来,这一行为是对明朝的示威,同时也是对明朝现实的摸清。 于是朱元璋就以哈密阻挡西域各国朝贡使者,同时请贡品被抢劫为由,于是派左军统帅进士刘震、宋盛攻打哈密。

此时,明军无力抵挡哈密小城。 哈密​​城很快被攻破,乌纳斯里向西逃走。 他向明廷进贡认罪,自觉成为明朝的藩属国。 然而蒙元时期,西北战乱过多,杀戮过多,使得河西地区几乎成为千里之外的无人区。 明军暂时无法在此驻扎大规模军队。 于是明军攻占了哈密城,迫使乌纳投降,然后撤退。 1397年,朱元璋在新疆和田地区设置邯东卫控制该地区,随后完成了对哈密地区的围攻。

明朝开国皇帝朱棣即位后,继承了治理西北的政策。 1403年,他派遣使者依布拉金前往哈密,为哈密新王安克帖木儿出谋划策。 当时朝廷官员提议延续元朝的做法,封他为苏王,以表明明朝取代元朝的统治后可以继承元朝的领土。 但朱棣觉得立他为新王并不会影响我对西北疆域的继承,于是于1407年册立安克帖木儿为忠臣王,旨在凸显哈密对明朝的忠诚。

上图_朱棣(1360-1424),明朝开国皇帝、永乐皇帝

尽管名义上册封,明廷对哈密王国的控制力并不强。 草原上的鞑靼首领贵力赤反明朝,不满哈密归属明朝,于是派人毒死了安克帖木儿。 朱棣派人征得哈密当地势力同意后,将多年前被俘的哈密亲王脱脱派往哈密继承忠顺王的王位。 但当地势力因为惧怕明朝的势力,才同意脱脱继位,心里并不认可新主子。 脱脱掌权后,以哈密老王太后为代表的地方势力采取各种手段排挤他,最终将他赶出了哈密。

哈密_哈密_哈密市

朱棣本来是想推行区域自治。 只要你同意脱脱当王,其他事情你就可以自己决定,不受朝廷干涉。 结果,当地势力拒绝吃饭,喝了酒作为惩罚。 朱棣颁布圣旨,严厉训斥了太后和大大小小的领导人。 为了保证自己对哈密的控制,朱棣在哈密新设了哈密卫,并派常侍、季善等朝廷官员协助脱脱管理哈密。 事实上,他为脱脱掌控着哈密的政务和法律。

上图_明代哈密等卫士

有官员提议在哈密驻军,设立将军哨所。 但朱棣出于温和疏远的思想,拒绝了这一建议,考虑到当时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威胁到明朝的西北领土,而且哈密当地的政治局势和民族关系都比较复杂。 。 但没想到,脱脱在位时,却沉迷于酗酒、淫乱,不顾国事,最后还冒着生命危险。 朱棣虽然伤心欲绝,但还是派官员去参拜,顺便封帖木儿为忠义王。 这位新忠王即位后,对明朝尤为殷勤,多次进贡数千匹战马,从而加深了明朝对他的信任。 朱棣还对哈密和忠顺王给予了许多封赏,地位排在西北许多朝贡国之前。

帖木儿死后,明宣宗朱瞻基即位。 以前的忠顺王陀陀在明朝皇室心目中有着非凡的地位,因此朱瞻基任命陀陀的儿子布达十力为忠顺王。 这既肯定了先王对明廷的忠诚,又敲打他让他听话。 同时,为了制衡哈密当地势力,朱瞻基还册封帖木儿的弟弟托焕帖木儿为忠王。 这样,哈密就有了两位国王,忠顺王和地方军政官员的任免权就掌握在明朝手中。 明朝实际上将哈密纳入其疆域。 明朝在西北建立的“关西七卫”总体稳定。

上图_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明宣宗

蒙古人继续入侵哈密地区

明朝廷如此重视哈密的地位,就是希望它能够成为镇守明朝西北疆土的屏藩。 可惜新的忠顺王性格懦弱,无法掌控局势。 哈密​​有回回族、维吾尔族、哈拉回族三大部落势力。 他们彼此之间非常不团结。 回回甚至引诱吐鲁番人入侵哈密。 两国国王还因哈密的治理问题发生了政治斗争。 于是,哈密与瓦拉、吐鲁番乃至东部各驻军哨所的关系都十分紧张,甚至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消耗了哈密不少的兵力。

此时给明朝与哈密关系带来重大变化的是瓦拉人的崛起。 由于明朝的战略失误和北疆防御体系建设的疏忽,创建了瓦剌以统一蒙古草原。 其首领亦于1442年首次袭击哈密及关西卫队,掠夺了不少人畜。 中顺王向明廷请求支援,但明廷只下令严禁边境将领。 在先掠夺了哈密的太后、皇后以及百余名撒马尔罕朝贡使后,明朝仍然只是口头上鼓励哈密“抑忠勤政”。 在强大的瓦拉人面前,忠顺王不堪压力屈服,开始配合瓦拉人入侵边境。

上图_明代鞑靼瓦剌地图

明朝不向弟弟伸出援助之手的行为看似不负责任,但此时明朝的北疆已经受够了苦,无力再帮助哈密了。 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率50万大军讨伐掖县。 结果在图木堡惨败,被瓦拉人俘虏。 看到明朝如此无能,哈密仍然与瓦剌保持着合作关系。 其实,哈密人不忠诚也就不足为奇了。 明朝这个时候真的没有老大了。 然而,将哈密视为自己领地的明廷却认为哈密是背叛。 皇帝下旨斥责忠顺王,边将甚至主张断绝与哈密的朝贡关系。

也显死后,瓦拉势力撤出漠南地区,鞑靼势力重新占领漠南。 鞑靼首领加斯兰也觊觎哈密的人口和财富,于1462年攻占哈密城。太后逃走后,她请求明朝选出忠顺顺从的阿察王的弟弟来执掌哈密,但明朝只让她等候命令。 就这样,瓦剌族和鞑靼人对哈密的入侵持续了十年之久,嘎斯兰也成为这一时期扰乱明朝西北边防的主要人物。

哈密市_哈密_哈密

上图_(古)丝绸之路路线图

吐鲁番汗国与明朝多次争夺哈密

1456年,东察合台汗国东部分裂为吐鲁番汗国,与哈密王室一样,属于东察合台支系。 1472年,吐鲁番汗国实力增强,开始进攻和掠夺哈密地区,试图夺取通往明朝的贡道控制权,掠夺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和使节。 哈密​​卫队在遭受内乱并多次遭到蒙古人的掠夺后,实力已经非常弱小,无法抵御吐鲁番汗国的入侵。 1473年,吐鲁番大汗苏坦·阿里率军攻打哈密城,俘虏了执政的哈密太后,并收回了明朝赐予哈密忠顺王的金印。

兵部尚书白圭认为哈密是朝廷分封的屏障,不能放弃。 应派官员到吐鲁番汗国,命令其撤出哈密,并请赤金蒙古等驻军组织兵马备战,甘肃总军也应照办。 但明宪宗朱见深认为吐鲁番是外藩,和瓦剌鞑靼人一样,抓了一把就走了。 不需要派朝廷官员前往,只需要让关西卫士击退吐鲁番的入侵即可。 然而,吐鲁番此时的势力比关西卫军还要强大,占据了哈密,不肯离开。 于是明朝派遣总督李温、右同正刘温前往甘肃进行战略谋划,与关西各驻守兵马一起摆出战斗姿态。

上图_朱见深(1447-1487),明宪宗

没想到,这两兄弟在库郁城(今甘肃省瓜州县)集结部队后,就遇到了等待他们的吐鲁番大军。 由于胆小,他们就巡逻着,不敢进去。 朱见深只是发布圣旨,让吐鲁番人撤退,并没有真正出战的意思。 相反,他拒绝向明朝派遣吐鲁番进贡使者,甚至于1477年将哈密卫队迁往库郁城。 吐鲁番见明朝无心作战,也没有认真对待皇帝的命令。 占领哈密后,进一步开始掠夺关西各驻军。

朱见深和明朝大臣在西南地区的叛乱和西北的女真、鞑靼问题上是毫不留情的。 不过,他们似乎并不关心西北吐鲁番的问题。 相反,他们坚称哈密节度使韩深就是袁仲顺。 忠顺王的侄子不是直系后裔,而是想找人来继承忠顺王的王位。 韩深多次请求朝廷按照忠顺王在位时的原有做法奖励哈密卫。 但明朝却一再拒绝,只按照降低的标准奖励他。

韩深心想,既然你看不起我,不愿意出兵帮忙,那我就自己想办法收复哈密吧。 1482年,汉深与甘肃将领王熙协商,在赤津、汉东卫士的帮助下,夜袭哈密城,击败吐鲁番守将雅兰,成功收复哈密地区。 甘肃将领王熙向朝廷报告,既然哈密已经收复,就应该请忠臣韩深继承忠顺王的位置。 但明朝廷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对中顺王的后裔念念不忘,觉得既然韩申能自己想办法收复哈密,那就进一步说明吐鲁番的入侵是小问题,并没有这么做。不需要很多努力。 成化末年,汉深终于被封为忠顺王。

上图_明孝宗朱佑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

明孝宗朱佑樘即位后,吐鲁番的新可汗阿黑玛也登场了。 他觊觎哈密的人口和财富,开始了入侵哈密的计划。 他用计将韩深困死,然后派出大批军队攻占哈密城。 哈密​​部族大批逃往库郁、沙州等地避难。 面对吐鲁番新的挑衅行为,一些大臣认为哈密人应该像1482年那样,继续与关西卫士合作收复哈密城。应该派一个将军直接推翻吐鲁番汗国。

阿合马攻占哈密后,无耻地向明朝廷请求立他为哈密王,自然遭到了明朝廷的拒绝。 不过,明朝仍然没有大规模征兵的打算。 只是扣押了吐鲁番使节,并对吐鲁番实施了减少贡品、礼品等经济制裁。 阿合马不敢进攻明朝边境,又遭受经济制裁,无奈于1491年投降并撤出哈密。同时,明廷下令安抚逃亡的哈密民众,并任命了善霸。蒙元王室后裔,为忠顺王。

但哈密刚收复,哈密首领之一阿木郎扣留了明朝对吐鲁番的赏赐,还带人掠夺了吐鲁番人的牛羊。 这让阿赫马找到了东进的机会。 1493年,再次攻克哈密城,攻克陕西、巴,进军甘肃边境。 兵部尚书马文胜奏报阿海马不守规矩,必须严打。 于是明朝于1495年任命徐进为甘肃巡抚,负责收复哈密。 徐进率明军四千人进攻,吐鲁番守将雅兰闻明军来,立即率兵逃走。 明军只得到了一座空城。 明军没有留下驻守。 结果,吐鲁番人于第二年攻克了哈密,并要求萨塔尔和哈密首领安克博拉驻守哈密城。

哈密_哈密_哈密市

上图_明朝北军士兵(左)和南军士兵(右)

这场战斗更加有趣。 明朝还没来得及出兵,安克波拉就与瓦剌首领萧烈图秘密谋划,利用瓦剌人的力量消灭了萨塔尔部,占领了哈密城。 阿黑马带着部队赶来,但看到瓦剌人的骑兵,就放弃了,连忙撤退。 由此可见,此时的瓦拉人与明朝的关系并不像正统、景泰时期那么紧张。 在西北问题上,有点“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意思。 明朝再次对阿合马实施经济制裁,迫使他送回忠顺的国王善霸和明朝的金印。

然而,在吐鲁番的屡次占领和管理下,哈密总部出现了许多对吐鲁番感兴趣的叛徒。 他们对掌控三方军务的王越感到震惊,暂时同意山霸为忠臣王。 然而明武宗正德年间,善霸去世,其子白牙在部下的怂恿下公开投奔吐鲁番汗国。 这无疑是打在明廷脸上的一记重耳光。

如果明朝廷下定决心组织大军消灭吐鲁番汗国,以后的麻烦可就不多了。 此时,吐鲁番可汗曼苏尔与西部新建立的叶尔羌汗国赛义德汗达成和约,立即侵入甘肃地区,包围苏州城,杀掉游击锐宁。 1517年,朱厚照率军讨伐鞑靼小王子时,副军使陈九丑联合瓦剌人进攻曼苏尔。 严重的野战,吐鲁番实在是做不到。 他被打得落泪,多次派使者求和。 不过,明朝廷对于如何对待吐鲁番却有着不同的意见,并没有再次挥舞经济制裁的大棒。

上图_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

嘉靖年间,他们最终放弃了收复哈密的念头。

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后,面对吐鲁番侵扰西北,杨廷和等大臣决定处决与吐鲁番勾结上书仪护贤的哈密使者,可见朝廷对吐鲁番的强硬态度。 公元1524年,满苏尔率领两万骑兵袭击关西所有的守卫,再次进攻苏州城。 与上次不同的是,这一次瓦拉人站在了吐鲁番人一边,所以西北境内的局势空前严峻。

明朝无奈,只得大举进攻,命兵部尚书金贤民总管军务。 他们在苏州城下击败了吐鲁番军队,并杀死了满苏尔的将军霍哲丁。 如果明朝乘胜追击,恐怕就没有再收复哈密的希望了。 然而,明朝廷因“大礼”事件争斗不断,吐鲁番民众则趁机谎称自己因甘肃巡抚陈九丑故意挑起边境事端而与侵略者一起进入边境。 鉴于朱厚熜此前曾谎报处决满素儿的战功,因此数罪受罚。 他引爆了“封江”监狱,处决了陈九丑等四十多人,杨廷和也被罢官。

上图_杨廷和(1459年10月15日—1529年7月25日)

“封疆”之狱看似是哈密事件造成的,但本质上是嘉靖皇帝朱厚熜利用“大礼会”事件镇压以杨廷和为首的亲信,最终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权威。 不过,朱厚熜解决“大典”事件后,还要应对吐鲁番对西北的威胁。 当时明朝甘肃地区的军事实力比成化、弘治年间要弱很多。 因此,不少大臣主张不要闭关吐鲁番,不进贡,而要努力加强甘肃地区的军事建设。

恰巧1528年,曼苏尔手下大将雅木兰回归明朝。 王琼、胡世宁等大臣就如何解决哈密问题进行了大讨论。 他们认为朝廷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复兴哈密。 如果他们能够与吐鲁番建立良好的关系,也能解决西北领土的威胁问题。 与凶猛的瓦剌和鞑靼人相比,哈密在吐鲁番手中更为安全。 最终朱厚熜同意了他们的意见,默许吐鲁番占领哈密,让吐鲁番取代哈密成为西北最重要的朝贡国。

上图_明朝版图

明朝最终放弃了哈密。 原因之一是明朝的国力和军事实力逐渐衰落,难以控制西北局势。 瓦剌汗、吐鲁番汗国实力增强,成为影响哈密局势的关键力量。 二是明朝统治阶级丧失了太祖、成祖时期的开拓进取精神,转而保守内向的战略思想,从来不重视哈密事务。 从“西域皆是我的”到“保住甘肃就算成功”。 如果关键时候不敢为弟弟挺身而出,那么弟弟自然就很难跟随哥哥了。 第三个原因是哈密本身实力薄弱,当地政治、民族关系复杂,与周边民族关系不断,难以保持对明朝的忠诚和向心力。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