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南”和“鼎西北”。
离开江南,穿越中原,踏上丝绸之路,进入关中,翻越秦岭,再经过“非常不甘肃”的甘肃陇上小江南天水,前面的车站是——定西站。
甘肃定西,是大西北的起点。 一到定西,就看到黄土重峦叠嶂,天地辽阔。 再往西北,兰州五市以及连接中原与西域的河西走廊都近在咫尺。
▲ 丝绸之路上,定西是一个咽喉要道。 制图/F50BB。
如果说甘肃犹如一块玉如意点缀西北大地,那么,被兰州、甘南、陇南、白银等地包围,不与外省毗邻的定西,就是如意的枢纽。 什么是西北大地的辽阔与雄伟、古老与重生? 每一个定西人都擅长给你一个永恒的答案。
定西,何为“定西”?
甘肃的地名往往带有金战铁马的精神。 大至金城(“坚如金城”)、张掖(“缚张国臂,通西域”),小至靖远(“平远”)、雄关(“天下第一关”),定西也不例外。 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宋军收复故乡西夏。 宋神宗赐名“定襄城”(今定西城),这也是定西“定城”的原因。 西”的意思。
▲ 陇西工场镇,威远楼建于北宋仁宗时期。 因“威震圆方”而得名。摄影/曹阳木鱼、图/涂冲·创意
在此之前,这里千百年来都是英雄荟萃之地。 黄土高原历来是文明起源的高地。 自定西向东,六盘山麓,青阳、平凉地区的陇东高原出自周代。 ; 定西及南下,秦人从陇南、天水起,经关中,统一六国。 对定西的记忆更是深刻。 虽然河床干涸,但文明的长河却在齐家、锡瓦文化、马家窑彩陶的漩涡中奔流不息。
▲马家窑彩陶因1923年在定西临洮县马家窑村首次发现而得名,出现于距今58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地区河流摄影/动脉摄影
在定溪之前,还有一个更出名的名字——陇溪。 战国时期秦朝设置陇西郡后,长期成为甘肃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甘肃省简称之一的“陇”,与陇西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朝建立后,陇西成为李、唐皇室认证的“李氏故里”。 如今,李姓已成为全国第二大姓氏。 一亿李氏家族寻根、敬祖的地方就在“龙熙堂”。
▲位于今定西陇西县的李家龙宫(李家祠堂)。摄影/刘云泽
千百年来,陇西为“四塞之国”,定西为四战之地。 英雄辈出,融入浩浩荡荡的英雄气概,正如著名的唐诗:
“北斗七星高,哥叔夜持刀”
我以前不敢过临洮,直到现在看到了放马的事。”
▲ 定西岷县狼都草原。 《不敢渡临洮》中的临洮,指的是今天洮河畔的岷县。摄影/冉创昌
定西定义了西北的英雄气概。
然而,从周秦到唐宋,英雄史诗逐渐变成了悲壮的长曲。 几千年的高强度开发和自然环境的变化,造成了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清末左宗棠路过定西时,已是一片沙漠。 “隆中荒如天下”,一片不毛之地。 这个隆中,广义上包括定西,甚至包括最近热播剧《山海经》中的宁夏西海固。
▲ 狼都草原收获的干草堆供牧民过冬。摄影/冉创昌
为了解决用水问题,定西人民修建梯田、挖水窖。 他们甚至萌生了“开创新天地”的想法,即修建一座水库,将洮河上游岷县古城的水引来,一路向东,建造一个河长1400米。 绵延数公里的“山运河”灌溉定西、天水、平凉、庆阳,甚至打通宁夏西海固!
▲导道工程起点为九店峡水库。图1摄影/陈平舍人、图/涂冲·创意图2、3/视觉中国
然而,面对广阔的大自然,人力有时是匮乏的。 17万人三年奋斗的壮丽变成了悲壮,但志向却是长久的。 2014年,陶水一期供水工程正式启用。 今年,陶二期供水工程正式开通。 该项目的第一阶段预计将完成。 从此,甘肃中部干旱地区超过300万人将因这一甘肃迄今为止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而获得新的生活。
▲ 通渭县发电风车。图/视觉中国
有了水,就有了生机。 如今的定西,就是西北变迁的缩影。 也是兰白城市经济圈、关中天水经济区、陇海铁路、兰渝铁路、宝兰高铁及多条国道的重要辐射区域。 让定西的枢纽地位再次凸显,定西正在成为甘肃的“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