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知乎上曾发生过一场精彩的“辩论”,主题是“南京和杭州,哪个城市更有潜力?” 两位大师“王启超”和“夜神月”进行了数十回合的较量。 每条回复都引用经典,对比鲜明。 不仅没有一丝粗俗的脏话,反而文艺范儿十足,着实震惊了无数网友。 吸引了很多人围观,这场“辩论”也被誉为史上“最文艺的辩论”。
战斗结果暂时不会揭晓,但就南京而言,除了面临隔壁省会城市的竞争压力外,还有省内强市虎视眈眈。
这个强敌就是苏州。
早在300多年前,南京与苏州就开始暗中相互竞争:清康熙六年(1667年),“江苏”之名问世。 其名取自“江宁府”和“苏州府”的首字。 江宁府 南京古称。 可见当时南京与苏州并肩、齐头并进。 如今,虽然南京是省会,但江苏的简称“苏”似乎在不断提醒着人们苏州的重要地位。 ,不容忽视。
那么,南京和苏州之间,谁才是真正的江苏“一哥”呢? 我们不妨对此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给出一个简单的评分。 我们也希望读者能够更多地了解这两个城市。
一
经济实力
首先,一个城市的根本地位是由其经济地位决定的,南京和苏州都是不折不扣的经济强市。
从经济总量来看,苏州明显强于南京。 即使放眼全国,苏州也鲜有对手。 具体来说,2011年苏州GDP突破万亿大关,成为继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之后第六个“万亿俱乐部”成员; 直到2016年,南京才加入这个群体。 其中,苏州当年GDP突破1.5万网络投稿(见图1)。 2018年,南京、苏州经济规模分别为1.28万网络投稿、1.86万网络投稿,在全国城市GDP排名中分别排名第11位、第7位。
苏州经济之所以如此庞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四个县级市。 2018年,苏州1.86万亿GDP中,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共同贡献了1.03万亿,占比超过55%。 在赛迪顾问发布的《县域经济百强(2019)榜单》中,这4个县级市均位列前十; 其中,昆山连续多年位居榜首,张家港、常熟也位列第一。 排名第三和第四分别显示了苏州各地区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这也成就了苏州“地级市之王”的地位。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增速来看,南京已连续七年高于苏州。 尤其是近三年,苏州GDP增速逐年下降,而南京则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 因此,虽然南京短期内很难超越苏州,但如果能够保持目前的增长势头,南京与苏州的差距将会不断缩小,甚至几年后就有可能超越。
如果说GDP是一座城市的“脸面”,那么财政收入就是这座城市的“里子”。 据第一财经 小编整理的2018年主要城市财政收入统计,南京、苏州的“钱袋”表现均不俗,增速分别高达15.6%和11.1%,分别位列各大城市第10位和第10位。城市。 6 位(见表 1)。 与GDP类似,苏州的财政收入规模较高,但增速不及南京。
结论:经济实力方面,南京8分,苏州10分。 苏州胜。
二
居住生活
统计总量指标不足以全面反映一个城市的实力,因为会受到人口基数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所以需要根据人均经济指标来进行一些判断。
数据显示,就人均GDP而言,苏州一直优于南京,但近年来两者差距逐年缩小(见图2)。 按照国际标准,人均GDP在2万美元以上为初级发达国家,人均GDP在3万美元以上为中等发达国家。 2018年,苏州和南京的人均GDP分别为万元和人民币,换算成美元约为2.62万美元和2.31万美元,均达到初级发达国家水平,经济发展很有基础、很有信心。
但严格来说,人均GDP并不能全面反映居民的生活状况。 用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来衡量比较合适。 有趣的是,就这两项指标而言,南京的数值领先于苏州,这充分体现了南京的发展质量更高,居民正在享受城市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人们的获得感更强(见图) 3). 苏州经济增长对民生改善作用较弱,有待进一步提升。
结论: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南京得分9分,苏州得分8分,南京胜出。
三
主导产业
分析完经济规模,我们再来看看产业结构。
从数据上看,当前两市产业结构均呈现“三二一”趋势,第三产业(服务业)占GDP比重均超过50%(见图4)。 不过,南京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比苏州快得多。 其比例在2008年就突破了50%大关,2018年达到了惊人的61.4%。
相比之下,苏州第三产业2016年仅占一半以上份额,随后产值不升反降,从2016年的51.5%下降到2018年的50.8%; 而苏州第二产业(工业)比重则由47.0%上升到48.0%,体现了工业在苏州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进一步对比两市工业增加值可以看出,苏州的工业规模明显优于南京,工业增加值是后者的两倍多(见图5)。 虽然南京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领域一直表现出色,但苏州的整体工业实力更强。
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依托区位优势和上海浦东的发展机遇,大力吸引外资、台商投资。 苏州以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开发区等多个工业园区为支点,持续致力于工业和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工业园区在区区2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8万多家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8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科研企业800多家。机构。 12; 通过学习新加坡先进管理经验并不断完善,现已形成以“注重规划先行、突出先行先试、坚持开放创新、强化亲商服务、创新社会治理”为主要内涵的园区经验”。 连续三年(2016~2018年)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综合评价中名列第一,跻身世界一流高新技术园区行列,成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示范案例之一。我国的改革开放。 这种“园区经验”与“昆山路”、“张家港精神”并称为苏州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法宝,共同为苏州工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对于第三产业,我们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金融和商业零售领域分别进行讨论。
从金融业来看,南京的绝对规模虽然不如苏州,但在城市经济中的分量却要重得多。 2017年,南京金融业占GDP比重超过11.5%,明显高于苏州的8.21%(见图6)。 事实上,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金融中心指数”评价中,南京金融业表现在国内城市中排名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 而在最新公布的第2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南京首次上榜,击败了杭州等对手,但苏州并未上榜。 南京金融业的雄厚实力可见一斑。
再以商业零售为例,南京不仅是六朝古都,也是商贾必争之地。 从夫子庙到湖南路,从桥北到仙林,到处都是商圈,尽显金陵的繁华; 而孙中山铜像所在地,具有百年历史的新街口广场地区有着“中国第一商圈”的美誉,影响力之大,堪称中国最优秀的商圈之一。放眼全国乃至世界,得益于此,南京市民的日常消费和休闲娱乐氛围异常浓厚,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异常繁华。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南京人均GDP虽不如苏州,但人均消费支出却强多了。
苏州的商业氛围比不上南京。 此外,苏州人的“夜经济”并不繁荣。 除了当地人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外,还受到缺乏浓厚商业氛围的影响。
结论:从主导产业来看,两市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异。 南京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比较均衡,而苏州的工业实力极其雄厚。 两城同积9分,打平。
四
人口规模和结构
在经济活动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 从基数来看,2018年南京和苏州常住人口分别为843.6万人和1072.2万人,前者达到“特大城市”标准,后者直接进入“特大城市”阵营(见图7) 。 然而,近年来,南京与苏州的人口差距逐渐拉大。 2006年,南京常住人口比苏州少90.8万人,但2018年,这个数字变成了228.6万人。 考虑到苏州的非户籍人口比南京多了220万,这意味着苏州具有更强的外来人口聚集能力。
我们来看看人口结构。 目前,南京、苏州两地人口老龄化趋势正在逐步加深。 中商情报网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南京和苏州65岁以上人口比例分别达到11.88%和10.79%,均显着高于7%的老龄化基线。 南京相对更严重,可能会对人口老龄化产生负面影响。 城市未来的经济发展将带来不可低估的负担。
结论:从人口规模和结构来看,考虑到苏州超过1000万的人口基数,南京有8分,苏州有9分。 苏州胜。
五
企业比较
企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和主体。 南京、苏州能够成为经济大市,离不开许多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
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19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江苏共有49家企业上榜,其中苏州11家,南京8家(见表2、表3) )。 从营收来看,苏宁控股和南京太平洋建设遥遥领先于其他企业。 虽然苏州还没有营收规模如此巨大的企业,但营收超过千网络投稿的企业一共有5家,比南京的3家还要多。 家。 也就是说,苏州的实力企业较多,发展趋势也相对均衡,而领先的巨头企业则集中在南京。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考察两市民营经济的发展情况。 毕竟,民营经济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参考指标。
苏州和南京都是民营企业大户,上述两张表中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 不过,苏州的民企阵营更大,从另一份“2019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可以看出:苏州共有23家企业入围,位列江苏省第一,而南京则仅有9家企业上榜。 不仅如此,苏州还有26家企业上榜“2019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 上榜企业数量仅次于杭州、深圳,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三。 这再次印证了苏州民营企业和制造业的整体实力不容小觑。
此外,截至2018年底,苏州共有上市公司135家,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五,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 而南京只有84个,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州的经济和市场。 活力。
但我们也不能认为南京企业的整体实力就比苏州差很多。 这与两市的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不同有很大关系。 正如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分析的那样,南京的产业竞争力更多体现在贸易、金融等服务业层面,而苏州则是典型的制造业中心。 因此,应该客观、全面地评价不同城市企业的现状。
结论:从企业对比来看,南京8分,苏州10分。 苏州胜。
六
运输
城市经济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而交通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衡量指标。
在机场建设方面,苏州这个GDP近2万亿、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城市,从未有过真正的民用机场。 主要原因可能是苏州被周边城市的老牌机场“包围”,包括上海虹桥、浦东超级机场、无锡硕放机场、嘉兴机场、南通兴东机场等,加上苏州空域紧张度一直较高,导致建设机场的计划被长期搁置。
回望南京,禄口机场堪称江苏省的门户。 2018年,共完成旅客吞吐量285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高达36.5万吨,航线总数超过260条。 国际航线也形成了辐射、连接亚洲的网络。 欧美、澳洲的图案。 这些都远远不是苏州可以比拟的。
地铁运营方面,截至2018年底,苏州拥有地铁运营线路3条,运营里程120.7公里,日均客流量近90万人次。 相比之下,南京已开通10条地铁运营线路,长度达176.8公里(见图8),日均客流量超过300万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到2030年,南京地铁计划建设25条地铁线路,总长度1011.2公里。 可见,南京拥有较为完善的地铁网络,这对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建设城市公交网络产生了巨大效益。
另外,从城市公共交通来看,南京市区的道路比较宽阔,驾驶和公共交通都比较舒适,而苏州的公共交通则略逊于南京的便捷和舒适。
结论:交通方面,南京10分,苏州6分,南京胜。
七
文化环境
文化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IP,决定了它的人文魅力,而环境体验则是一座城市的脸面,直接决定了外人如何看待它。
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 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正是对苏州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极好的致敬。 “姑苏城外很冷。” “山寺半夜钟声响客船”的名言,给这座城市增添了无尽的美丽。
从数据看,苏州拥有A级景区60多个,其中5A级景区8个(金鸡湖风景区、拙政园、周庄古镇、同里古镇、虎丘山、柳园、沙家浜·玉山尚湖旅游区)太湖区),2018年旅游总收入2601网络投稿,增长11.7%,旅游总人数1.3亿人次,比上期增加近1000万人次。
至于南京,“江南锦绣之地,金陵皇国”,作为古都,南京无论在文化魅力还是历史底蕴上都不亚于苏州。 文人墨客在孔庙饮酒赋诗; 秦淮河畔,灯火辉煌; 老弄堂里的平凡生活,民国时期的脱节风情……南京依然保持着不为世事所扰的优雅。 56个国家A级景区和2个5A级景区(中山风景区、夫子庙秦淮河风景区)也支撑着南京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据第一财经发布的《2018城市文化旅游新引力排行榜》,南京和苏州分别排名第八和第十二。 一个是深邃的“十朝城池”,一个是雍容华贵的“江南意象”,彼此介于两者之间。
结论:在人文环境方面,两者各有特色,均得分9分。
八
科教实力
科教是一个城市的人才储备和智力资源,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城市的长期竞争力。
就苏州而言,教育资源相对贫乏。 现有“211工程”院校一所——苏州大学,还有苏州科技大学、常熟工学院等特色院校。
相比之下,南京的教育资源要丰富得多。 拥有多所211、985大学,包括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名校。 在全国双一流大学排名中,南京仅次于“教育第一城”。 北京(29个)和国际大都市上海(13个)以12个位列全国第三(见表4)。 他们的科教实力非常雄厚。
结论:科教实力方面,南京10分,苏州7分,南京胜出。
九
技术水平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苏州的科技实力更多体现在企业层面,主要依托苏州工业园区这个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地。 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苏州工业园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247.8网络投稿,高新技术产业投资77.1网络投稿,新注册企业15007家,专利申请17087件,发明专利申请6675件,发明专利2043件。专利授权。 件。 2018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评价排行榜中,苏州工业园区位列第一; 该园区还被列入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目标地区。 数据背后是苏州工业实力的不断提升,也体现了其从“世界工厂”向创新高地的升级。
南京的科技实力体现在基础研究上。 得益于当地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南京的科研水平在全国范围内是少有的。 英国《自然》增刊发布的“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报告显示,南京在全球科研城市50强中排名第12位,国内排名前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而杭州上榜仅排名第33位。 可见,南京“世界文术”的称号绝非无缘无故。
结论:从科技水平来看,两座城市性质不同,同等对待,均得分9分。
十
城市吸引力
近两年,全国各个城市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抢民大战”。 今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明确强调要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继续放宽户籍限制。 这个时候,当落户不再是问题的时候,想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就必须依靠城市的吸引力。
据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的《人才吸引报告》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南京、苏州平均薪资分别为1元、7327元; 从人才吸引指数来看,南京为2.05,苏州已连续多个季度位居全国第七,但苏州连前15名都没有挤进(见图9)。 可见,南京对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强于苏州。
结论:城市吸引力方面,南京得分9分,苏州得分7分,南京胜出。
结论:
江苏“一哥”是谁?
综合来看,苏州在经济规模、企业活力、产业实力等方面优势明显,而南京在居民生活、金融商贸、科教实力、科研水平、文化底蕴等方面均具有优势。城市吸引力。
如果一定要比较两者,不妨参考上一篇文章中各项指标得分之和——南京89分,苏州84分。 南京综合实力较强。 当然,作者的评分难免带有主观性,不够权威,而且每个人对不同城市的认知和评价也不同,所以分数仅供参考。
再者,如果超越上述指标,南京不仅是江苏省省会,而且还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拥有“国家区域发展重要门户城市”等一系列称号,政治经济地位远高于苏州。 再加上南京更强劲的经济增长和更深的城市底蕴,我们大致可以得出结论,苏州的经济实力比现在更好,南京的广阔前景值得期待。
不过话说回来,一个省份同时拥有至少两个明星城市也是一件幸事,更何况江苏除了南京、苏州之外,还有无锡、南通等经济强市。 如果从城市群的角度来理解,无论城市如何竞争,协调发展是大势所趋; 而从整体上看,江苏省的“多核协同领导”远比“谁是一哥”更重要? 更有意义。
或许,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一哥”; 或许,每个城市都扮演着“一哥”的角色。
本期福利:近日,苏宁金融研究院发布了《互联网金融三季度报告暨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专题报告》和《90后人群消费趋势研究报告》。 读者可回复《2019互联网金融第三季度报告》和《90后消费报告》,获取网盘链接和提取码~
精选读物
李小璐离婚!出轨其实是经济问题
负债214万,只需要还3.2万。 “老带”的春天来了吗?
90后消费趋势报告
莫雷的言论与NBA危机的揭#
怎样才能拯救“消失”的韩国人?
(本文由公众号“苏宁财富资讯”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傅一夫,第一图来自依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