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十四五”发展路径——“高大尚”
平谷区区长吴晓杰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平谷区“十四五”期间的发展道路,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高尚”。
平谷区的“高”是高科技农业的“高”、大物流的“大”、休闲新时尚的“上”。 吴晓杰解释道,“这三个字很容易让大家记住,同时也简洁地体现了平谷‘三创’的发展路径和方向,与‘三区一’的功能定位高度契合。”北京市委、市政府给予平谷的‘港口’。” 合身。”
据悉,北京市赋予平谷区“三区一港”的功能定位。 即首都东部重点生态保护和区域生态治理协同区、特色休闲绿色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服务首都的综合性绿色物流港。
所谓“三个创造”,一是建设中国平谷农业中关村,打造农业“中国芯”; 二是服务新发展格局,打造首都物流高地。 三是拥抱新消费、新生活,打造世界休闲谷。 。
农业中关村三年行动计划KTV
2024年,平谷将KTV农业中关村三年行动计划、任务清单和十项政策,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创新项目落户。
平谷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区农业科技创新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农业科研要素和龙头企业逐步集聚。
2024年,平谷区将加快创新要素集聚。 推动KTV农业中关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任务清单和十大政策; 深化“金三角”模式,建设农业科技成果技术转化中心、国家(平谷)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和长期院士(专家)工作站。 推动首个农业畜禽种业研发平台、中信农业种业创新平台、华智生物科技创新中心、拜耳园园示范农场、食品芯谷研究院、正大国际研究院、先正达创新实验室等农业龙头企业创新项目解决了。
在种质资源保护方面,平谷将加快畜禽遗传资源保育场、基因库等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平台建设,建设全国奶牛、生猪联合繁育网络,推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国家小麦设计重大科技设施平台、分子设计育种前沿科学中心、数字种质中心等项目相继实施。
在科技创新环境基础方面,平谷区将于2024年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源头中心,加快奶业、果业、温室园艺等京洼中心等分中心建设,推进科研总部创新中心二期建设。 加快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疗科室建设,吸引更多国际专家和高端人才来我区工作和生活。
打造高水平综合物流港
平谷区将立足“大流量”规模,打造高水平综合物流港,力争到2035年实现公路、铁路总运输能力达到4000万吨,约占全市总量的1/6。
据了解,平谷地处京津冀三省市交汇处。 位于马坊镇的京平综合物流枢纽产业园具有“内外联通”、“近城不进城”和“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交通”的区位优势。 “为多式联运创造便利条件。 近年来,平谷区坚持服务首都发展,把打造首都物流高地作为服务首都发展的重要工程,融入首都五亚联动,打造首都物流高地。高大上坪谷,并取得了突破性的阶段性成果。
据悉,2020年6月,市政府通过了《靖平综合物流枢纽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专题研究,明确园区规划总面积3.1平方公里。 “市场”的空间布局和农副产品、城市新零售、汽车后市场、数字物流、绿色矿山建设五大产业发展方向。 目前,普洛斯、阿里巴巴、正大等36家行业龙头及上述企业已入驻园区。 2024年1月至10月,园区总产值将达55网络投稿,同比增长76%,呈现出“这里风景独好”的发展局面。
2024年是景平综合物流枢纽产业园的项目年和关键年。 平谷将加大交通规模,坚持改造与新建相结合,盘活存量、增加新增数量,改造现有铁路“站线”。 ”,明年在大幅提升铁路运能的基础上,明年我们将加快与京能集团的合作,推进南北站、三平站货物交接站和综合堆场区的规划建设;实施“多式联运”。 ——平谷马坊海铁联运“五定”班列联合北京铁路物流公司、天津港中铁联合公司申请实施“多式联运”交通”示范工程,深入探索港口服务内陆、内陆与港口一体化发展。新路径将推动京平综合物流枢纽成为国际贸易铁路运输体系的重要节点和融入“一带一路”格局;做强产业集群,聚焦五大产业,以“做强、增加、补链”为重点,提高“质”、“能”、“量”,着力打造园区成为先进物流企业的成长地、创新地和功能地; 优化物流体系,高效衔接干线运输、区域配送、城市配送等功能,完善“公转铁、大宗配送等功能”,建立“中转、门到门”的绿色物流服务体系”并与菜鸟网络公司共同打造数字商贸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有效提升园区专业运营管理能力。
同时,积极推动扩大中国(北京)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持续推广“两报关”、“两直达”、“两即时”等通关模式,完善海铁联运便利化水平。 此外,平谷还将努力畅通农产品“上游”渠道和消费品“下游”渠道,助力打造“中国·平谷农业中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