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难求”是“小酒馆”-国内

“胖娃好胖,骑马去成都成都好玩,胖娃骑白马……”这首四川童谣已经流行了一百多年。 成都好玩又令人向往,而成都最好玩的地方就是榆林。

在赵雷的《成都》唱响之前,诗人翟永明就把她著名的“白夜”酒吧从榆林搬到了宽窄巷子。 那时的她大概更关注的是宽窄巷子的文化氛围,承载着世界各地风俗的汹涌人群,以及可能存在的思想冲突。

当时,“白夜”的周围是榆林周边密密麻麻的大排档、中低档时装店、杂货店。 这些装修简陋甚至过时、缺乏设计元素、没有文化理念的“下等人”,让春雪般的“白夜”显得更加荒凉。 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以《白夜》为文化家园的诗人,如杨黎、何小竹,都告别了居住多年的榆林社区,选择了另一个居住地。 所以三十六计是最好的策略,“白夜”失去了与玉林“续约”的机会……

到了榆林就没有终点

“到榆林路尽头,到酒馆门口坐。” 赵雷《成都》里的小酒馆就在榆林西路。 如今,它是整个榆林街区的核心。 没有疫情控制的时候,每天中午过后,这里就会挤满来自全国各地前来体验成都生活品味的年轻人。 “一处难求”是“酒馆”每天的心情。

2019年之前,来自无锡的好朋友大雁每年至少会安排4次,每次15天左右,去成都闲逛,逛逛隐藏在城市里的茶馆、酒吧,结识那些风度翩翩的人。 ,或可爱,或深刻。 性格内向的新朋友。 在他看来,成都风格各异的茶馆、酒吧背后,藏着一群有故事、有有趣想法、有想法的人,值得去了解。 他们给他生活和事业的启发是极其珍贵的。

我一度怀疑他以此为借口去成都看美女,结果一位美女调酒师却嘲笑我“稀奇古怪”。 她说:“‘看美女’是当下成都城市的竞争力之一,这是可以理解的。” 记得我第一次带大雁去榆林找小酒馆时,我指着二环路的高架桥说,那就是榆林路的尽头。 大雁朝我手指的方向看了几秒,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桥的另一边还有一条街,走在上面的人还是人。火锅的味道,火锅的味道。”酒吧来来去去都一样。榆林路的尽头在哪里?

从地图上看,榆林的街道就像草书“林”字中的一半“木”,但“木”没那么明显,所以看起来就像是挂在衣架上的一件宽大的衣服。 里面,街道的经纬度和各个单位的地理标志,都是这件衣服的质感。

据巴蜀文化学者袁廷栋介绍,“榆林”之名与明清时期张献忠在此驻守“榆营”有关。 “榆林”似乎是由“榆营”读音改来的(1据说因诸葛亮驻守榆林军而得名)。 还有一种被当地媒体广泛采用的说法:多年前,为了抵御主城外风沙的侵袭,成都人在这里种植了防护林,地名就沿袭了功能性的“皇家森林”。 所以,今天的“榆林”也就是“榆林”的读音。

改革开放初期,这里还是农田。 此后,这里长期是成都的蔬菜基地。 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的扩张,当时的“榆林”由于地处城市西南轴线,成为新建规划住宅小区的“天然之地”。

1年,成都市行政区划调整后,该地正式划入武侯区。 经过近40年的深耕发展,“榆林社区”逐渐成长为人们舒适生活的代言和成都社区生活传统与新生活的典范。 玉树临风,树在林中秀美。 即使我们从字面意义的角度来解读“榆林”的面貌和样貌,也无限接近成都的生活审美标准。

巷子里弥漫着淡淡的香味

榆林街道的地理条件在20世纪90年代诞生的城市街区中确实是极其优越的。 榆林街以东是人民南路,一条笔直的南北城市大道; 左边是稍微弯曲的兴溪街; 北线为一环路南三段; 南边是地铁8号线。这个总面积2.7平方公里的区域,分布着榆林西路、榆林南路、榆林东路、榆林街、芳草街等多条经纬主要街道,等,这些主要街道相连。 无数的小街小巷像毛细血管一样。 老成都的工业林立、市场繁华、临城街道的城市记忆,很大程度上是由榆林创造和提供的。

熟人社区的最大好处来自于深厚的情感共鸣和人类实际交流的需要,但它也意味着老化、传统和不够时尚——老街道、老人群、老观念。 榆林急需“新面貌”。 很难说这个社区的更新冲动有多少是受到了赵雷的《成都》的带动和影响,但纷纷跟来的年轻时尚群体,坐在“小酒馆”门口后,突然被这个街区所吸引。 “ 一阵子。 被城市生活的氛围所捕捉。 从“小酒馆”涌出的时尚人群,为这个社区的有机更新带来了绝佳的机会。

第一个更新项目来自“花在榆林”的软环境改善与改造。 目的是让这条街变得时尚,就选在了榆林上横街。 2017年,这条巷子一期改造工程完成后,榆林街区的街巷也陆续进行了改造。 2018年,成都市评选“最美街道”,榆林街以最高票数荣获桂冠,成为成都最美街道。

软环境更新的街道很快吸引了一些品牌商家的关注和入驻。 尤其是地铁8号线开通后,很多大众美食涌入了成都老字号美食聚集地玉林:老码头、霸王虾、王妈手撕烤兔、玉林串串香,还有一些隐藏的玉林菜品。集中在市区市场,其他则集中在榆林生活广场。 辣、香是这些美食的共同特点。

重庆火锅、面条也在榆林街头“更新”。 这大概是重庆菜进入成都后必经的一步:正宗的重庆味道经过成都的提升,被越来越多的成都人接受。 榆林东街的重庆小面馆以其面筋和辣油香而受到食客的好评。 除了适应食客的个性化需求,重庆小面还继续保留其食材充足的特点。 一碗牛肉面,六大块烤牛肉,诚意十足,让人心旷神怡。

更新后的玉林街区也涌现出大量创意咖啡店和茶馆。 与老成都人KTV碗的朴素不同,这些精致的小资咖啡店、茶馆在KTV的艺术上是炉火纯青的。 品茶讲究礼仪和审美追求,兼具文艺话题、闻香、插花乃至优雅聚会等多重功能。 它们往往隐藏在榆林的街头,不亲自进入是很难发现它们的优雅和品位的。 庆幸的是,那些寻访名胜的奇葩们都有“闻香识美店”的嗅觉,总能凭借扑鼻而来的缕缕清香找到它们。

不仅仅是酒馆,超越酒馆

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陈典是一位对榆林有着深厚记忆和感情的80后艺术家。 她有一个很老套的艺名——“点奶奶”,但她一点也不介意。 在榆林巷4号的“爱心角文创街”,她的文创产品店是最受社区居民欢迎的店铺。

她创作的描绘成都都市生活的漫画,都配上了“背着手看鸡舍——不容易(捡鸡蛋)”、“号手抬起脖子——又提高声音”等川语谚语。充满四川幽默,展现了成都人骨子里的幽默和可爱。 她将成都生活中的人、事、物激活成文创产品,成为“学说成都话”的文创IP。 她体现了成都人对生活美学的无限创造力。

城市有机更新怎能不“滚动”。 自从成都IFS的大熊猫爬墙被全国人民围观以来,成都人就一直在尝试在各种场景中凸显大熊猫的形象。 因此,“嘿专家”文创区在进行社区有机更新设计时,首先想到的就是邀请大熊猫作为城市推广大使。 在这里,专门从事熊猫文创的老师王满北和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徐亮经常围坐在一起谈论熊猫和成都文化,持续孵化熊猫文创IP。 在“艾转角文创街”里,这样的文创小店有几十家,小而美,小而精致,颜值与内涵兼具。 “下班后直奔特色文创店。” 这已经成为不少成都人的日常生活。

△旧白夜与新白夜

不仅仅是一家小酒馆,不仅仅是一家小酒馆。 这是榆林城市更新的目标。

《白夜》搬迁榆林后,原址更换了几家业主和业态,但都是餐馆或服装店,毫无特色。 直到作家张树林带着她的巨幅刺绣作品搬进来,榆林街道的商业管理才得到改善。 读者吃了一颗定心丸,原来的《白夜》变成了《楼上的拉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她一直走遍湖南、湖北、云南等地,收集了数十万件明清时期的老绣品、虎头帽、虎头鞋。 张树林把榆林作为改造传统服饰的试验场和中转地,吸引了一大批看重传统老绣品的服装同仁、收藏家和艺术家。

大多数时候,张树林都是在“拉姆楼上”举行聚会。 无论是关于文学创作,还是关于传统服饰美学,来来往往的名人不计其数,其中也包括白人女士。 商店的营业时间不再是几点到几点。 有时,当“不速之客”突然闯入,被温暖的灯光和笑声吸引时,大家都不以为意。 他们赶紧加座加茶,或者在附近点点夜宵,一起喝两瓶红酒,最后分道扬镳。 分散。

出门时,榆林依然如半夜的灯笼。

《白夜行》的故事也有了最新的结局。 或许是因为无论走到哪里都难以忘怀的榆林情结,又或许是被更新后的榆林更加多元的文化氛围所吸引,诗人翟永明近日接近张树林,并获得了《拉姆楼上》商圈的分成。大多数时候,重启《白夜》。 《白夜》的回归,就像失落的爱情。

三花书院老板廖云创办的北雷社区书店是榆林又一文化地标。 这家社区书店位于芳草街北垒中巷5号院子里。 是榆林地区典型的成都四合院。 庭院中央有一棵高大的黄葛老树,不知是何人所植,亭台楼阁如华盖。 该地原为茶馆,2018年租约结束。为了优化社区服务功能,社区决定以打造文创主题社区为契机,将茶馆改造成社区聚会、群众服务中心。

改造初期,北雷社区邀请社区规划师与社区居民坐下来反复讨论、集思广益。 居民们的诉求很明确:想要一个书店,想要一个孩子们的活动空间,最重要的是,“院子里的黄葛树已经有几十年了,必须保留!” 这些都是居民生活中最真实、最实际的需求,而书店所体现的“人性美”则排在第一位。 这不是巧合,而是必然:深刻认识到生活美学内涵的成都人必然重视精神需求,而书店作为生活美学的载体,必然是社区转型的最大需求。 。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廖云受邀参与书店的改造建设。 一到这里,她第一眼就被那棵黄色的葛树吸引了。 还有什么比在老葛树下读书、KTV更能代表老年的呢? 成都的生活之美又如何呢?

这当然是美与美的又一次邂逅。 对此,三花书院第十家分店——华录社区于2020年初正式开业。三花书院北雷社区店为社区居民发放了专门的文艺福利卡。 坐在黄葛树下喝一碗茶一天只要5块钱。 书店每月推出“树下艺术说”品牌活动,将作家、艺术家、非遗传承人、文创机构的作品和产品资源融入社区,提供丰富的文化服务。

书店邀请纪实摄影师、作家、出版编辑、工匠等走进社区,与社区居民互动,极大丰富了社区的文化内涵。 对于这些社区居民来说,他们与书店的日常生活是这样的:每天早上,书店开门前,附近的老人买完菜后就会转向社区广场旁边的北垒中巷5号。 院子里,我把前一天晚上书店店员收到的木桌竹椅放在屋檐下,放在树下。 然后我就把蔬菜带回家了。 吃完早饭,我又在院子里坐下,点了一碗茶,5元钱。 经过一上午的时间,一些富有创意、动手能力强的居民想出了一些相当不错的文创产品。 在书店的支持下,他们开发了一系列“文创手工品”。

社区书店的存在,不仅极大地激发了辖区居民进行文艺活动的热情,也挖掘出了居民固有的文化潜力。 “老成都北垒记忆”荣获2020成都“爱成都·迎大运”社区微更新项目大赛一等奖。

最后当然是建筑师刘家琨的建筑工作室。 从诞生之日起一直到今天,它仍然深深扎根于榆林的街头巷尾。 它的“固执”正是榆林用文化抵制商业欲望的最好体现。

去高楼看风景

有一天,我的朋友大雁背弃了客人,带我去了“酒馆”对面的“大王”。 这里不是榆林街的最高点,但在社区更新后仍然是俯瞰整个榆林的制高点。 这里曾经是供电局职工宿舍。 转型为青年文化平台后,以其前卫时尚的单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

2024年底,一场名为“街头谱系·过期”的展览揭开了榆林的神秘面纱。 艺术家、设计师王海表示,通过将其定位为跨媒体青年文化平台,希望将青年文化与老榆林特色融合共存,让新来的年轻人与原住民保持对话关系。榆林市。 ,呈现一个多元化的社区。

因此,这座建筑在经历了各种更新的同时,也在细节上极力保留了它的原貌。 “保留一切需要保留的东西”是它的建筑手法。 首展后,将按照“空间品牌”和“榆林内容电站”的定义,聚焦文化赋能实体空间,以“文化内容开发+空间运营+艺术创新”和跨媒体为主题。艺术IP作为内容,融合聚合多个领域,以多种形式输出内容。

再走约一百米就是省体育馆。 现在,一些临街的建筑也正在进行装修。 从外观上看,这些建筑都一样,时尚、前卫、充满活力。

多元化、开拓性是榆林复兴的新思路、新路径。 再往前就是繁华的人民南路,这里应该是榆林街地理上的“尽头”。 但人民南路和榆林已经有你在其中,你在我中间了。 文化障碍早已被打破。 它们跳出了城市功能区的单一定位,成为成都这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城市有机更新的一部分。

·结尾·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