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被网友称为“世界上最悲伤的作文”的文章在网络上疯传。
四川凉山彝族女孩木苦依吾木用不到三百字的文字,写下了父母相继去世后她对母亲的思念。
随着“最悲伤的作文”在网络上流传,有人质疑这是否是枪手所为。 凉山州委宣传部也就此事发布专题调查报告,称该文章是由一名志愿者老师整理的。
不少网友开始捐款,但公益组织人士认为,凉山孤儿缺的不是钱,而是爱。
大凉山穷,但为什么穷? 为什么这么多年了我们还是穷? 问题并不简单。
中国最后消灭奴隶制的地方
《最悲伤的作文》上线
几年前,时任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代县长曲木五牛写了一份调查报告《凉山彝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贫困现状及其特征》。
曲木五牛认为,凉山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历史问题。
凉山州是中国最后一个废除奴隶制的地区。 20世纪50年代,凉山州仍处于奴隶制、农奴制和封建制并存的阶段,比较完整地保持了该地区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格局和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
1956年,凉山州发动民主改革运动,成为凉山历史上划时代的社会变革。 制度变迁让凉山彝族人人平等,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可能像政治变迁那样一蹴而就。
自然灾害频发
四川凉州彝族儿童
凉山州位于四川和云南交界处,总人口470万,其中彝族占一半以上。 境内6万多平方公里几乎全是山地,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 交通闭塞,生态环境恶劣。 全州所辖17个县市中,有11个国家级贫困县。
彝族聚居的山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
不过,曲木乌牛在调查报告中提到,从甘孜、阿坝等四川另外两个民族自治州来看,它们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并不比凉山好多少,但比凉山富裕得多。 所以,关键问题绝对不在自然环境。 有条件的话。
木制农具也用于农业
大凉山彝族母亲
据有关资料显示,凉山彝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通过粗播欠收、粗放管理来进行的。
以旱地耕作为主,山地开垦采用轮作休耕的方法。 实际耕地一般一年只种植一季。 土地轮作时间长,利用率低。
农业生产工具也很简单,普遍使用木制农具。 耕作方式通常是浅耕耙地,土壤不细碎,施肥很少。 劳动形式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畜牧生产的管理也极其粗放。 牲畜随天气而养,牲畜数量始终有限,基本保持低水平的自然平衡。
即使在今天,这种生产方式的历史差距仍然存在。
文盲和半文盲不降反增
彝族女孩当童工被送回家乡
生产方式的落后与劳动力素质是分不开的。 在凉山,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曲木乌牛调查报告显示,彝族地区学龄儿童入学率低,受教育时间短,文盲半文盲人数不降反升,脱贫攻坚智力支撑力度加大。虚弱的。
他们大多具有简单的劳动技能,只掌握最简单、原始的农业技能。 劳动力缺乏继续教育和技术教育。 提高劳动技能致富是非常困难的。
而且,在四川省连年成为劳务输出大省的背景下,凉山彝族地区的劳务输出比例很小。 这种趋势近年来才刚刚有所缓解。
这不仅是因为凉山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单一,而且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和民族风俗习惯也成为他们去外省务工的重要原因。
《凉山日报》2014年10月报道,凉山州劳务输出发生了巨大变化。 前三季度共出口101万人,但产出质量不高,有序出口率仅为27%。
网络上流传着大量大凉山童工的照片。 有的孩子在小煤矿当童工,一天工资20多元,只是为了吃饱饭。 即使得到了父母的许可,他们在小学一年级或二年级就辍学了。 出去工作。
多家媒体报道,深圳、东莞多次将凉山童工遣返家乡,但未能阻止他们再次夜店务工。
辛苦工作并不辛苦
大凉山的孩子们
长期以来,凉山彝族地区很多人都延续着奴隶社会遗留下来的刻板印象和习俗。
曲木和五牛在报告中写道,彝族的房屋普遍非常简陋、矮小,室内阴暗潮湿。 牛、羊和人住在同一个房间里。 他们的饮食、起居都以“三锅庄”为中心。 有做饭喝水的地方,也有晚上#觉的地方。 房间里除了粮仓之外,再无其他东西。
大多数房屋没有庭院、厕所和牲畜圈。 一年的肥料堆在门前,任其日晒雨淋。 卫生条件极其恶劣。 要进入房子,你必须跨过一堆粪便。
当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时,他们的精神长期受到压抑,人们普遍认为努力工作不是一个好主意。
1997年,时任国家民委副主任文静在凉山州布拖县考察扶贫工作时,看到凉山彝族地区的贫困状况,郑重指出:“梁山还是原始“穷”!
“饮酒,穿银,献给上帝”
图为2014年1月10日,昭觉县大罗村文谷日佐劝说14岁的女儿文谷日佐夜店打工赚钱。
物质贫困和文化贫困交织在一起,造成人们观念落后。 曲木五牛概括为:逆来顺受的人生观、和睦相处的人生观、重农压商的生产观、温饱第一的消费观、共产主义的均等分配观。是一种崇尚鬼神、重义重利的文化观。 道德观念、忠于祖国的乡村观、多子多福的生育观。
1999年春节前夕,时任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率队前往凉山州慰问。 在昭觉县的一个彝族村里,谢世杰走进一户人家,发现户主蹲在“三锅庄”旁边,但火坑里却没有生火。 谢士杰问,那么冷,你为什么不生火呢? 对方回答,没有柴火。 谢士杰又问,你年轻,有实力,为什么不砍了? 户主说砍柴的地方太远了……
曲木乌牛认为,彝族的传统习惯倾向于“重义轻利”,甚至有“以经商为耻”、“饮于酒、穿于银、用于神”的行为准则。 ” “这是当地的真实写照。
当地人们尊酒,以醉为乐,以醉为荣,形成了一种“以酒为茶,杀牲待客,礼敬诸客”的饮食习惯。在一起,重视功利主义和人际关系。 民族文化心态。
而且,由于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当地人有严重的重生死观念。 民间普遍有宰杀动物祭祀神(鬼)的习俗。 葬礼被视为高于一切礼仪的大事。 人们互相攀比,往往会花很多钱,甚至因此毁了一切。
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凉山彝族、中央民族大学彝学教授侯元高一直在救助孤儿。 其中,一名患有肾积水的孤儿被侯元高收养了五年。 2011年底,国家为孤儿发放补贴后,他又被送回爷爷身边抚养。
爷爷拿到补贴后,没有及时送子切去看医生。 相反,他把所有的孤儿补贴都花在了为他举办一场盛大的葬礼上。 听到子切去世的消息后,侯元高问祖父:“你生病的时候为什么不告诉我?你活着的时候不告诉我吗?你不想去看医生吗?如果你死了,你就吃你的东西。”钱?!”
对犯罪和吸毒毫无顾忌
大凉山儿童
凉山彝族地区文盲、法律文盲较多,社会治安较差。
调查报告显示,当地犯罪分子的犯罪动机具有随机性; 作案手段简单,甚至徒手作案; 犯罪目标价值低,为了一包烟一瓶酒而犯罪; 他们不关心犯罪的后果,也从不考虑犯罪后给他人和自己带来的后果,只关注眼前目标的实现。
此外,吸毒也是凉山的一大特色,与吸毒相伴的还有艾滋病的蔓延。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凉山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占四川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的50%以上,位居四川省第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美姑县、布拖县、岳西县等国家级贫困县都是吸毒贩毒的重灾区。 这四个县的彝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 超过94%。 由于其地理特点和普遍贫困,凉山成为金三角经云南运往四川的重要贩毒通道。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专家2009年测算,凉山州彝族人口近200万,实际感染艾滋病人数不少于2万人。
由于民族传统习俗的影响,未婚彝族青少年多性伴侣的现象相当突出。 性传播的增加必然伴随着母婴传播的出现。 昭觉县朱河乡、二古乡已发现多例儿童感染艾滋病病例。
而且,人口的快速增长也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由于当地人早婚早育的习惯,每个家庭一般有2-4个孩子。
由于经济、教育发展滞后,当地陷入了“越穷越生,越穷越穷”的恶性循环。
面对大凉山的贫困,政府并非无所作为。
据环球时报博客报道,KTV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3年,国家仅在10个扶贫项目上投入83.65网络投稿。凉山州教育局数据显示,凉山州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从2011年的49网络投稿增至2013年的70网络投稿。凉山州政府2012年的一份报告显示,2007年至2012年五年间,当地政府共投入改善民生276.5网络投稿。
(小航综合报道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三联生活周刊等相关媒体报道)
文章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