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笔记》作家贾平凹近两年走出书斋

  • 备用微信:azun868

《定西笔记》作家贾平凹近两年走出书斋,亲身走访目前尚为中国最贫困地区之一的定西,用心去关注、用眼去观察当地的生存环境和风土人情。底层、民生、土地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都在一部《定西笔记》。

《定西孤儿院纪事》定西专区是甘肃省1958年到1960年饥荒的重灾区,灾难的三年过去,定西专区紧急成立了一个专署儿童福利院,接纳了几百名孤儿。同期,定西专区的各县、镇、重灾县的各人民公社都成立了儿童福利院或是“幼儿园”。这些大大小小的儿童福利院收容了大约五千左右的孤儿。作家杨显惠走访了曾经的孤儿及他们的亲友,用小说形式,白描手法,平实地讲述了一个个在饥饿年代发生的人性故事。

贾平凹在他的《定西笔记》里说:在我的认识里,中国是有三块地方很值得行走的,一是山西的运城和临汾一带,二是陕西的韩城合阳朝邑一带,再就是甘肃陇右了,这三块地方历史悠久,文化纯厚,都是国家的大德之城,其德刚健而文明,同样的命运是长期以来它们都被国人忽略甚至遗忘。

事实上,早在他行走与书写定西之前,天津作家杨显惠就以其震撼人心的《定西孤儿院纪事》,让人关注到定西那段特殊年代的苦难。而贾平凹所补足的是,定西人日常的生活,以及历史演化而来的风物遗迹。

我们关注定西,还因为贾平凹对定西有这样一段反思:我想的是,定西为什么就叫定西呢?它是在中国西北,历来被称做边关,是历代历朝都希望它安定吧,它安定了,中国也就安定了。现在,在整个中国的版图上,定西可以说是安定的,安定得似乎让人忘记了它,忘记了它曾经的不安定……但是,毕竟贫穷使人凶狠,富裕使人温柔,当我们需要定西安静的平稳而定西的富裕还远远滞后于全国水平的时候,整个中国还应该为定西做点什么呢?

做什么之前,先让我们从了解定西开始吧。

定西是甘肃著名的贫困地区,多为黄土丘陵沟壑,降水稀少,自然条件很严酷,有“十年十旱”之说。因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挤压形成的山区地带,土质差,石质不好,多自然灾害,号称“自然灾害博物馆”,除了无海啸和火山爆发外,其他所有灾情均曾发生。清朝末年,陕甘总督左宗棠称“陇中苦瘠甲天下”。1983年,某专家组经过考察,得出结论,说定西不适合人类居住。

1988年5月,《人民文学》发表了麦天枢的报告文学《西部在移民》,其中有许多画面叫人触目惊心。后来,杨显惠又写了《定西孤儿院纪事》。此后,定西的“贫”更是广为人知。

不过,定西的富,却知者不多。近年来,许多文人将目光转向定西,不是怜悯它的“贫”,而是瞅中了它的“富”。

定西的文化,确实是惊人的富,比如,彩陶、剪纸、皮影、洮砚……其任何方面,只要一挖掘,便会挖出一个文化宝库来。在我的小说《无死的金刚心》中,有个形象的比喻:这是一块肥沃的土地,你只要用力拽那个#出地面的“指头”,就能拽出一个有着蓬勃生命力的“汉子”。

定西在甘肃东部,现为地级市,辖定西、通渭、陇西、临洮、渭源、漳县、岷县7县。定西的土豆很有名,各县也均有“绝活”,如陇西的黄芪、渭源的党参、通渭的红豆草、岷县的当归……均是中药上品。其民间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叫人目不暇接。

定西地处甘肃中部,靠近兰州,古为禹贡雍州地,周属西戎,战属秦国,置陇西郡。汉承秦制,三国归魏置秦州。此后,地盘虽时大时小,州治虽时有迁徙,但其作为陕甘一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的地位,却一直没动摇过。

定西历史悠久,有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和青铜器时代齐家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等遗址。它更是李氏家族的发祥地。“天下李氏出陇西”,像李白、李渊、李世民等人,均自称是陇西人。时下,虽然各地都在争李白故乡,但李白却自称是“陇西”人——当然,这是大陇西。陇西李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老子李耳及其祖先。据统计,散居世界各地的李姓人数达一亿三千多万,以此缘故,定西遂有“陇西堂”,以供海内外李氏同胞寻根祭祖之用。

在定西,广为学界所知的是马家窑文化。时下,吸引了许多文化人眼球的,也是马家窑的彩陶。那些彩陶,花纹精美,古风盎然,极具收藏价值。它们像鱼饵一样,将许多有名的文人“钓”向定西。只要踏中“路数”,来者大多会不虚此行的。我熟悉的一位收藏家朋友,其藏品多来自定西。他的藏室像一家博物馆,盛满了古色古香的彩陶珍品。在定西街头,我们老是看到有人在挖牛九牌、猜拳喝酒或是唱秦腔。那些看起来土眉土样的汉子,说不定家中就藏着珍贵的彩陶呢。

马家窑位于黄河上游的临洮马家窑,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四五千年。20世纪20年代,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了马家窑彩陶。此后,马家窑彩陶就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热点,有人说它源于本土,有人说它来自西方,各有论据,争论不休。

马家窑彩陶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它多为泥质红陶,质地细腻,呈橙黄色和土黄色,主要器形是盆、钵、碗、瓶、罐、壶等。它多用明亮的黑彩,在打磨光滑的陶底上绘出多种纹饰,或草叶,或波浪,多流行漩涡纹和弧边三角纹。其风格,影响了周边地区,终于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马家窑文化。

相较于其他出土的彩陶,马家窑彩陶更显得丰富多彩。它多是细泥陶,多大口径器物和夹砂炊器,其外壁和口沿皆有花纹,繁缛多变,细腻奔放,无论是陶器烧制,还是绘彩技术,均显得非常成熟,极有价值。那富丽神秘的图案,不乏异域色彩,加上多变的造型,流美的线条,饱含文化意蕴,令许多专家叹为观止。

马家窑彩陶数量大,多陪葬陶器,因深埋于厚土之下,方能完整保存至今。它上承庙底沟文化,下启齐家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分支。

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的高峰,它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史前时期众多神秘的社会信息、文化信息,还是中国画的鼻祖。其彩陶的绘制以毛笔为主,重线条,多黑色,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和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此彩陶被认为是中国画的根。据说,中国画的许多表现形式就源于马家窑彩陶,它是神奇丰富的史前“中国画”。其图案繁多,题材丰富,花纹精美,构思灵妙。那神奇的动物图纹,流畅而充满活力;那曼妙的舞姿恢宏而灵动,充满天趣;那几何形状和强烈的动感让整个彩陶像从远古而来的心灵之歌。它动若奔流千年的黄河之波,它静若禅定万古的高原黄土,它变若高天之上的流云,它劲若嬉戏于云端的游龙。其风格典丽,古朴,大器,浑厚。其想象力之丰富,超过了目前发现的任何一种史前远古文化。

马家窑彩陶是中国彩陶艺术的高峰,是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任何现代艺术都不能代替的。 F107

贾平凹读定西

定西的水窖

在定安、陇西、通渭,甚或渭源,经过了多少村庄,村庄里走进多少人家,说得最多的就是太阳和水。太阳高挂在天上,水在地上流动,这里的人想着办法要把它们捉到家来,这就是太阳灶和水窖。

太阳灶其实很简单,只是一个像笸篮大的铁盘,里面嵌满了玻璃镜片,它就热烘烘起来,如果想要热水,只需在盘上伸出一个铁棍,棍头上绕出一个圈儿,放上一壶水,不大一会儿水就咕咕嘟嘟滚开了。

而水窖呢?

这里是极度缺水的,年降水量仅在四十毫米,而且集中在六月至九月,也就是下两三次雨。地方志讲,历史上的定西仍是富饶的,当年的伯夷叔齐不愿做皇,又耻食周粟,就是沿着渭河岸边的泽水密林到首阳山隐居的。天气的变化,使定西逐渐缺水而改变了地理环境。我曾写过一篇天气的文章,认为天气就是天意,天意要兴盛一个国家就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意要灭亡一个王朝就连年干旱或洪水滔天,而天意要成就中国的黄土高原,定西便只有缺雨。

于是,定西人就创造了水窖。

在地头上,我们随时都能看到水窖,那是在下雨天将沟沟岔岔流下来的水引导储入的,这些水可以用来灌溉。定西的土地其实很老实,也乖,只要给灌溉一点儿水,苞谷棒子也就长得像牛犄角。而每户人家的吃呀喝呀洗呀涮呀的生活用水,则是在房前屋后建有水窖。水窖的大小和多少,是家庭富裕日子滋润的象征,这如城里人的住房和汽车一样。我打开过一户人家的水窖帮着汲水,那像打开了一个金银库,阳光从水房的窗子射进来,正好射在水面上,水呈放着光亮,光亮又返照在水房墙上,竟有了七彩的晕辉。我用瓢舀了一下,惊讶着水是那样清洁。主人说下雨时收了水到窖后,水是灰的浊的,要沉淀了,捞去水面上的树叶草末、鸡屎羊粪,这水就可以常年饮用了。我说:窖里的水是固定的死水,杂质即便沉淀后不是仍会生成一种臭味吗?他们说:黄土窖没味道。我说:黄土窖没味道?这就怪了!他们说:哈,就这么怪!

上天造物,它就要给物生存的理由和条件,在水边的吃水里的东西,在山上的吃山里的东西,如果定西缺水,做了水窖水又容易腐败,哪里还会有人去居住呢?

现在我已经完全知道怎样建水窖了。那是选好了平台,选平台当然要讲究风水,要选黄道吉日,要祭奠神灵,然后垂直往下挖,挖出一米宽五米深了,洞口便向外延伸,形成窖脖。再向下挖,挖八米,就是窖身。窖底一定得呈凸形。挖成的窖整个形状呈口小底大,就像是热水瓶的瓶胆。下来,技术含量就高了,得在窖身的四壁上钻孔,一排一排均匀地钻,钻出五十厘米深,这工作叫布麻眼。一个窖差不多要布三千个麻眼。接着,用和好的胶泥做成泥角或者泥饼,泥角钉进麻眼,泥饼贴在麻眼外#出的泥角端,泥饼一个挨着一个地镶嵌,就像是铠甲一样把窖身包裹起来。对了,胶泥特讲究,先把泥泡好,窝好,用锨搅好,用脚反复踩好,用镲刀背用力摔打好,直到将胶泥调和得如揉出的面团一样有了筋丝,能拉开又拽不断,才能使用。糊好了窖身,还得用木锤子捶打,一寸不留空地捶打,连续捶打上一个月,最后最后了,再用斧头脑儿又捶打一遍,这才是一个窖完工了。完工了的水窖都要在窖上盖个小水房,安置龙王神龛。窖有窖盖,盖上有锁,水房也上锁,那是任何外人都不能随便去的地方。

别的地方的农民一生得完成三件大事,一是给儿女结婚,二是盖一院房子,三是为老人送终。定西的农民除了这三件大事,还多了一件,就是打水窖。

(选自贾平凹《定西笔记》,因篇幅所限有所节略)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