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区房量价齐涨,你的房子要#涨了吗?

来源 | 21世纪经济报道(ID:)

小编丨唐少奎

1月17日,王小雨给同学发了一篇正在流传的关于上海学区房价#涨的微信文章,想知道上海的二手房会不会开始#涨?

王小昭家住浦东的一个小区。 对应的公立小学是竹园小学,是典型的学区房。 据他介绍,最近社区的房屋交易量比以往明显增多,价格一周内上涨了10%。 王小昭居住的单位共有12个单位。 2017年至今已售出4套,均为有幼儿园孩子的家庭。

事实上,自2020年新政策实施以来,上海学区房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学区房无论是交易量还是价格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学区房拉动二手房量价齐升,是本轮房价上涨的主要表现。 进入2024年,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全线上涨。 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2月,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涨幅中,北京涨幅明显。 不过,近一个多月以来,涨幅最快的不再是深圳。 上海和广州已经后来居上。

疫情影响,一线城市学区房需求大幅增加,包括深圳、上海、广州、北京等。 本轮年末尾盘房区表现最为明显。 大量留学人员回国,市场需求增加。

新政策KTV:学区房价上涨

21世纪经济报道 小编走访上海一家代理店发现,近期学区房出售量明显增加,业主涨价严重。 如果一个小区进入无房供应阶段,只要有房子,业主一晚上就会跳价200万。 已经出现了。

中介人士反映,2020年私彩新政KTV后,全国公办、民办学校的初中、小学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高中暂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 上海是一个典型的初中民办强、公办薄弱的城市。 在这一轮政策改革中,初中、小学的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前,上海学区房溢价不强,关注度不高。 “但民办摇号后,这种格局可能会发生重要变化,公办中小学的‘稳定’优势将会显现,吸引更多家长到公办学校对应的学区买房。” 买家表示,有中介工作人员前来咨询。

徐汇区某学区的著名住宅小区东方曼哈顿,一直以来都有至少40套楼盘在售,但现在只有12套楼盘在售。 2020年8月,该小区一套194平米的房子以1880万总价售出。 本月初,一套带车位的同类型房屋成交,总价2700万; 顶楼另一套407平方米的房子被出售。 该户型总价5000万,两周内迅速售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上海学区最贵的住房超过20万元/平方米。 在其他一线城市,学区房价也在疯涨。 北京最贵学区的住房约为25万元/平方米,深圳学区的住房目前最高达到32万元/平方米。

美联物业全国研究中心主任何千如表示,学区房房价高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有直接关系。

市场不可持续?

一手房和二手房是一个联动市场。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这波市场行情将持续到春节后的印度春节。 2020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 商品房销售额1网络投稿,增长8.7%。

2020年尽管有疫情,中国房地产历史纪录依然可以刷新。 张大伟指出,主要原因如下:

一、信贷政策总体宽松。 居民中长期信贷余额5.95万网络投稿,创历史新高。 信贷政策总体较为宽松;

其次,虽然下半年调控政策有所收紧,但从全年来看,宽松已是主流,人才政策爆发,部分城市明显出现新动向,刺激了市场需求。 年内,超过100个城市降低落户标准,这些政策增加了购房需求;

三是疫情后购房需求增加,特别是海外投资大幅下降,资金回流。 此外,居民改善需求也明显增加;

4、全国区域分化,特别是东部地区成为龙头,长三角、珠三角房价普遍上涨。 中西部地区略有稳定,部分地区甚至持续调整。 再加上全国房地产投资增速同比增长0.7%,房地产企业到位资金同比增长8.1%,全国贷款增加19.63万亿,张大伟认为,全国房地产投资已开始全面复苏。

但另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则认为此轮行情不可持续。 他指出,近期上海二手房价格居高不下。 一方面是一手房价格大幅上涨,另一方面是学区房造成的。 总体来看,本轮房价上涨是多重因素共同推动的:

(一)促进资金流动性;

(2)上一轮市场行情(2016-2017年)购房者置换需求释放;

(3)学区住房需求——二孩政策放宽后,上海在2016年至2017年经历了户籍人口出生小高峰。

中介与资本的集体狂欢?

21世纪经济报道 小编发现,中介机构在向客户的说辞中不断释放库存不足的信息。 市场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上海现有二手房库存为4.2万套,按目前价格计算,每月约2.7万套(2020年销售量达到2.9万套(2018年12月)”。两个月后,上海将不再有二手房出售。”

对此,中原地产市场分析师陆文曦认为,上海每周新挂牌量在1万套左右,每月4万套左右。 按月均成交量3万套计算,一个月还有1万套未成交。

据他透#,目前上海市房管局没有二手房库存统计数据。 也就是说,没有二手房的库存数据,只有机构整理了每周的挂牌数据。

陆文曦还指出,学区房其实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学区房对应的学校都是一线公立学校。 此类社区估计占整体市场的3%左右,并不是主力。 新东地产创始人徐东透#,近期在其公司门店销售的二手房中,学区房占比30%左右,整个上海市场也相差无几。

徐东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近期上海学区房价的上涨,从2016年3月起,上海对非上海居民实施为期五年的限购政策就可见一斑。 近两年,已有大批人陆续达到五年社保上限。 这批人放出的购房资格数量很大。 当一手房摇号概率太低时,他们更倾向于买学区房; 疫情导致不少原本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到国内找工作,上海成为他们的首选,从而产生了住房需求。

徐东认为,资金流入上海楼市的情况也很明显。 拆迁重建和货币补偿释放了大量购房资金; 上海放开人才政策:985所高校毕业生直接落户上海,落户政策放宽,释放2万个购房指标; 投资 通过公司购买房屋的人数有所增加。 一般来说,在上海开公司,投资3000万,就有资格买房; 2020年的货币宽松将导致更多资金流入房地产; 此外,大宗商品(钢铁和水泥)、消费品和生活必需品、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的上涨都推动了上海房价的上涨。

陆文曦认为,这是市场结构性失衡的表现,而不是楼市的大一波市场走势。 此次,学区房、次新房增幅较多,但郊区“老、破、小”房增速并未跑赢市场。

(文中使用王晓宇化名)

钟伟:房地产早已告别辉煌岁月

钟伟(民生加银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不妨笑谈世事,洗去苍凉; 楼市大起大落,一转眼已经二十年了。 我对房地产的关注纯属偶然。 主要是因为太多所谓学者的发言让我感到震惊,他们的发言含糊其辞。 此后,作为中国房地产的旁观者和思考者,我持续关注着这一天。 种种迹象告诉我们,由于行业周期的原因,房地产已经是“莲帽送斜阳,青山独归远”。

首先,公众的关注早已不再。

就像今天腾讯、阿里巴巴、美团霸占屏幕一样,十多年前,房地产绝对是热议的焦点。 从中央媒体到地方都市报纸,从高峰论坛到开幕式,房地产始终处于舞台的中心。 有人说房地产是支柱产业,有人说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有人说楼市正处于泡沫前夜,有人说楼市是刚性泡沫,等等。 如今,说到房子,人们还是又爱又恨,但楼市绝对不在热搜上,开发商也不再是焦点。 2017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就像曾经的一线明星一样,失去了票房和粉丝。 2018年以来,如果排除合资合作开发力度加大,导致行业数据夸大20%左右的情况,应该说房地产开发销售的鼎盛时期已经悄然过去。

这在某种程度上提醒我们,房地产业野蛮增长和鲁莽英雄主义的时代已经结束。

第二,房子差不多够用了。

经过20年的快速增长,中国人均居住面积已超过30平方米,住房比达到1.07,中国人拥有自己住房的比率位居世界前列。 尽管平均水平可能掩盖了许多问题,但总体而言,住房市场与中国经济处于大致相同的阶段,正在从温饱转向小康。 拥有房子并不一定意味着生活舒适。 中国约50%的城市居民仍居住在上世纪的破旧老旧小区,20%居住在10年以上的老房子里。 只有30%的人住在相对较新的房子里。 中国一线城市25%以上的常住人口仍然依靠租房维持生计。 从这些趋势中可以看出每年新婚和离婚的家庭数量,以及新建住房的数量,仍然可以支撑楼市十几年的高位产销。

不过,房屋存量基本充足。 至于重点城市的房屋质量,则不尽如人意。 房地产数量快速增长的巅峰时刻已近过去,但完善和品质的道路仍然漫长。

第三,住房相关政策就是这样。

2017年之前,住房相关政策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经济波动。 政策频繁且动态不一致,几年内发生变化是常态。

2016年底,“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逐渐清晰并被广泛解读。 2017年3月至今,住房相关政策以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为重点,启动了稳定楼市的长效机制。 到目前为止,政策框架尚未发生剧变。 房地产树再大,也无法长到天上。

2017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和COVID-19疫情引发经济起伏,但住房相关调控从未被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短期政策。 “房价永远上涨”的市场预期已不再像以前那样。 非重点城市楼市保持稳定属正常现象。

在可预见的未来,比如“十四五”期间,全国范围内房地产市场调控基调转变、房价不合理大范围上涨的可能性可以说是存在的。非常苗条。

四是销售模式制定困难。

难不难甚至不需要深入分析。 2015年之前,开发商在富豪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此后明显下滑。 与此同时,上市房地产公司并未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2011年以来,前10名房企市值增长约3倍,估值普遍被低估。 这些反映出高负债、高周转、高增长的“三高”路线已不再可持续。 目前开发和销售规模受到很大限制。 这些限制可以被描述为昂贵的土地、紧张的资金和低迷的价格。 优质土地储备的获取越来越困难,好土地、好项目政府也很难批出好价格。 在一些重点城市,甚至出现一手、二手地价倒挂的奇怪现象,报名基金就像买彩票一样。

不仅如此,开发商还遭遇了持续严峻的金融环境。 此前,央行曾划出三道红线。 随后,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指出,银行贷款中,住房相关信贷占比约39%,非银行住房相关融资占比更高。 已构成系统性风险的首要因素。 可以看到,开发商正面临着销售利润空间缩小、混地拿地依赖程度加大、产品销售整体放缓、住房相关税费不减、融资收紧、报表修改难度加大等诸多挑战。

第五,房价非常昂贵。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中国可能会在2024年或者2024年达到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在此之前,中国主要城市的房价可能已经处于发达国家水平。

房价确实已经不便宜了。 中国绝大多数百强县,房价均不低于1万元。 在一线城市,买一套房子需要一辈子的努力。

一个虚拟的例子是,假设有两位优秀的985大学毕业生,两人都有幸在北京、上海、深圳的金融机构找到了工作,职业生涯也算中等偏上。 那么他们整个30年职业生涯的税后收入可能在800万到1000万元之间,一套像样的房子连本金和利息至少要8到900万元。 这需要年轻夫妇双方的父母提供大约3至400万元的首付,而在我职业生涯的前10年里,我一直入不敷出。 假设一个小家庭30年的基本生活费用为300万,育儿费用约100万,出行、购车100万。 所以这对勤奋优秀的年轻人退休时,实际上只有三五百万的积蓄。 这也假设他们没有太大的压力来赡养父母或供孩子出国留学。

如今,重点城市的房价确实已经成为大多数年轻一代难以承受的问题。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家庭净储蓄率持续下降,广大民众对高房价的承受力越来越弱。

第六,炒房不再有趣。

这并不意味着买房就会被卡住,而是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炒房轻松获利的机会正在缩小。 过去,高峰期售楼处人头攒动。 当前,各种调控机制使得人们很难随意买房,通过银行抵押炒房、加杠杆更是困难重重。 与此同时,房价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普遍上涨。 为什么少数人仍然热衷于炒房? 原因在于上海、深圳等少数城市还存在一些碎片化的新旧房价倒挂机会。 尤其是深圳,是众多新兴产业和年轻大学生的聚集地。 您还应该谨慎基于此进行套利。 价格倒挂意味着新房的品质通常不是很挑剔。 随着市场预期的变化,这种倒挂现象将会缩小甚至消失。 天津、厦门、福州等都是例子。

与排名前50的百分位股票基金相比,与相对稳定的信托产品相比,炒房收益不再具有任何优势。 更何况,房产交易税和流动性折扣导致房价小幅上涨了十几个百分点,并不意味着利润。

看来,随着近20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房地产已经逐渐告别了巅峰时刻。 明智的投资应该超越经济周期,拥抱朝阳产业。

二十年前,房地产业蓬勃发展。 这也是万科上市以来股价涨幅超过300倍,成为A股前五股之一的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约有13%的富人是通过炒房致富的。 是的,炒房曾经是继创业、打工之后的第三大致富因素。 但现在中国的楼市或许已经真正进入了新常态。 房地产仍然是价值数十万亿的重要产业。 期望房价普遍上涨可能不太现实。 了解行业周期非常重要。 邮政服务曾是19世纪末美国非常突出的行业。 据说,美国大约10%的耕地被用来为邮政系统的马匹提供饲料。 现在呢? 那些对中国八分钱邮票有记忆的人,想必已经不再年轻了。

虽然目前一手房和二手房价格倒挂仍然部分存在,而且虽然2024年通胀可能会上升,但可能对推高房价有一定作用。 虽然在一线拥有房子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房住不炒”的政策或许不再只是一项政策。 誓,乃是楼市大势所趋。 除了重点城市的少数优质楼盘外,大部分房子恐怕都很难再炒了。 减持就更好了。 除非你是一个已经实现了人生小目标的富人,否则你可能要考虑摆脱房价永远上涨的执念。

扫描二维码领取开户福利!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