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记忆)象山公园——象鼻山象山的景点

香山以其栩栩如生的形象吸引着人们。 被视为桂林山水的代表和桂林市的象征。 桂林市市徽的中心图案是象山。 香山公园以象鼻山为主体,位于市区桃花江汇入漓江的滨江路南端。 因其山形酷似从河中汲水的巨象而得名。 象鼻山海拔200米,高出河流55米,长108米,宽100米。 该山面积13000平方米,由3.6亿年前的石灰岩组成。 主要景点有水月洞、象鼻岩、象眼。 岩石、普贤塔、云峰寺、舍利塔。

香山公园位于广西桂林市中心漓江与桃花江交汇处,占地2.0公顷。 公园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有山、有水、有洞、有岛、有亭、有台、有坪、有径。 文物古迹共同构成一幅图画,美轮美奂,引人入胜。 象山以其栩栩如生的形象令人着迷。 被人们认为是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名胜之首、桂林市的象征,桂林市城徽的中心图案是象山。

象鼻山

象山公园的主要景点是象山,又名象鼻山。 其形状酷似一头大象站在漓江边喝水。 被誉为桂林市的象征。 山前的水月洞弯曲如满月,贯穿山体。 清澈蓝色的河流从洞中流过。 洞影倒映在河面上,形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山上月如水”的奇观。 ”从而成为桂林山水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水月洞神秘、神秘的气息,激发了古至今文人墨客的文学思想。石上留有历代石刻50余处。洞内外墙壁,多为宋代雕刻。

香山南麓有云峰寺,始建于唐代。 香山东西山麓,有数百级蜿蜒的石阶。 山顶地势平坦,绿树成荫,小路幽静。 明代建筑普贤塔矗立于此。 塔高10多米。 因塔北侧镶嵌青石普贤菩萨平雕而得名。 普贤塔看上去像剑柄,又像一个花瓶,古朴而端庄。 站在山顶,极目远眺,桂林山城的美景尽收眼底。 爱情岛 爱情岛与象鼻山 [1] 隔河相望的爱情岛是公园里必去的景点。 爱情岛原名三星岛,由三个相连的岛屿组成。 因桂林市青年男女喜欢到岛上谈情说爱,故名。 岛上绿树成荫,风景秀丽。 过去,爱情岛只是一个休息的地方。 近年来,景区除了在岛上修建了许多有关爱情的雕塑外,还在爱情岛上举办了以“东南亚风情,如山水月”为主题的舞蹈表演。 游客可以欣赏到丰富多彩的印度舞蹈、热情的菲律宾草裙舞等节目。

象山正前方的澧水河上,有景区为游客精心安排的竹筏、渔火表演,增加了景区的文化旅游品味。 在游览美景的同时,还可以欣赏风情万种的表演,这让桂林的象征象鼻山更加迷人。 此外,在爱情岛上我们还可以看到桂林最具代表性的“三山两洞一河”抽象概念风景。 如果你是摄影爱好者,你绝对不能错过。 在爱情岛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另外两幅象鼻山的景象。 其实,象鼻山除了像大象外,从不同角度看还像刺猬和没有尾巴的大老鼠。 水月洞位于象鼻山的山干与山腿之间。 约12000年前,地壳上升,漓江萎缩,加速了水月洞的发育,形成了东西透明的圆洞。 长17米,宽9.5米,高12米,面积约150平方米。

象山影院_象山_象山影视城在象山哪里

《象山志》记载:“有一石洞,可相望,形圆而长,半没于澧水中,水时高时低,故洞穴的大小也会发生变化。” 水月洞洞口面向太阳,故又称朝阳洞。 但洞在水面上,犹如一轮明月浮在水面上,十分形象,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奇观之一,历代文人墨客都对其诗句赞叹不已。 宋代济北处士的《水月洞》诗有“水底有明月,水面明月浮,水流月不去,反倒明月”的诗句。月亮消失了,水依然在流。” 详细描述了月亮在天上、洞里、水下相互倒映的奇迹。 香山水月与隔山望南的月岩相对。 一个悬在空中,一个浮在水面,形成了独特的“漓江双月”景观。

宋代,洞内建有朝阳阁。 清代改名德月楼,现已废弃。 洞内有摩崖石刻50多处,有张孝祥的《朝阳阁诗序》、范成大的《浮水月洞碑记》、陆游的诗稿、手稿等。 岩口毗邻水月洞,因象鼻山有象鼻而得名。 该岩高1.9米,宽3.3米,长约13.5米,面积44.5平方米。 沿口临河,坐北朝东,呈条状封闭。 这是一个凉爽的地方,可以看到河景。 明代学者毛宾权曾在此读过《周易》。 后人在岩口刻下“读书岩”三个大字,并称这块岩石为“点一山窗”。 万历丁丑(1577年)正春月中重修,有“宾泉山人深凿此洞”石刻。 明代诗人张翔的《游茂宾泉指宜山窗》诗中有“千顷水光洞屋”、“山窗寂静看周易”等句。 详情参见水月洞摩崖石刻。 象眼岩位于象鼻山南北两侧,相互相连。 高约2米,宽5至10米,长52.8米。 呈长方形,面积约274平方米。 象眼岩原是一条较短的古代地下河道,形成时间早于水月洞。 因恰巧位于象眼而得名。 从象山南麓的南极洞口,沿着石阶可登上南眼。 离开象眼岩,沿着蜿蜒的道路即可到达山顶。 北眼陡峭险峻,无路可过。 象眼岩的南北两个溶洞是一对俯瞰风景的绝妙窗户。 从左眼望去,高耸入云的丽江饭店近在咫尺,城市建筑和市场鳞次栉比,半城山吧清晰可见; 右眼望去,江上帆影在子洲、塔山、船山之间闪烁。 普贤塔位于象鼻山之巅。 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喇嘛式宝塔。 塔高13.6米。 塔基为双层八角须弥座。 二楼北侧有一青石线,嵌有铭文“南无普贤”“菩萨”像。 塔形似花瓶,远看像大象拎着花瓶,又像大象背上插着剑柄,故又称“水族塔”或“剑柄塔”。 云峰寺位于象鼻山西南麓。 相传此地原为唐代温灵寺遗址。 明代,为纪念著名诗人范成大、方心如,建有“范方祠”。 清代,寺院改建为寺院,称“云峰寺”。 清太平军攻打桂林城时,以此为攻城指挥部,在象山上架设火炮,轰击桂林城。1979年,将其修缮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古建筑,有两座层、三开间、五开间,辟为云峰寺陈列馆,展示太平军留下的历史文物。

佛塔

元寺遗址内,初建于唐显庆二年(657年)。 原为七级砖塔。 现在的塔是明初重建的。 这是一座跨街的喇嘛塔,通体白色,坐北朝南。 塔高13.2米,分底层,塔身、塔盖共三层。 唐代高僧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后,移居桂林,在开元寺住了一年。 他被邀请到寺庙主持受戒仪式。 该塔造型独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佛塔之一。 云崖轩是一座宋代园林建筑。 明代张鸣凤《归古》记载:“故宋受刑,公心如于南墙下建精舍而居,曰云崖轩。轩已废弃已久。”时间。” 据方心如的《提云崖轩》和邵以仁的描述,“古云崖亭”是在刻诗之前修建的。 云崖轩建于何时,已不详。 方细如诗有句:“不须寻棍,可见林壑抱城。曾尊月洞,千岩之上,有云崖奇段。” 云崖轩建于香山脚下的说法是可信的。

訾洲烟雨

子洲与香山隔江相望,周围绿竹丛生,果树丛生,竹篱茅屋林立。 如果是雨季,云蒸霞蔚,雾气升腾,村庄、绿树都仿佛蒙上了一层轻薄的轻纱。 古人称之为“子洲烟雨”。 被列为桂林八景之一。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