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复杂。 地处云岭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处,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山高谷深,是典型的山地构造地形。 全市平均海拔1685米,其中市政府站海拔1920米。 最高海拔4040米(巧家县瑶山),最低海拔267米(水富县滚坎巴)。 形成大山堡、黄连河、铜锣坝。 、小草坝等自然景观独特,景色迷人。 属亚热带与暖温带并存的高原季风立体气候区。 资源丰富。 素有“资源金三角”、“宝盆”之称。 水能蕴藏量巨大,在建的溪洛渡、向家坝、百座巨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超过3400万千瓦; 到“十三五”中期,随着水电、火电、煤炭基地全面建成,昭通将成为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矿产资源丰富,已知矿种33种,煤炭、硫铁矿储量居全省第一。 煤炭储量165.8亿吨,其中昭通坝地区褐煤储量81.9亿吨,是我国南方最大的褐煤田。 昭通是云岩的主产区之一。 是全国最适宜、最大的山菜、马铃薯、白魔芋种植区。 是我国南方优质苹果基地,也是全国优质野生天麻的核心区。 昭通人力资源丰富。 每年有超过120万农民夜店务工,劳动力优势明显。 风景独特。 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有汉碑书法、金墓壁画、五池古道、元修磨岩、罗丙辉将军故居、扎西会址、清观古阁、古望海等。塔。
自然风光独特,有怡人的温泉、溶洞。 大山堡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水府铜锣坝、省级风景名胜区黄连河瀑布等独特景观令人难忘。 甲坝、白鹤滩水电站截水后,平湖外300公里高的峡谷令人叹为观止。 昭通人民在中央和省的坚强领导下,推动科学发展,有效应对困难挑战,坚定不移前行,毫不松懈地努力奋斗。 经济实力显着增强,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显着改善。 昭通富民了。 谱写强市跨越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增至379.6网络投稿,年均增长12.5%; 人均GDP达到7075元,是“十五”期末的1.7倍;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大产业结构由2005年底的2536.938.1增加到2010年的19.546.134.4;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至25.6网络投稿,年均增长24.7%,是2005年的倍; 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77网络投稿,这就是“十一五”。 是同期的4.4倍,年均增长30.7%,全市呈现出经济平稳增长、城乡协调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进步的良好局面。省委、省政府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中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战略部署,结合昭通自身发展特点和基本条件,昭通发展“十二五”期间的定位是:建设“四基地、一屏障、一走廊”(411),就是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新能源承载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西部面向中国的基地。 西南开放桥头堡双向大走廊(中国大陆通往南亚东南亚、云南通往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和中国大陆的大走廊)已成为西南开放桥头堡的特色区域。西部大开发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新兴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