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女演员赵丽颖带火的蟳埔“簪花围”跟阿拉伯有何渊源?

2秒、4只手、36句台词,木偶“红娘”如何变身“仙女”?

泉州是一座千年古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世界遗产城市,拥有一串令世界惊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海风千里之外,百花盛开

“今生一簪,来生美丽。” 去泉州泉浦渔村梳理头发、戴上发夹,与装扮成海的女儿的红砖蚝壳屋合影,已成为很多泉州游客的必做之事。 上海的地理老师专程来体验簪花。 她想回去告诉学生们上海和泉州海洋文化的差异。

旋浦村位于古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北岸,曾是无数远洋商船的出发地。 仙浦人以海为田。 为了方便工作,“大衣衬衫、阔腿裤”成为宣埔女装最显着的特点。

仙浦女民俗文化传播者黄丽勇记得,小时候,妈妈和姑姑每天都出海卖海鲜。 虽然他们穿着宽松的衣服,但他们都会小心翼翼地将头发用红绳扎成发髻,插成一个圆圈。 的各种鲜花。 “无论多苦多累,只要头上有花,生活就不会太辛苦。”

“为什么是中国?泉州出海”线上主题活动中,黄立勇给女儿送了发夹。泉州广播电视台供图

发簪堰常用的鸡蛋花、微笑花、糠花等据说是宋元时期阿拉伯人带到当地移植的,散发着异域文化气息。 蚝壳屋是闽南最具特色的民居。 防风防水,非常适合海边多风潮湿的气候。 据考证,蚝壳馆使用的大蚝壳是宋元时期远洋商船回程时带回来的。

除了服饰、住所外,仙埔妇女还保留着“半夜出嫁”、“妈祖巡香”等闽南传统习俗。 2008年,浔埔妇女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奋战到海,不忘美景。 为了传承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黄立勇开设了“菖蒲妇女文创基地”工作室,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摄影团,并义务讲解了菖蒲妇女风俗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苍浦女游客。 起源,弘扬仙浦女性文化。 她鼓励母亲、祖母和年轻一代继续戴发夹,配合拍摄和宣传。

据统计,节假日期间旋铺村日均游客人数一度达到5万人次。 “海丝·菖蒲”民俗文化节网络浏览量突破3亿。 “奶奶的笑容更美了,这可能就是文化自信。” 很多游客都想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发夹款式。 有些人甚至给猫狗送发夹。 黄立勇也愿意接受。 她努力将海洋文化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

十指串丝,连韵都长

4只手、36句台词,“红娘”2秒变“仙女”! 1月28日,“为何中国?泉州向海”线上主题活动在泉州举行。 90后木偶师蔡思雅展示了剧团传承数百年的绝活——木偶变装。

在“为什么是中国?泉州向海”线上主题活动上,蔡思雅与搭档表演木偶戏。泉州广播电视台供图

泉州提线木偶起源于秦汉,古称“悬丝木偶”。 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传承和积累,至今仍保留着700余种传统剧目、近300首曲调,形成了一套精湛成熟的提线手法和精湛独特的提线木偶制作工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遗产名录。

泉州木偶的弦多,控制困难。 最复杂的木偶有超过36根弦。 只有十指弦放松,木偶才能灵活自如。 演员们通过丝线将喜怒哀乐注入到木偶身上,演绎出人世间的各种情境。 古代闽南语地区的民间信仰、婚丧嫁娶习俗,以及闽南话的语法、词汇、古代发音等珍贵资料,都在木偶戏中得以保留。

不断变革、新生。 如今的泉州木偶戏告别了民间剧团的传承模式,转向国有剧团的集体传承,开创了传统艺术的新路径。 泉州木偶剧院自1952年成立以来,已出访世界近8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300余场交流演出。

历时4天,50余个演出场地,80余场精彩表演……2023年底,第七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展汇聚了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35支木偶表演团队,总计超过10000人观众。

正如西班牙提线木偶大师卡洛斯·卡涅利亚斯所说:“本次活动为世界各地木偶交流互鉴搭建了一座友谊与艺术的桥梁,让大家有机会跨越语言障碍相互了解和学习。 ”。

台下表现得正,台上才能表现得正。 刚学木偶戏时,师傅给蔡思雅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艺术伦理课。 早期枯燥的训练并没有磨灭她对木偶戏的热爱。 “老一辈的大师们把他们所知道的技艺传授给了我们这一代人,我们在传统的螺纹规则中添加了一些新的元素,然后再将它们传给了下一代。” 她已经开始招收“10后”一代的徒弟,能够亲手教导他们,她感到非常自豪。 传承千年的手指技艺传承至今。

观音铁韵香遍天下

“七泡余香。” 铁观音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魏跃德讲解制茶秘诀,“炒绿茶、离火、揉捏、初烘、包揉、揉捏千遍、拉揉”揉捏,让铁观音的香、色、香、韵达到极致。”

泉州_泉州天气_泉州酒店

乌龙茶是一种非常东方的茶。 乌龙茶的制作技术是安溪茶农发明的,在许多权威书籍中都有记载。 据民国时期《建瓯县志》记载:乌龙茶汤色浓郁,滋味浓烈深远。 适合在任何高地、开阔地种植。 其品种是从安溪县流传下来的。

英语中“茶”的发音与泉州话中“茶”的发音非常相似。 宋元时期,安溪茶叶作为重要的出口商品,从泉州港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历史记载显示,当时与安西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已有58个,遍及东南亚、西非、北非等地。

2024年,安溪铁观音荣获两张世界级名片。 5月,中国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体系被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项目包括安溪县乌龙茶生产技术(铁观音生产技术)等。

山是聚宝盆,茶树是金银。 这句流传在安溪民间的谚语,足见茶对于安溪的重要性。 近年来,安溪不断加强种质资源和生态景观保护,建立健全制茶技艺和茶文化传承机制。 目前,安溪已荣获国家级制茶大师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9名。 还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成立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推广茶叶。 产业可持续发展。

“用心泡茶,用心学茶,用良心卖茶”。 魏跃德的儿子魏家洪从小就接触茶、泡茶,并发誓要将祖辈传承多年的技艺传授给下一代。 他观察了市场上流行的新型茶饮料,考虑在传统泡茶工艺的基础上用机械代替部分制茶工艺,创新铁观音的风味,创新传播方式。

“为何中国·泉州向海”线上主题活动上,魏家宏表演《少情》。泉州广播电视台供图

文化遗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泉州市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36个。 一朵花、一场戏、一杯茶……连接世界,分享美好。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