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如皋古盐河(一)
流经如皋的通阳运河,每天静静地流淌,水运繁忙。 其前身是西汉(公元前215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组织的民工开凿的古邗沟。
▲汉代如皋市邗沟现状图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如皋古邗沟已有近2200年的历史,比大运河早了700多年,只比蜀县太守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晚了77年。
世界十大人工运河按长度排名:京杭大运河长1797公里,伊利运河长584公里,苏伊士运河长190公里,阿尔伯特运河长130公里……据《江苏省志·交通志》载:“老通阳运河(古延河)总长度为194.4公里。”按长度排名,老通阳运河的长度可排名世界第三。
两千多年的变迁
▲保存完好的汉代攀西地图
如皋自春秋以来就成为重要的盐产地。 西汉吴王刘濞(bì)从扬州开沟至如皋,煮海水制盐出售。 吴国变得富强。 为区别武王夫差所挖的杭沟,史称“杭沟支”,民间俗称“王沟杭沟”。 《嘉靖未央志》:“王弼开邗沟,自扬州朱峪湾通至海陵仓、如皋盘溪(今汝城街道新民社区十里铺),这是盐河运输的开始。”
▲刘弼
▲新民社区十里铺墓出土的宋代瓷器
汉代以后,历代都不断开凿邗沟。 隋代又向东延伸至结岗亭。 唐朝末年(十世纪初)向南延伸至白埔。 北宋嘉佑年间(1056年—1063年),连通通州。 至此,扬州湾头至通州全线连通。 因其主要功能是从同台地区运盐,故名邗沟盐河。 民国中期,由于南通各场产盐和出口减少,“运盐河”名不副实,始末后改名为“通阳运河”河流的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阳运河年久失修,堵塞狭窄。 如皋的河流曾多次被削、拉直、拓宽、加深。 目前,如皋市通扬运河全长48.20公里,流经城北街道、汝城街道、东陈镇、丁堰镇、白铺镇。
▲通阳运河如皋市段
产下“金如皋”
如皋盐河古运河开凿以来,虽然路线和名称略有变化,但其作为运河的功能始终没有改变。 古延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支流,在历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留下了珍贵的文物古迹。
如皋历史上被誉为“黄金如皋”,如皋的财富主要来源于盐业经济。 如皋所产的盐称为“吴盐”(源于吴王刘濞煮盐)。 其洁白如雪,备受赞誉。 《知淮盐法志:历代盐业起源表》载:“攀西炒盐地区,是淮河、江浙地区炒盐的始祖”。
▲古代煮盐场景
历代以来,从如皋沿邗沟运盐至扬州的运盐船络绎不绝,包装后转销全国各地。 因此,如皋聚集了更多的人口,沿盐河形成了更多的城镇。 古老的延河滋养了人民,为大运河文化带如皋段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它是如皋真正的母亲河。
两千多年来,古老的延河也孕育了如皋丰富的历史文化。
一是盐文化,包括盐煮技术、盐运、盐政(唐代如皋场是我国设立盐政的开始)、盐税、盐商等。
▲一大锅煮盐
二是建筑文化。 沿途城镇因盐而繁荣,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如民居、城池、商铺、寺庙等。有残存的汉江(内城河迎春桥段)、水画园、鼎鼎、城市内等。 城外有隋唐古墓葬、盘西、函沟铺,以及沿线的东陈、丁堰、白铺等古镇老街区。
▲东街全景
▲水画园
三是文化传承。 唐代,日本僧人圆仁途经如皋,留下“水道环绕,通富贵……”的记载。 宋代教育家胡瑗、诗人王冠、文学家曾巩、明代抗日英雄仇生、明末清初才子毛碧将等一批名人、民国沙元丙等为如皋留下了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 精神文化财富。
大运河最重要的支流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京杭大运河建筑文化考察队队员尹立新在考察如皋沿江后认为,“扬州至如皋之间的汉代盐道(祖峪湾—攀西)和明清沿江延河实际上是最重要的运河支流,也是中国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也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
▲汝城街道新民社区汉代盘溪
2018年,如皋被列为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核心规划区。
今年8月,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云敖在如皋调研时指出:“保护挖掘大运河遗址,充分发挥如皋历史文化特色,把它建设成为大运河遗址。”国家乃至世界一流的历史文化考古遗址公园。”
如皋古邗沟里流淌的不仅仅是绵绵不绝的河水,还有绵延不绝的千年文化文脉。
▲民国时期如皋地图
期待有一天,隐藏在如皋古盐河中的2000多年历史文明的密码能够以新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给如皋人民带来惊喜!
来源|市党史办公室(市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