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电子版课文介绍的是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桂林山水》电子版原文:

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们乘坐木船在漓江上欣赏桂林的风景。

我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镜面西湖,但从未见过像漓江那样的水。 漓江的水是那么静,静得你感觉不到它的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澈,可以看到河底的沙子和石头; 漓江的水是那么绿,绿得就像一块无瑕的玉石。 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水波纹,让你感觉船在前进,岸在后退。

我登上过雄伟的泰山,参观过红叶如火的香山,却从未见过桂林的山。 桂林的山真是奇特。 它们一个接一个地升起,互不相连,就像老人或巨象一样。 ,如骆驼,峰峦无数,形状各异; 桂林的山是那么美丽,像翠绿的屏障,又像新笋,色彩鲜艳,倒映在水中; 桂林的山好险,险峰高耸,岩石嶙峋,一不小心就会摔倒。

这样的山围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映衬着这样的山。 再加上天上的云雾缭绕,山上的绿树红花,河上的竹筏小船,让人仿佛步入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真如“船行碧波,人游画中”。

创作背景

桂林天气_桂林_桂林阳朔旅游攻略三天两夜

本文写于1962年5月,节选自作者散文《漓江春雨》,标题为教材编者所加。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 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形成了桂林独特的景观。 素来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享有“天下第一山水”的美誉。 本文是作者与朋友游览名胜之后所写的游记散文。

文学鉴赏

《桂林山水》是最好的旅游散文作品之一。 本文所描写的风景具有鲜明的特色。 静态之美如一幅水墨画,动态之美使读者仿佛跟随作者在漓江上泛舟,节奏如一首优美的交响曲,令人心旷神怡。

大海雄伟,西湖水平如镜,漓江水柔静清碧; 泰山山峰雄伟,香山红叶如火,桂林的山是那样的奇、秀、险。 作者通过与其他风景的对比,将桂林山水的个性特征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浮想联翩,让人领略它的美。

同时,本文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层次清晰,表述协调。 语言的外在美主要体现在整句和松句的组合上。 有很多重叠句型和对偶句型,即整句。 例如,作品的第二段开头是“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西湖平如明镜”。 然后又改为“但我从来没有见过像漓江这样的水”。 肯定了前两句话。 否定它,突出了作者要赞美的漓江水,这是“桂林山水”的组成部分,转入正题。 然后,第三段开头也采用同样的结构,“我登上了雄伟的泰山,参观了红叶如火的香山”,然后又改为“但我从未见过山”桂林这一带”,否定了前面的两种肯定句型,从而突出了作者想要赞美的“桂林山水”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即桂林的山,并用多重隐喻来赞美它。 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的结构类似。 文章最后一段写道:“这样的山围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映照着这样的山。” 这里,山与水、水与山形成循环; 并在这个循环语句中加上“天上的云雾,山上的绿树红花,河上一排排的竹筏小船,更加点缀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所以,结尾文中写道:“让人感觉步入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如‘船行碧波,人游画中’。”这不仅呼应了作品的第一段“我们乘着木船,在河上划着,欣赏桂林的山水”,却也是绝妙的点睛之笔。

二是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外在美的反面是内在美和意境。 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甲”字,作者展开想象,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把人们带入桂林山水的秀美之中。 比如,作品以“波澜壮阔的大海”和“镜面西湖”为背景,突出人们“从未见过”的奇特水体,即漓江之水。 为了从比较中进一步加深人们的印象,用比喻来具体说明。 水是绿的,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座山像老人一样奇怪,像巨象一样,像骆驼一样奇怪。 作者以“乘木船,划漓江”来领略桂林山水。尽管漓江的水出奇的安静,清澈见底,但作者仍能感受到桂林的“船”。桨叶“刺激”微波,“往前走,岸往后退。”在这样的静态中,出现了动态的画面。此外,“天空云雾缭绕,绿树成荫。”山上的红花、河上的竹筏、小船”就像让你感觉“走进”这幅连续的画面。“骑行”、“刺激”、“感觉”、“进入”成为主要内容全文的主线。

【桂林山水文】相关文章:

桂林山水文03-18

《桂林山水》文03-11

《桂林山水》文字原文07-20

桂林山水文字原文12-09

桂林山水文本解析08-17

小学课文《桂林山水》原文07-20

《桂林山水》文字内容详解09-14

桂林山水文主要内容04-22

《桂林山水》四年级原著01-26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