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绿叶富民
新新村苗圃里的茶树苗长势良好。
4月25日,新新村村民正在照顾茶树苗。这组图片由海南日报 小编李天平拍摄
海南日报 小编 曾宇辉
花蕾的尖端呈亮绿色,朝太阳方向生长,呈细长的圆锥形。
4月25日,位于海南莺歌岭腹地的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创新村,大叶种茶树苗圃迸发出勃勃生机。 这里也是海南省首个茶叶研究中心和其他科研团队的“试验场”。
“我们要在产业生态、生态工业化上下功夫。” 2024年4月, 在海南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路径。
“作为海南茶叶主产区之一,白沙正在积极探索‘两山’转型之路,从建设全省首个茶叶研究中心、第一个省级茶类林种质资源库,到发布全省首个茶叶品种此次碳标签和首个地方茶品类团体标准将着力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创四个“全省第一”。”白沙茶协会秘书长唐石表示。
一叶可兴业,可致富。
多个苗圃共培育茶树苗约2万株。 村合作社与茶叶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每株可卖2元……如今,大叶小芽茶不仅在苗圃里种植,在村民付海清那里也有种植。在创新村里,却是忧心忡忡。
春雨滋润、酣畅,草木绿意发芽。 一大早,付海清就来到自己的苗圃里,填土,拍拍前一天因为下雨而松动的秧苗根部,全然不顾泥水弄湿了他的鞋子和裤腿。 “到今年8月份,如果把苗送到茶叶公司,我们能赚4万元左右。” 他高兴地计算着。
去年底以来,本土龙头企业海南白沙农场集团有限公司率先选择具有野生大叶茶资源优势的南开乡作为种苗培育基地。 该村乡村振兴小组成员石磊告诉海南日报 小编,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海南大叶茶种质资源,“公司还敲定‘军令状’,在该村培育100万株苗木。”整个乡镇。”
南开乡的山林里,生长着许多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野生古茶树。 “以前大家只懂得采摘茶青,在家泡茶解渴,没想到利用成熟、掉落的茶籽育苗,竟然能成为一个产业。” 参与育苗工作的新新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付永金喝了一口热茶。 茶香醇厚,热度不断上升,正如这个产业的前景一样——“目前,全村50余户农户参与培育大叶茶苗共计60万株,仅此一项就可为合作社赚取超过100万元。” 元”。
“没有温室,不需要特殊施肥或除草,各种茶树完全像野生栖息地一样生长。” 跟随白沙农业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邢福顺,我们走进了位于海南天然茶有限公司种植基地的白沙茶树省级森林种质资源库。不同品种、不同树龄的茶树生长茂盛,其中一些像小树。
这是海南省首个茶树类省级森林种质资源库。 该资源库自2024年7月启用以来,已保存120余种茶树种质资源。 “其中,海南大叶茶种质资源19个,产自莺歌岭、五指山、梨木山等地区。” 邢福顺表示,目前当地依托海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中心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团队利用茶籽、插条等育苗技术,选择适合当地生境的优良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而当优质大叶茶蓬勃生长,人们给它贴上“碳标签”时,一杯茶是否会发生新的变化?
在白沙习水乡木公山第一生态茶园,50多岁的茶农付德山惊喜地发现,他和20余名茶农精心管理的约1000亩茶园已成为记录“碳足迹”的“试验田”——今年4月9日,博莎品牌“白沙绿茶”碳标签正式发布。 这是海南省首张茶叶碳标签。
“我们按照国际碳足迹评价标准,对博莎品牌‘白沙绿茶’茶树种植、加工包装、运输销售、消费饮用、废物处理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进行了评估和分析。 ”。 省环境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吴晓晨介绍。
经过科学计算,每公斤博莎牌“白沙绿茶”的碳足迹为15.03公斤二氧化碳当量; 计入茶树碳汇后,碳足迹为-9.22千克二氧化碳当量。 吴晓晨表示:“负值意味着全链条吸收二氧化碳,体现了碳汇的价值,也为培育和扩大茶叶消费市场奠定了先机。”
虽然还没有完全明白碳汇的价值,但傅德山心里已经有了一份“清晰的账”——这片茶园的“身价”正在不断增加。
“白沙绿茶”碳标签发布当天,海南省首个茶类地方团体标准——《白沙黎族自治县茶产业链标准体系及团体标准》同步发布。
“以后多看看这本‘小册子’,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种植,‘五里路有机茶’这个品牌一定会越来越出名!” 在茶园工作了10年的付秀香,从来没想过种茶,还会有采茶、泡茶的“操作手册”——这个标准从种植、种苗、制茶等方面都有标准化要求。其标准体系涵盖12个方面,共466条细则。
在不断探索“两山”转型路径中,白沙茶产业变“绿”为金。 唐石介绍,全县茶树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4000多亩发展到如今的11000亩,有力推动了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推出了早春茶、冬茶、有机茶等。茶分为野茶、古树茶。 五张“茶名片”创造就业岗位5000个,增加人均收入约3500元。
“白沙去年荣获‘中国早春茶之乡’和‘中国生态茶之乡’两张金鎏金名片。我们必须提高芽尖的‘绿色含量’,才能收获新茶。”行业的‘含金量’。” 海南农垦白沙茶业公司副总经理张楚希望未来能够让当地人分享更多的生态红利。
白沙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傅秀香也从贫困户成长为采摘队队长。 她攒够了积蓄,盖了新家。 茶韵悠远,茶香千里。 她对当地有机茶产业充满信心和期待!
(雅时本报4月25日电)
到现在
白沙茶树种植面积达1.1万亩
推出早春茶、冬茶、有机茶、野生茶、古树茶5张“茶名片”
带动就业5000人,增加人均收入约3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