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波兹曼:新媒体时代的“娱乐至死”

关键词:好玩死; 尼尔·波兹曼; 新媒体; 泛娱乐

“文化精神的枯萎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奥威尔式——文化变成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文化变成闹剧。” ①尼尔·波斯特在《自娱自乐至死》中,曼提醒人们大众传媒为人们构建的“美丽新世界”,告诫人们要保持理性和批判的态度。 强势媒体往往具有隐藏而强大的力量,可以重新定义现实,甚至塑造一个时代的形象。 文化和精神面貌。 尼尔·波兹曼从反思精英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大众媒体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他以20世纪下半叶美国电视文化生态为考察对象。 时至今日,当电视逐渐褪去“光辉”,网络时代新媒体开始出现时,新媒体时代的“娱乐至死”依然值得人们关注。

1. 观看方式的演变

随着印刷时代的衰落,电视时代开始了。 尼尔·波兹曼据此对美国文化的重大变化进行了探索。 电视媒体的大量使用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他接受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观点,认为“渗透一种文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对话的工具”②。 他借用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对未来的预测,提出了文化滑稽的概念,认为媒体是有偏见的,不同媒体形式所青睐的某些内容甚至可能控制文化并生活在其中。 人们需要正确认识媒体并进行反思和审视。

(一)看电视:感性取代理性

在印刷机统治的时代,文本阅读的珍贵性不言而喻,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必须是理性而深刻的。 进入电视时代,了解世界的媒体渠道变成了电视。 电视世界指向娱乐。 人们逐渐放弃理性思维,开始滑入感性的温床。

电视媒体与纸质媒体有着完全不同的媒体偏见。 纸质媒体所展示的严肃内容与电视媒体自然的娱乐本质相悖。 尼尔·波兹曼承认电视的天然娱乐本质。 与此同时,人们的观看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约翰·伯杰在《观看之道》中指出,观看先于言语。 我们只能看到我们凝视的东西。 凝视是一种选择的行为。 凝视的结果是将我们看到的东西带入我们的触手可及的范围内。 尽管触摸一个物理物体——不一定是在手臂触手可及的范围内——就是让你自己与它建立关系。 这引发了思维方式的巨大转变。 很少调动理性思维、依靠感性体验已经成为电视时代观众的标志。 电视内容的娱乐呈现满足了人们的感性需求,人们的感性需求进一步催化了电视的发展。 娱乐化倾向,就连原本严肃内容的新闻,为了吸引眼球、震撼观众,在电视时代也呈现出刻意的泛娱乐化倾向。

(2)互联网:碎片化取代流程

从纸质媒体的静默沉思,到电视的视听享受,再到如今新媒体的沉浸式感官愉悦,尼尔·波兹曼关于媒体是隐喻的判断并未过期。 每一种媒介都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新媒体“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藏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③。 伴随着互联网浪潮而蓬勃发展的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不可阻挡的一部分。 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新媒体终端的丰富发展,一方面延伸了电视屏幕不可移动的短板,另一方面也弥补了电视媒体交互体验不佳的问题。 就像现在流行的短视频一样,迎合了线上生存的现实需求。 短短几分钟的抖音、快手视频很受人们欢迎。 手机的便携性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的社交需求,也帮助人们在当下快节奏、高压下的情绪宣泄,完成了现代人的情绪转变。

2、“娱乐至死”的兴起

电视的问题不在于它提供娱乐内容,而在于所有内容都以娱乐的形式呈现。 严肃话语的丧失、理性人格的消灭,都应该成为值得警惕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的泛娱乐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比电视时代还要复杂。

【1】【2】

(一)泛娱乐隐忧

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以更自由、更开放的态度表达新的内容,影响着新一代的受众,而观看这种新媒体的受众也在重塑新媒体的走向。

从网络综艺的角度来看,由于网络节目创作相对于电视节目更加自由,也更注重娱乐精神的释放,很容易滑向媚俗的边缘。 《吐槽大会》第一季第一期因语言#骨、规模过大被下架,《七霸说》也因话题过于敏感被删除。 偷看人、求新奇、博眼球一度成为网络综艺出人意料成功的“法宝”。 说到底,这只是对娱乐精神的片面理解。 “重口味”的热门话题确实符合注意力经济的规律。 它们能够以最低的成本吸引用户,成功触及年轻人的“痒点”和“痛点”。 它们已经成为网剧的最佳走红途径④。 然而,他们只注重探索娱乐精神,为了眼球经济而牺牲意义,放弃艺术品味和对社会的责任,最终陷入娱乐至死的境地。

(二)情感放逐

“互联网一代”的受众大多集中在90后、00后。 他们是网络文化消费的主流群体。 如果说电视放大了人们的感性,那么新媒体则进一步走向人们感官的沉浸式享受,进一步拓展了人们的感性需求。

被新媒体培养出来的“网络一代”受众,在碎片化信息的轰炸、视听快感的强制、感性的放逐中,沉浸在新媒体营造的媒体“幻象”中,离理性越来越远。 。 如果继续沉浸而不思考,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就会成为马库斯所说的“一个心甘情愿的娱乐附属品”和一个“单向度的人”。

3.从快乐到意义建构:娱乐的价值

新媒体必然以不可阻挡的趋势融入大众生活。 限制公众使用媒体是不现实的。 娱乐是人类的本能。 人们一旦接受了新媒体的快乐,就不会轻易放手,但要警惕过度娱乐带来的无意识的麻木和不假思索的态度。 娱乐也是有价值的、温暖的、有意义的。

首先,娱乐是人的天性。 艺术的博弈论揭示了艺术非功利的一面。 玩耍是人类的本能。 这种非功利的精神愉悦对于人类来说是必需的。 追求娱乐是人类的精神需求,娱乐也是一种个人权利和精神自由。 其次,对艺术保持真诚的态度是艺术工作者的责任,避免陷入过度娱乐的泥潭也是清醒的认识。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的《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查通则》规定了网络电视台一致的审查标准,这意味着网络时代的艺术创作也需要有标准和规范,一味求奇、求新、求奇、求知。 人的眼球注定不会长久。 最后,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媒介教育有利于培养受众健康的审美观。 尼尔·波兹曼在书的最后提出了解决方案,认为教育永远是有效途径,提高媒介素养成为应对互联网时代“娱乐至死”的有效途径。

“问题不在于我们看什么电视,问题在于我们看电视。” ⑤我们应该消除媒体的神秘感,正确认识媒体,对新媒体可能塑造的“新世界”保持清醒的认识。 无论是创作艺术的影视工作者,还是被媒体构建的幻象所吸引的观众,每个生活在“媒体生态”中的人都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把握媒体与时代的独特关系,避免陷入“娱乐至死”的境地。

笔记:

①【美国】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M]. 张焱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85。

②③【美国】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M]. 张焱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1。

④杨丽文。 情感消费视角下网剧“圈地”青年群体现象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16(02):84-87+114。

⑤【美国】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M]. 张焱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90。

参考:

1.[英]约翰·伯杰。 观看方式[M]. 戴星月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1】【2】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