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大家一定知道那就是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翻译成中文就是蓝色之城的意思。 由于该地区水草丰美,地势平坦,既适宜放牧,又适宜建城。 其实呼和浩特还有一个名字,那就是贵绥州。 1954年,贵绥市改为呼和浩特市。 那么,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出现了。 归绥为何改为呼和浩特?
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一定会认为呼和浩特地区到处都是牧场,但事实并非如此。 呼和浩特地区可作为牧场,也可用于种植农作物。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部落曾多次争夺这一地区。 战国时期,赵国全力向北发展,从游牧部落手中夺取了呼和浩特地区。 当时呼和浩特市称云中县。 到了西汉时期,包头、呼和浩特都在中原王朝手中。 包头当时称九原县,呼和浩特仍为云中县。 这两座城市是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第一道防线。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原政权一旦强大,必然会发动大规模的北伐。 但中原王朝衰落后,北方的游牧部落就会趁机南迁。 因此,呼和浩特地区反复出现拉锯现象。 历史遗存中,既有中原汉文化的影子,也有游牧部落的元素。 唐宋时期,呼和浩特古称丰州,是北方的货物集散地。 明朝时期,这一地区被称为蒙古阿达部落的控制区。 当时阿达部落向明朝求和,明朝将呼和浩特地区命名为归化城,寓意臣服、开悟。
清朝入关后,考虑到呼和浩特的重要地理位置,清朝还在此处设立了军事要塞,并命名为绥远城。 说实话,绥远省就是这么来的。 清末归化市与绥远市并入绥远府,是塞外地区的重要城市。 清朝有一个问题非常令人困惑,那就是地区与省份的关系。 清朝将大陆划分为十八个省,其他地区称为地区。 一直以来都不清楚他们属于什么级别。 到1928年,先后设立绥远、热河、察哈尔、宁夏等省,并称塞外四省。
其中,贵绥成为绥远省省会。 抗战前,我军在绥远与日军作战。 新中国成立后,局势基本稳定,国家开始新一轮的区域划分。 察哈尔、绥远、热河三省成为历史,大部分地区划入内蒙古自治区。 1954年,鉴于民族平等问题,决定将贵绥专区改为呼和浩特。 事实上,新疆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也是如此。 乌鲁木齐原名迪化。 1954年改为乌鲁木齐,意为水草丰沛的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