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绿色撑起一座城市。滨州的浓绿有“生态核”“新动能”“人文韵味”。
如今,城市漫步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这种看似普通的“漫步”玩法,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一座城市的“不平凡”。
——行走滨州
走在山东,有一座既受环渤海、又受黄河青睐的城市——滨州。提起滨州,或许更多人的印象是:这是一座工业城市,建市短短二十余年,已培育出高端铝材、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等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2023年全市工业收入将达到1.4万网络投稿,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产品产量或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15项居世界第一。
这些标志着滨州发展的“硬”实力。然而,当你走在滨州的大街小巷,你就会发现它“软”的一面。这座被绿色包围的城市,蓝天、碧水、花草树木,一波波的绿色给人带来惊喜、舒适和震撼。
绿色“生态芯”
这座城市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繁花盛开。滨州到处可见绿色,而且绿色很有层次感。树的绿、草的绿、花叶的绿……有的淡,有的深,有的淡,有的浓,每一种绿色都很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
滨州以生态和谐、绿色为基调,打造人城和谐、产城和谐、四季和谐的生态城市,滨州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达24.18平方米/人,居山东省首位,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成为全国少数获此殊荣的平原城市之一。
新立河公园
滨州地处渤海之滨、黄河之滨。滨州与水有着不解之缘,94公里的黄河贯穿全市,拥有181公里的海岸线、1896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130多万亩的滨海滩涂,孕育了海河交相辉映的美丽风光。滨州除黄河、渤海外,还有漳卫新河、马颊河、德惠新河、徒骇河、秦口河(构盘河)、沙河、潮河、小清河、兴化河、小妇河等河流和马达湖、芽庄湖、青沙湖等平原湖泊。一条条、一条条、一片片的水乡,成为生态滨州最鲜活的音符。
滨州市以“环境质量更好”为抓手,形成了“城中有水、城在绿、水景相融、水绿环绕”的生态城市形态。“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已成为滨州的“金字招牌”。今年上半年,滨州PM2.5平均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57.1%,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7个省控断面全部消除Ⅴ类水体,12个市控断面Ⅴ类水体全部消除,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一系列数据印证了滨州“环境质量更好”交出了一份“绿色”成绩单。
中海公园
绿中藏有“花”。滨州的花有万种,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颜色,各有各的香味。十里荷塘,万亩杏园;桃花、玫瑰、樱花山游人如织,郁金香花香四溢。还有玉兰、紫薇、金光菊、紫荆花、丁香花……各种风情万种,带给你不一样的惊喜与愉悦。
走在滨州,犹如走在画中。开窗见绿、出门见景,已成为滨州的常态。滨州深化“绿城滨州、花滨州”行动,在城市角落建设316个城市公园、口袋公园,每个角落都种满绿植,彰显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012年,滨州荣获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是全国第二批、山东省第二批国家卫生城市。滨州市积极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建设,蓝天、碧水、绿地、干净整洁已成为滨州市民幸福生活的“标配”。
黄河塔
绿色既诗意又真挚,见证着一座城市对人民幸福的守护。滨州就业、社保、医保、低保水平继续位居全省前列,正全力打造全国首个“安心城市”,创建全国儿童友好城市、全国体育公园城市、青少年发展友好城市、健康养老示范城市。连续四年实施12大类672个民生工程,努力让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惠及千家万户,让“群众呼声”变成“开心掌声”。
绿色创造“新动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色已成为滨州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近日,新KTV的《 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指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站在世界、中国、山东“三版图”旁,滨州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在书写一份因绿色而繁荣的时代答卷。
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滨州曾面临成长的烦恼。2023年,滨州完成工业产值转移1247网络投稿,相当于北方一个中小城市的经济规模。更重要的是,这些产能转移之后,亟待重塑产业价值链。换言之,不但菜没了,连做饭的锅都被拿走了。我们面临的是“从头再来”的困境和发展动能的减弱,发展压力巨大。
——怎么办?在中国现代化的宏伟愿景中,高质量与高速度如何平衡?
——向绿色要生产力!
滨州坚持“人心所向、人所想”,扎实工作,奋力前行,聚焦绿色发展,2023年召开制造业强市推进大会,印发《滨州市制造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重点实施产业链集群发展、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等11项专项行动,推动产业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以“打造制造业强市、打造制造业强市、打造制造业强市”为主线,打响“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大攻坚战。
我们需要科技创新催生新生产力,需要绿色低碳发展催生核心竞争力,一个城市追求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幸福的决心和信心不容小觑。
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展示交易中心
——大开放。滨州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树立坚定开放心态,构建开放通道,强化开放载体,滨州通江达海、面向世界的大门越开越大。滨州已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建成4个海外仓,连续7年入选全国外贸百强城市。今年上半年,滨州实现进出口总额647.3网络投稿,同比增长12.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五位。
魏桥轻量化基地
——大改革。滨州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全面建设产教融合、产业创新“双型”城市,开创了“入学即就业、毕业即就业、专业即产业”三位一体的职教模式,27所高职院校专业产业配套率达到77%;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72%,连续三年位居山东省第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65.8%,连续两年位居山东省第一。
魏桥国家科学技术研究院
——大发展。大力实施《滨州市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加快培育绿色工厂(园区)、绿色供应链企业、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等标杆,目前,滨州拥有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32家、省级绿色制造单位42家、市级绿色制造单位83家。滨州新能源、锂电池等新型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崛起。
“滨州可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6000万千瓦。近年来,我们锚固‘双碳’目标,加快建设鲁北(滨州)盐碱滩区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新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超过600万千瓦,今年有望突破1000万千瓦,力争实现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互补替代协同,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滨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天说。
今年上半年,滨州市工业增加值、税收收入等5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山东省第一;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等13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山东省前五位。
充满“文化气息”的绿色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最基本、最深刻、最持久的力量,在中国文化中,绿色代表着希望、生机,是蓬勃生命力的象征,恰恰体现了文化的这一特质。
胡姬读书会
——青,意为“久远”。 “九朝齐鲁重镇,千年文化名城”。滨州是黄河文化、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发现最早人类活动遗址,距今8500多年。鼎公陶碑比甲骨文早800多年。军圣孙武、北宋名相范仲淹、国师杜受田等名家大师都曾长期在这里生活或成长。滨州还是环渤海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82万农民工支援过这座城市。建国前,有20万军人参军。 “五姐妹拥军”“一马三帅”等红色故事长期流传,延续了渤海人坚忍不拔、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革命传统。
城市研究
——绿色代表“干净”,这种干净是文明的干净。滨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深化拓展“十七大崛起”主题宣传活动,传播滨州好故事。“读书何其乐,窗前青草不除”。滨州还是一座充满书香、书韵的文化之城。数据显示,2023年,滨州图书馆接待读者47万人次,新增注册读者2.4万余人,图书借还近30万册。全市共新建城乡阅览室、智能书柜等公共阅读空间82个,打造“飞天蒲公英”“悦滨图”。推出“书香传承·智慧阅读在滨州”读书活动、“新时代农村读书季”、万家农家书屋活动等一系列阅读推广品牌,让读书在滨州成为一种时尚。
政企交流暨中小外贸企业论坛
——绿色代表“廉洁”。滨州市大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不断优化营商环境。7月16日,滨州市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滨州市委书记宋永祥指出,要优化一流服务,让“滨州周到”营商环境品牌持续深入人心,让企业和企业家住得舒心、群众满意。滨州市大力开展企业家圆梦行动,去年以来,5900多名企业家的梦想照进现实,超百网络投稿企业23家,超50网络投稿企业45家,超10网络投稿企业162家。其中,6家企业入围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9家企业入围2023中国制造业500强,上榜民营企业500强数量位居山东省第二位。
一片绿色撑起一座城。在滨州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绿色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宜人的生态环境、强劲的发展势头、深厚的文化自信,无不告诉人们——这座城市正加快步伐,奋力谱写中国现代化最美的滨州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