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显示,国内旅游经济景气指数有所下降。2024年前三季度旅游经济运行综合指数分别为95.6、97.8和85.6,比上月分别下降3.3、上升2.2和下降12.2,总体位于景气线(100)以下。国内旅游市场略有萎缩。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人数20.94亿人次,比2024年同期减少5.95亿人次,同比下降22.1%。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总消费)1.72万网络投稿,比2024年同期减少0.65万网络投稿,同比下降27.2%。 预计2024年第四季度国内旅游人数6.85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0.63万网络投稿。
报告显示,本地游、周边游成为重要形式。受新冠疫情影响,2024年国内旅游出行距离和目的地休闲半径大幅缩减,短途游、本地休闲成为国内旅游的空间特征。国内旅游呈现短时间、近距离、高频率等新特点,“轻旅行”、“微度假”、“宅酒店”成为新亮点。
报告还显示,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受青睐。在2024年冬奥会的带动下,以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为代表的户外运动将活跃起来,滑雪、#营、登山、徒步、骑马、滑草、漂流等活动将成为人们亲近自然的新方式。2024年夏季,中国大部地区将迎来高温天气,滨水休闲、生态康养、乡村田园、都市休闲、避暑游等旅游产品将受到游客青睐。
报告显示,中老年游客已成为重要客源,2024年45岁及以上中老年游客将累计达到11.94亿人次,占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36.81%。与此同时,14岁及以下年轻游客数量快速增长,“一老一少”成为国内旅游的亮点和焦点。老年旅游、养生旅游、修学游等前景广阔。(中国旅游报 小编 李志刚)
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4-2023)
2024中国旅游集团发展论坛于12月11日至12日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办,论坛主题为“政策推动、产业创新与旅游复苏”,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旅游协会联合主办,开元旅游集团、祥源控股集团协办。11日上午,在旅游市场数据及行业研究报告发布环节,我院规划与休闲研究所黄璜博士代表研究团队发布了《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4-2023)》(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依托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旅游经济监测预警数据、旅游流量数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数据、各省旅游统计数据等资料,研究了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目的地市场、旅游流特征等。
一、国内旅游发展基础与成就
1. 国内游客数量较2020年快速增长
2024年,随着国内疫情形势好转,旅游市场呈现积极复苏趋势,国内游客出游32.46亿人次,较2020年增长12.8%。其中,城镇游客国内出游23.42亿人次,增长13.4%;乡村游客国内出游9.04亿人次,增长11.1%。
图 1:2011-2024 年国内旅游市场规模
新冠疫情仍是造成国内旅游市场需求波动的主要因素。从2024年四个季度来看,国内旅游增长呈现“波动明显”、“先急后缓”的特点。2024年第一季度国内旅游人数达10.24亿人次,占全年旅游总人数的31.5%,而第四季度国内旅游人数为5.57亿人次,仅占全年的17.2%。
2.国内旅游收入超疫情前一半
2024年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2.92万网络投稿,比2020年增加0.69万网络投稿,增长31.0%(2019年恢复至51.0%)。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将达到2.36万网络投稿,增长31.6%;乡村居民旅游消费将达到0.55万网络投稿,增长28.4%。
3.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接近疫情前水平
2024年,人均国内旅游支出为8.28元,比2020年增加125.14元,增长16.2%,接近2019年疫情前水平953.23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支出1009.57元,比2020年增长16.0%;农村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支出613.56元,比2020年增长15.7%。
2. 国内旅游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国内旅游经济景气指数有所下降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经济运行研究组研究,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旅游综合经济运行指数(CTA-TEP)分别为95.6、97.8、85.6,环比下降3.3、增长2.2、下降12.2,总体位于景气线(100)以下。
2.国内旅游市场略有萎缩
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人数20.94亿人次,较2024年同期减少5.95亿人次,同比下降22.1%;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总消费)1.72万网络投稿,较2024年同期减少0.65万网络投稿,同比下降27.2%。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2024年第四季度国内旅游人数预计将达到6.85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6300网络投稿。
图 2 2024 年各季度国内游客人数和收入
三、假日旅游市场平稳有序
2024年元旦、春节、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国庆等节假日国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较2024年均有一定程度减少。各地文化旅游部门严格落实常态化防疫要求,引导游客理性出行、安全出行、文明出行,确保假日旅游市场平稳有序运行。全年假日旅游呈现稳开低走、缓升态势。
图3 2024-2024年节日游客人数及旅游收入
4.本地游、周边游成为重要形式
受新冠肺炎疫情多地#发及部分局部地区大规模爆发影响,2024年国内旅游出行距离和目的地休闲半径明显缩小,短途旅游、本地休闲成为国内旅游的空间特征。国内旅游呈现短时间、近距离、高频次等新特点,“轻旅游”、“微度假”、“宅酒店”成为新亮点。
图4 2024年节日出行及目的地休闲半径
五、新旅游产品和新业态日益流行
在2024年冬奥会的带动下,以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为代表的户外运动将活跃起来,滑雪、#营、登山、徒步、骑马、滑草、漂流等活动将成为人们亲近自然的新方式。2024年夏季,中国大部地区将迎来高温天气,滨水休闲、生态康养、乡村田园、都市休闲、避暑游等旅游产品将受到游客青睐。
三、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特点
1.城镇与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呈现二元结构
从城乡划分来看,城镇居民仍是我国国内旅游主要客源市场。2024年,城镇游客国内旅游人数为23.42亿人次,占比72.15%;乡村游客国内旅游人数为9.04亿人次,占比27.85%。在城镇居民国内旅游率不断提升、城镇化稳步推进的背景下,预计城镇游客占据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主体的特征还将长期延续。
2.东部地区占全国旅游客源市场的一半以上
综合考虑国内游客出行次数、停留时间等因素,2024年东部地区占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51.44%,西部地区占24.47%,中部地区占21.57%,东北地区仅占2.52%。东部地区占据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一半以上,是国内旅游的主要客源地和旅游营销的重点目标区域。
分省份看,2024年浙江、重庆、广东、江苏、湖南等省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规模最大,上海、重庆、浙江、北京、江苏等省市国内旅游出游率最高。
图5:2024年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规模及国内旅游率指数
3.中老年游客成为重要客源
2024年,45岁及以上中老年游客总量将达到11.94亿人次,占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36.81%,成为国内旅游的重要客源地。同时,14岁及以下青少年游客数量快速增长,“老少皆宜”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亮点和焦点。老年旅游、养生旅游、修学旅游前景广阔。
图6 2024年国内游客年龄分布
4. 国内游客受教育程度较高
我国国内游客呈现学历不断提升的趋势,2024年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国内游客占比将达到42.27%,若仅考虑城市国内游客,高学历游客占比更高达50.49%。
四、国内旅游目的地市场特征
1.东部地区旅游目的地收入占全国近四成
2024年,全国各地区国内旅游收入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国内旅游收入为57344.68网络投稿,占全国总收入的38.55%;中部、西部地区国内旅游收入分别为38806.71网络投稿、44440.64网络投稿,占全国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6.09%、29.87%;国内旅游收入最少的地区为东北地区,为8172.91网络投稿,仅占全国总收入的5.49%。
2.西部地区接待旅游人数逐步接近东部地区
2024年,东部和西部地区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差距较小,分别为39.86亿人和39.44亿人次,中部地区接待国内游客人数为37.59亿人次,东北地区接待国内游客人数最小,仅为7.12亿人次,东北地区受疫情影响较大,近两年恢复较慢,与其他三大旅游目的地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风险。
3.东部地区人均旅游消费遥遥领先
2024年,各地区人均国内旅游消费差异仍较大,其中东部地区人均国内旅游消费最高,达1438.81元;其次是东北、西部地区,人均国内旅游消费分别为1148.44元、1126.71元;中部地区人均国内旅游消费最低,为1032.23元。
五、国内旅游流特点
1.省内旅游客流占国内旅游客流的80%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显示,2024年国内旅游流量将呈现明显的本地化、短距离化特征,其中省内短距离旅游流量占国内旅游流量的81.24%,省际长距离旅游流量仅占18.76%。
2. 省际旅游交通集中在相邻省份之间
省际旅游流呈现出相邻省份互为客源地、互为目的地的特点,2024年排名前100的省际旅游流中(图7),相邻省份间流动有81起,非相邻省份间流动仅有19起。
图7 2024年中国跨省区旅游流前100名示意图
3. 省内旅游流量集中在人口大省
2024年全国国内旅游客流量排名前10位的省份从多到少依次为:河北省、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陕西省。
4.中国十大跨省旅游客源地
2024年,以省际旅游客流流出量为基础,全国前10位省际旅游客源地从大到小排序为河南省、广东省、山东省、河北省、四川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贵州省、江西省。
5. 中国十大跨省旅游目的地
2024年,按照省际旅游客流流入量计算,全国前10位省际旅游目的地从大到小排序为:江苏省、广东省、河北省、浙江省、四川省、安徽省、湖南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