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纪录工程讲述全国劳模赵丕:在丝绸之路开动车的高铁司机

“有一位高铁司机,不仅精通内燃、电力、动车组三种列车的驾驶技术,还掌握了站内停车的绝活,误差不超过20厘米,这是他不犯任何错误的工作理念……”

《劳模记录工程》专栏

2月28日,由甘肃省总工会、甘肃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甘肃卫视出品的“劳模纪录片项目”播出了讲述全国劳模、中铁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动车组司机赵丕的纪录片《我开高铁上丝绸之路》。节目解说员、甘肃卫视主持人邓高杰如此介绍。

“劳模记录工程”栏目记录展示甘肃省劳模、工匠的先进事迹,通过主持人(解说员)的讲述,介绍劳模的故事,把观众带入人物纪录片的叙事情境中。“我们计划用260集节目,记录劳模、工匠的成长故事,展现甘肃省各行各业职工的精神风貌,激励全省广大职工向先进典型看齐,为建设幸福美丽新甘肃作出更大贡献。”甘肃省总工会宣传教育部副部长赵春义说。

为了符合当前新媒体传播的特点,节目组将节目时长设定在5分钟左右。然而,屏幕前的观众却很少有人知道,这5分钟是主创们付出大量心血的结果。

在电视台工作的十年间,刘文见过无数的劳模,但这次作为“劳模纪录片项目”的编辑、导演,她还是很激动,从拍摄计划到具体的取景、在哪里采访、采访背景怎么布置,她都亲自操刀。

在正式拍摄每位劳模之前,刘雯都有一条铁律,那就是必须提前到现场了解情况。

拍摄当天早上六点半,刘雯和同事们在兰州西站遇到了即将被拍摄的劳模赵丕,穿着整洁的铁路制服的赵丕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交流中,刘文发现,开火车是一项要求非常高的“技术活”:“我们原本以为,作为一种高科技的交通工具,司机只要爱护好列车上的设备,保证列车的运行就行了,但实际上这对司机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全国劳动模范、中铁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机务段动车组司机赵丕在司机室驾驶动车组。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何将准时停车的误差精准控制在3秒以内?赵丕花了5年时间探索可行的方法。“这需要在运行过程中不断计算、修正速度、改变控制方式。有时候遇到大坡度,牵引力会降低,速度达不到平均值,就需要做临时调整。”赵丕说。

生活中开朗健谈的赵丕与刘雯交谈自如,但当摄影师举起相机时,赵丕明显显得有些紧张。“开火车是我的主业,有时候感觉对着镜头说话比开火车难多了”,赵丕尴尬地说。

在多年采访劳模的过程中,刘文看到,很多在工作中表现出色的劳模,在镜头前往往会有些紧张:比如有的劳模口音很重,在电视节目中观众可能听不懂;有的劳模一紧张,讲话就语无伦次;有的劳模在镜头前会不自觉地使用书面语……这些都需要导演一一帮助他们克服。

刘文尽量缓解赵丕紧张的情绪,先是和他聊了聊工作上的事情,然后引导赵丕把要说的话分解成段落,如此反复了几次之后,赵丕终于进入状态了。

《劳模记录计划》栏目主创人员在会议室讨论策划事宜。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拍摄持续了三四天,最后一天,刘雯让赵丕拿出一句总结语来结束这部纪录片。赵丕原本引用了一句名言,后来想了想,决定用自己的话:“你要有目标,有信心,有毅力,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就不会迷失方向。”刘雯觉得这句话很有特色,就把它剪进了影片的结尾。

拍摄结束了,但刘雯和同事们的工作却远没有结束。接下来的时间里,她们还需要配合后期制作的同事导出大量的拍摄素材,并根据稿件挑选出拍摄中有价值的画面。整个过程下来,工作人员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了一集节目的制作。

为了在节目一开始就概括劳模的故事,劳模记录计划还专门设置了解说环节。邓高杰每次接到主持人的话,都会在录制前收集大量资料,尽力去了解要录制的劳模,力争准确地呈现给观众。

2月28日,赵丕的节目播出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前不久,《劳模纪录片计划》以36.66的融合指数,位列热门电视纪录片融合传播指数榜单第十名。“把劳模的故事搬上电视,不仅能让观众了解我们的职业,还能激励我们。”赵丕说。

此外,该栏目还入选全国工会工作重点创新案例,甘肃省档案局也将节目视频作为重要音像档案资料收录。“我们将继续努力,用工匠精神,把‘职工模范记录工程’打造成弘扬劳模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课堂。”赵春义说。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