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生态无用,单品才是关键|奥维

9月,某品牌在北京召开智能家居战略发布会,呼吁推出包含“产品单一、融合、开放”三大要素的IOC产品战略。 这再次将铃声的注意力拉回了这个“看似热闹,实则不温不火”的区域。

2014年,谷歌收购恒温器公司Nest后,智能家居爆发,包括海尔、美的、长虹等家电企业,中兴、华为等通讯设备企业,京东、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纷纷入局。以不同的方式进入市场。 在智能家居市场,主推智能家居概念的初创公司也迎来了一波集中爆发,备受创投基金青睐。 奥维咨询还预测,2020年中国智能家居整体产值将突破万网络投稿,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从概念到落地的过程中,智能家居在终端消费市场的反响并不十分乐观。 迄今为止,大多数市场开拓者都已成为烈士,而真正得到消费者认可的产品却屈指可数。 与两年前的火爆相比,智能家居企业的关注度已经降温不少。 据说很多企业融资困难,被资本看不起。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整个行业走入了死胡同? 未来将何去何从? 业界期待已久的“风口”何时出现?

智能家居生态无用,单一产品才是关键

截至目前,尽管智能家居行业巨头众多,但仍没有领军者。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在打生态牌并建立控制中心。 比如iOS10增加了一个平台,成为了控制中心。 遗憾的是,尽管它承载了苹果布局智能家居生态系统的全部野心,但用户却寥寥无几。

小米也是如此。 米家的很多产品,比如相机、灯泡、路由器、盒子等,都以手机作为连接中心。 三星将冰箱视为智能家居生活的中心,而中兴则认为智能摄像头、路由器、智能门锁有潜力成为入门级智能硬件产品。 此外,他们还有可以统一管理和协调的智能家居客户端。 对于系统内部的所有产品:插座、摄像头、灯光、电视等,客户端成为另一个控制中心(如苹果的“Home”)。

但实践证明,连接器、入口、控制中心、生态等都是建立在单一产品上的。 没有终极单品,其他一切都是空谈。 原因有五个:

1、重生态轻单品是本末倒置。 智能家居平台的重点是连接更多的产品。 平台上的产品数量取决于用户的选择。 因此,用户是平台建设的核心因素。 产品是厂商赢得用户最重要的筹码。 俗话说:“平地起高楼大厦”。 如果说平台被视为一座高楼,那么单品就是平地。

2、单纯以个体硬件作为智能家居的入口,与用户体验背道而驰。 例如,用户在厨房做饭或娱乐时,无法随时随地将手机握在手中。 电视充其量也只是娱乐智能家居的中心。 毕竟,电视只有在人们需要时才处于待机状态。 只有那些频率高、随时可以连接、操作极其简单的物品才能承担入口重任,但“可能”并不意味着“一定会”。

3.大多数人误解了生态与产品体验之间的关系。 国内互联网公司之所以过于注重生态,是因为他们不擅长做产品,只关心用户数据。 他们只是打着生态学的幌子收集数据。 一旦所有的数据交换都放到了云端,其他的结果就是用户体验的下降,比如延迟、无法断开网络等。

4、目前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好产品稀缺。 虽然市场上的产品层出不穷,但遗憾的是好产品却少之又少。 产品留不住用户。 过了新鲜期,用户很容易放弃所谓的智能家居产品。 如果平台没有产品和用户体验差的产品,那只是海市蜃楼。

5、未来趋势不关心控制中心。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随之而来的是M2M(-to-),即设备之间自主地进行通信和交换信息。 这意味着只要有足够的产品和传感器,用户就不需要使用手机。 APP用于操作和设置。 如果加上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未来的物联网将是去中心化、去中心化的,形成真正的万物互联的高级智能。 因此,那些缺乏核心产品、单纯依赖数据、只强调APP强大功能的人是与IOT背道而驰的。

所以,聚焦单品,而不仅仅是单品,才是现在要做的事情。 如果中兴通讯的智能摄像头没有百万销量,那么中兴通讯的智能家居梦想就真的只是一个梦想。 如果小米生态系统中的家居产品卖不出去,那么小米手机再智能、再中心化,也只是一个花架,无法成为连接器、遥控器。

爆品创造点,只有整合才能形成整体。

重视单品重要性的公司已经开始尝试爆款策略。 例如,小米精心设计单品(或小套),以低门槛吸引大量用户,从而产生海量数据,吸引用户产生二次传播或消费。 。

但事实上,单一产品遵循的是原始工业时代点对点的竞争模式。 未来,在没有形成系统模型的情况下,简单地做一些互不关联、无关紧要的热门产品会越来越困难,未来需要整合。 因为:

1、未来是链与生态对生态的竞争。 单一产品虽然可以“爆款”,但必然会导致产品单一、与其他产品相关性较低等后果,很难给用户带来影响。 系统级智能家居体验。 而如果扩大产品线,由于不同的产品往往是由不同的团队(甚至不同的公司)做出的,会导致系统层面的互联互通上出现缺陷。

2、单一产品利益分配难以平衡。 智能家居生态链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包括上游芯片和软件供应商、中下游网络设备制造商、平台提供商、零售商、服务提供商(如有线电视、通信或安全公司等)以及大数据云提供商。 每个相关供应商的需求都不同。 如果押注单一产品,就很难协调整个体系的利益,只能进行全面的整合和利益的重新分配。 达到平衡是可能的。

3、未来盈利模式将不再依赖单一产品。 未来万物互联,“硬件+服务”模式将占据主导地位。 这意味着智能硬件的销售只是起点,后续服务才是主角。 这包括嵌入APP应用、建设家庭门户、收集大数据、寻找利用数据和流量变现的机会等。在这种模式下,硬件不是利润的实现点,而是价值链的基础环节和载体。 ,接下来就是整合能力的较量。

此外,没有一家公司能够保证其所有产品都会成为热门产品。 因此,就连小米也在通过投资、入股等方式拉拢合作伙伴。 这些生态链公司就是严格按照小米模式孵化出来的“小”小米。 目前有50多个,涉及多种使用场景。 家电产品包括空调、空气净化器、净水器,安防产品包括智能摄像头、功能网关、门窗传感器,健康产品包括血压计、体重秤、小米手环等,其市场表现非常亮眼。

整合就是摆脱对热门产品的过度依赖,快速实现点对点覆盖,形成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 不过集成在实施时还是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谁来帮忙安装? 售后服务如何落实? 此外,当前智能家居行业最大的问题是产品场景不够。 融合需要支撑完整的物联网应用,比如:从家庭到社区、从社区到车联网的互联互通和场景化利用,这恰恰考验着融合能力的培养。

缺乏互操作性标准是一种症状,而糟糕的体验则是万恶之源。

说到融合,有人会说,之所以融合困难,是因为行业缺乏交互标准。 诚然,目前智能家居行业各厂商都有自己的想法,产品无法互联。 不过,林林更愿意用中兴通讯智能家居产品运营总监田波的话来解释幕后的解释。 真正的原因。 因为:

1.人们对智能家居不感兴趣,因为他们使用起来不满意。 他们不在乎是否有标准。 目前,关于智能家居产品智能化的猜测频频; 形式大于内容,不符合用户需求。 再加上成本高,价格虚高,市场接受度低。 KTVC与腾讯家电联合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用户对智能家居的兴趣高达95.2%,但87.5%的用户对智能家居的现状表示不满意,称与预期完全不符,或低于预期。 预期的。

2、智能家居的智能化不应仅仅停留在家庭设备的网络协作(即互操作),而应全面改善人们的生活体验。 智能家居人们需要的是实用性,而不是远程控制或者炫酷的控制界面。 用户想要的是高效、便捷、节能。 理想的智能家居可以为我们预订和改签航班,或者根据我们的体温自动将空调调节到合适的温度。 未来,智能家居需要自动感知环境和人,自我学习和调整。

3、缺乏交互标准,实际上是由于布局不完善和封闭方式造成的,损害了用户体验。 比如,小米选择用封闭来保证用户体验,但如果布局不完善,结果就会适得其反; 三星收购后,要求必须购买其集线器才能享受其技术。 然而,这种封闭的智能家居系统一旦没有准备好,就成了“绑架”用户。

因此,阿里巴巴正在开发云物联网开放平台,百度云也推出了针对可穿戴设备的开放平台。 此外,苹果、亚马逊的echo、海尔的U+、美的的M-Smart、华为等也打着开放的旗号,但大多是体制内的合作,有一定的技术实力、产业号召力和合作模式,就是良好的开放能力,未来才能成功。

智能家居仍然有一个金三角:硬件、云服务和智能终端。 硬件方面,智能终端上的App是人机界面和控制中枢,而云端则是连接、数据和服务的中心。 只有开放才能充分释放这些能力,改善和提升用户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互操作。 标准将会落实到位。

短期注重营销理念,长期开发专利技术

智能家居降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夸张现象普遍存在。 很多所谓的“尖端技术”只是一个宣传概念。 当行业充斥着各种缺乏硬实力、单纯靠营销赚钱的投机行为时,需求疲软就会成为问题。 自然的结果就是“一粒老鼠屎毁了一锅汤”成了最好的形容。

智能家居的基础是技术的应用,比如物联网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语音技术、传感技术等。从长远来看,整个行业会像手机行业一样,有必然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 没有技术基因、技术差、依靠营销炒作的企业将最先被淘汰。 除了上述投机的公司外,还有一些公司正在向智能家居领域转型,比如家具公司、卫浴公司、门窗公司,包括互联网公司等。这些都不是技术型公司,产品他们自己并没有太多利用创新技术。 先天遗传缺陷##无遗,其产品的智能化程度可想而知。 2015年,小米深陷专利困扰。 由于专利尚未获得批准,被KTV部门用来宣传,随后又被工商部门处以重罚,一时间沦为笑柄。

环友李俊辉此前统计了2015年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排名。 涉足智能家居的企业中,中兴、华为、小米、奇虎、京东方、格力、联想均进入前十。海外三星、苹果在技术、专利、资源(资金)、人才方面的积累是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可以更换一段时间。 这无疑证明了一个既定的事实:在智能家居之战中,只有专利研发技术才是核心竞争力。 而且,专利研发技术不是一时之成,大楼也不是一天建成的。

因此,那些试图利用漏洞以数千美元提交新实用专利申请的公司应该尽快放弃。 即使你擅长营销和包装,如果没有技术专利的支持,依靠零星的智能家居产品,你打造的智能家居也永远是空中楼阁。

不是时机未到,而是安全没做好

最后,我们来说说安全问题。 很多业内人士将消费者不买账归咎于潮流尚未到来,但并没有反思自己的产品是否真的足够好,尤其是最低层面的安全考虑。 这就是消费者想要购买的东西。 第一个前提。

不久前,《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尼克表示,Nest智能恒温器出现故障,导致他家中的温度变得很低。 此前有新闻报道称,一名大学一年级学生编写了手机病毒,感染了数十万安卓手机用户。 目前,几乎所有智能设备都采用基于Linux的系统,该系统漏洞较多,安全性较差。 智能家居企业基本没有安全防御技术,这意味着智能家居系统更容易受到黑客攻击,从而导致智能门锁、室内监控等故障。 小偷可以进入你的家并拿走东西,就像进出你自己的家一样。 存在很多潜在的危险,比如窃取室内监控摄像头的内容,导致用户隐私泄#等。

最近陷入舆论漩涡的三星NOTE 7的爆火,给我们做智能硬件产品敲响了警钟。 无论理念多么好、技术多么强大,安全始终是核心和最低要求。 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厂商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智能家居的外观或技术上,而把安全性放在了后面。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对于创业者来说也是一个机会。 令人欣喜的是,一些智能家居开发商已经意识到物联网领域各个层面都需要重视安全性,但业内能够提供足够安全的组件和流程的仍然寥寥无几。 因为这不仅考验他们收集、整理、分析、判断、预测、应对和调整大数据的能力。

总之,过去几年,我们一方面看到了智能家居火爆的发展势头,也看到了值得期待的发展前景。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面对智能家居产品惨淡的市场现状。 当行业泡沫期过去后,所有企业都应该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产品做得更好,这样才能有资本去连接更多的平台,让产品真正实现“万物互联”,让用户积累成为可能。水到渠成的事情,所谓融合和生态也是锦上添花,水到渠成。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