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办公行为触碰“高压线”紧急传达致泄密!

综合| 人民日报、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

近年来,使用手机处理公务变得越来越普遍。 许多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微信。 许多政府机构都建立了微信工作群。 微信办公确实可以给工作带来一些便利,一定程度上改善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但少数党员干部在使用微信时触碰了保密“高压线”,导致微信办公泄密案件逐年增多。 微信办公机密泄#的情况有哪些? ##出哪些问题? 应该如何解决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这些微信办公活动触及“高压线”

紧急沟通会导致泄漏。 2016年10月,市委某部门下发保密文件部署相关敏感工作,并通知全市29个乡镇派人签字领取。 某乡政府干部洪某到市委领取文件后,认为事情紧急,且已是深夜,就将文件拍了照片并发送给乡政府当晚微信群。 群友杨某看到后,立即转发至其他微信群。 随后,该文章多次转发至多个微信群和微博,造成泄密。

报告工作会导致机密泄#。 2017年10月,某单位办公室副主任肖某为了向分管外部检查工作的领导汇报,找到保密员赵某核对文件,并用手机拍下照片。擅自泄#部分机密文件,并通过微信点对点发送给正在外面检查工作的领导。 案发后,有关部门撤销肖某办公室副主任职务,调离办公室; 对负责保密文件管理的赵某给予行政警告处分; 对李某、秦某、邵某等负有领导、监察职责的人员给予行政警告处分。 进行训诫谈话并下令进行笔试。

领导分配的任务会导致泄密。 2017年10月,某县司法局收到保密局发来的四封密电,交给了正在班上学习的刘某。 由于正值国庆假期,刘某将这四份文件的标题拍了照片并发送给司法局工作微信群,请何局长指导如何处理。 他在群里表示,电报内容不太清楚,请刘先生将文件发过来。 把内容发到群里让大家知道。 刘随后将文件全文拍下来并上传到群里。 案发后,有关部门给予何某撤销党内职务、开除党籍处分; 给予其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杨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刘给予缓转正处分。

在错误的时间提供错误的信息可能会导致机密泄#。 2015年3月,某广播电视台所属报纸总编辑室工作人员陈某收到该台总编辑的一份机密文件后,迅速通知副总编辑牛——该报社长当时正在北京报道这两次会议。 ,用手机把通知拍下来,准备通过微信发送给牛。 陈某使用电脑登录微信发送图片,操作过程中突然弹出微信群窗口,导致他误将图片发送到微信群并通过群泄#。 案件发生后,直接责任人陈某被免职,该报总编主任张某被停职检查,该报总编主任陈某被停职反思,该报主编秦某被通报批评并被扣分。

为什么触碰“高压线”?

微信办公造成的泄密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四十八条第七款规定“在互联网等公共信息网络或者有线、无线通信方式传输国家秘密,未经许可的行为”。保密措施”,这是非法的。 情节严重的,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使用微信办公作为一种技术进步和发展趋势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不在于微信本身。 微信办公造成泄密的真正原因是机关单位保密管理不严、党员干部保密教育培训不够、党员干部保密意识淡薄。

保密部门查处的此类泄密案件往往存在一些“客观因素”:工作紧急、其他沟通方式不畅、无法亲自交接任务或报告、技术错误甚至领导指示使用微信进行传输等。事实上,当事人都忽视了保密性。 法律法规规定,不要冒险承担泄漏的后果。

如何避免触碰“高压线”

一是各机关、单位要加强保密宣传教育,普及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 领导干部要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经常提醒。 党员干部不仅要保证不利用微信传递秘密,发现此类情况也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二是原则上不鼓励使用微信进行办公。 因工作需要成立的工作组,通讯内容应当严格限于公开性质的一般信息,禁止传播一切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三是禁止涉密人员使用微信进行工作。

四是将涉密载体全流程管理与智能手机使用保密管理结合起来,从源头消除涉密文件数字化的隐患。

此外,除了不在微信群中发布涉密信息外,党员干部在微信群中还必须注意这些问题:不在微信群中发表虚假言论; 不在微信群中传播KTV、KTV、毒品、#力、恐怖、谣言、诈骗等信息; 不参与微信群违法活动; 警惕微信红包等“微腐败”。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