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好的养生之道,不在于颐体,而在于怡神养心

“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现代医学理论也认为,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俗话说,百病从心生,百病从心愈。

世间保持健康最好的方法不是照顾身体,而是滋养心灵。

健忘

苏轼在他的养生文章中写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张鹗请苏轼写一首养生诗。

苏轼微笑道:

“我有一本养生长寿的古方,药材只需四种口味,今天就给你。”

随后,苏轼在宣纸上写道:

一件事是当你无事可做时,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

第二天是早死富贵。

三天闲行当车

第四天晚上吃肉

其中第一药是“无事为贵”,劝人遇到麻烦时要放手,要豁达。

如果你经常担心某件事,它很容易压垮你的身体; 如果你把很多事情藏在心里,就很难握住幸福。

只有轻松地放下过去,你的身心才能安心。

杨绛晚年,她的后裔傅言曾说过:

那时的杨绛不仅要承受亲人去世的痛苦,还要面对钱钟书的名声被庸人剥削的痛苦。

一般人的身体早就疲惫不堪了。 ”

女儿钱源、丈夫钱钟书先后去世。 尽管悲伤难忍,杨绛还是选择读书来滋养自己的性格,写作来排解烦恼。

她自己称之为:“全身心投入,忘记自己”。

进入一种超越、无私的状态,将痛苦留在时间的褶皱中,直到105岁的杨绛才告别了这个世界

巴尔扎克曾说过:“如果你不能学会忘记,生活就无法继续。”

恢复精神的秘诀就是让想不到的事情消失,扔掉心中不愉快的事情。

就像亦舒曾问倪匡:

“你的盆栽长得这么好,有什么秘诀吗?”

倪匡笑着回答:“很简单,秘诀就是扔掉,买一个新的。”

养盆栽如此,日常生活亦如此。

沉浸在无法逃避的痛苦之中,人会逐渐枯萎。

只有俯视生命的枯萎花叶,身体才能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减少怨恨

曾国藩曾说过:“治心,‘广大’二字为药。”

心中怨恨一切,只能思念饮食,憔悴不堪。

如果你淡然处之,不抱怨生活的艰辛,你自然会感觉更好、更健康。

95岁的齐白石说养生有“七戒”,其中之一就是“戒悲愤”,他的得意弟子李可染也领会了其中的精髓。

有一天,李可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画了一幅画。

当我旅行回来时,我发现这幅画是我两岁的孩子“涂鸦”的。

李可染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提笔写下了一段话:

“定海端午节,我不在房间,两岁的孩子就可以这样给我盖乱章,等他长大了我再跟他争论。”

这件事只是李可染一生的一个缩影。

后来,当他处于人生低谷时,无论受过多少委屈,他都没有怨恨过任何人。

他一生画了三幅布袋和尚画。

弥勒佛的气质是“无忧无虑,笑看世间”。 李可染也希望他能放下执念,微笑着看待一切,像弥勒佛一样无忧无虑。

所以在笑和尚的第三张照片中,他有这样的铭文:

大肚皮可以容得下世间难以容的事,光鲜亮丽的脸蛋可以让人嘲笑世上可笑的人。

如果一味地责备别人,你就会陷入负能量的磁场中。

只有不抱怨生活的曲折,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

中国最后一位伟大的学者梁素明先生享年95岁。

他一生都有这样的心态:

“未来世界会更美好,我对未来的生活并不悲观。”

在人生最困难的时期,梁旭明住在小红井胡同,每天早上被罚扫街扫厕所。

但梁素明对这样的生活很满意。

每天悠闲地扫地后,我会去护国寺的华清池洗澡,或者去北海公园打一场拳击。

佛家有一句话:

“烦恼无根源,不拾起,就会消失;混乱无源,不改正,就会轻松。”

良好的态度就像一剂良药。

在人生的风风雨雨中,我们要懂得坦然接受一切的坎坷。 身心宽一尺,病自然退一尺。

没有比较

在读《三国演义》时,我们常常感叹周瑜英年早逝的命运。

周瑜文武双全,却事事想与诸葛亮较量,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惨结局。

作家马歇尔·卢森堡在《非#力沟通》中写道:

“与他人比较是悲惨生活的开始。”

人比别人生气,人比别人生气就生病。

一个人一旦不快乐,何谈健康?

我们要明白,这个世界上有无穷无尽的事物是无法比较和争夺的。

与其关注别人,不如关注生活本身。

在日本奈良的一家医院里,有一位从业70多年的精神科医生,名叫中村常子。

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了大半辈子,亨子从来没有和别人发生过矛盾。 他每天都是淡定从容,无忧无虑。

当被问及幸福的秘诀时,她给出了三个字的答案:没有比较。

参加工作以来,亨子从来没有和别人比较过。

比她年轻的医生升职,她一点也不在意。

当单位里的同事待遇比她好时,她不会感到不满。

她说:

“别人有别人的生活,你有你自己的轨迹。

与别人比较,让自己陷入绝望和嫉妒,真的毫无意义,只会消耗精力。 ”

梅花不与牡丹争艳,却有自己的幽香。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有的人能在六尺土地的房间里幸福地生活; 有的人以桌为床,以衣为被,可以长寿。

毕竟,这个世界上的幸福不是可以衡量的东西,而是可以生活的东西。

不假思索

现代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沉思”。

简而言之,就是反复地、被动地思考让你担心的问题。

一旦陷入“反省思维”,就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这正好印证了《养生要领》中所说的:“思多则懒,思多则志散”。

一个人心里有千千结,他的病根就埋下了。

医圣张仲景曾治疗过另一位名医。

这位名医叫沉槐。 他已经70多岁了。 他一直为没有人能继承他的医术而感到悲伤,因为他太担心了,又生病了。

医生很难治愈自己。 张仲景环顾四周后,确定此病是由于忧虑所致,立即开了药方。 用五谷、面粉各一斤,炼成丹药,涂上朱砂,让沉槐服用。

沉淮看到药方,觉得很好笑,吩咐家人把它挂在屋檐下。 大家见面他就指着药丸嘲笑张仲景。

当朋友、亲戚或医生同行来看他时,他微笑着说:

“你看!这是张仲景给我的药,谁见过五谷杂粮能治病?笑话!笑话!”

可笑的是,他只顾着想这件事,所有的忧虑都被忘记了,不知不觉间他的病就痊愈了。

沉槐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张仲景竟然是用五谷杂粮来下药的。 一方面巧妙地转移他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又在劝他饿了就吃,困了就#,不要想太多。

有时候,并不是疾病选择了人,而是因为想太多而得病。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

实验者被要求写下他预计在接下来的7天内会出现的担忧,并将其放入“担忧箱”中。

三周后,他打开盒子,与实验者一一核对,发现90%的麻烦都没有出现。

然后,他要求大家把剩下的纸条放回盒子里,等待三周再找到解决办法。

但最后我发现,那些担忧不再是担忧。

冯唐在《万物生长》中曾说过:

“当我不想太多的时候,我会感到幸福。换句话说,幸福就是不想太多。”

只要我们头脑清醒,无忧无虑,就可以过轻松的生活。

明代医学家龚庭贤曾说过:“按事而行,事过之后心平气和,可以延年益寿。”

养生的最高境界在于养心。

健忘是为了忘记悲伤,少怨是为了消除负能量,不是为了缓解焦虑,不节制是为了净化心灵、平静心灵。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