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万名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出路在何方?

书评:#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太难了#在微博上屡屡上热搜。 在这个史上最艰难的毕业季,各专业的毕业生都在同一条船上,但有些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难,比如编辑出版。 主要的。

这一直是一个尴尬的专业。 用一位毕业生的话说,“在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包括编辑、印刷、发行,都有比编辑出版专业更适合的专业可供选择。” 加之出版行业的薪资没有竞争力,所以毕业生只能在互联网、教育、文化等行业寻找自己的出路。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系2020届毕业生无一人从事出版行业。

目前,我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编辑出版相关专业,每年应届毕业生数以万计。 如果他们的学业没有用,没有工作,他们的未来在哪里? 活水源断了,对出版业的未来会产生什么影响?

近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对多所高校编辑出版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收集了他们的突破和困惑,这可以看作是数以万计的编辑出版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一个缩影。出版专业毕业生。

2020年夏天即将毕业——这可能不是特别幸运。 数据显示,2020年,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需求同比下降22%。 “毕业失业”不再是往年的自嘲和玩笑,而是已经成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对于出版业来说,处境也颇为尴尬:一方面,受疫情影响,产业链全面恢复尚需时日;另一方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倒逼出版机构加速他们的转型。

此次,我们调查了多所高校编辑出版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各自的困惑。

此外,我们还为刚接触出版行业的新人提供了向“最大的家伙(大脑)”提问的机会。 我们计划邀请出版界的资深出版人来回答年轻人提出的“任何问题”。

对全媒体编辑的需求增加

毕业生不想入行?

据 小编调查,受疫情影响,毕业生尚未返校,考研成绩也尚未公布。 一些已经收到出国留学offer的学生或许也有了新的选择。 高校未能编制全面的就业数据是很常见的,但初步数据却出来了。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系统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毕业生就业率为83.6%。 大约 63% 的学生已就业,37% 的学生继续学习。 从事出版相关行业的人数为0,基本就职于互联网公司、教育集团、大型企业和国家机关。

截至2020年5月6日,山东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编辑出版系毕业生已签约,占总数的55.2%,约20%的学生正在备考研究生复试(由于疫情,今年的研究生复试一般比往年晚了近2个月)。

据系主任向敏预计,随着5月以来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复工复产企业逐步增多,签约人数将持续上升。 6月底的最终就业率(签订合同加继续教育)应在90%至95%之间。 目前签约毕业生中,约25%从事出版相关行业,涉及岗位主要为文案编辑、图书出版、新媒体营销等。

浙江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出版系教师刘畅介绍,总体来看,有明确签约意向的学生比例较高,就业率尚可; 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正在考研、出国等继续深造; 而从事出版相关行业的人并不多。 他们主要进入出版社和相关私营出版机构,从事编辑和营销工作。

虽然出版业新媒体营销等领域出现了新的就业机会,有的如浙江传媒学院也将学科设计向此类新职业倾斜,无论是短视频图书推广还是直播,但本质上是一个全新的渠道。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出版行业本身门槛较高,出版相关专业毕业生尤其是本科生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系主任刘金红也表示,在融合媒体环境下,对全媒体编辑会有更大的需求,但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满足。 毕业生更愿意去大型互联网公司、国企、大型企业和国家机关。

作为一个旨在引进行业生力军的编辑出版专业,长期以来存在一个尴尬的现象:本科毕业生由于没有相关领域的长期积累,很难进入出版行业。学科(如文、史、社科等本科、硕士)即使研究生有资格进入出版行业,也容易被较为活跃、有实力的互联网公司或大型国企所吸引。更好的薪资前景。 因此,各高校编辑出版相关专业对于学生的未来培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

正如山东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编辑出版系主任项敏所言,编辑出版学术界一直强调学生应具备“T”型知识结构,即“两者”和“专家”,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似乎并没有那么令人满意。

要解决这个问题,难点之一在于厘清“博”的知识边界,否则就会过于宽泛,让人感到困惑。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我们自然不能认为每学期初推荐一些阅读书籍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相反,我们应该参考“底线思维”来考虑如何从制度上保证,让大多数学生最终能够获得某种“最低限度的阅读”。 知识内容的程度”。

解决“专业”的问题还是比较容易的。 还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和方法,例如辅修第二学位。 需要注意的是保证第二学位的学习效果,而不是简单地完成一定学分后获得文凭。

此外,他更喜欢从未来媒体从业者的角度来看待,称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可以培养“有效沟通”的能力。 除了文字控制和表达能力外,还应掌握通信技术,如图像处理、视频编辑等常用的基本应用工具。

2020届编辑出版毕业生问答

Q1:您觉得今年就业形势不好吗? 现在哪家公司感兴趣?

Q2:您一直有从事出版行业工作的想法吗? 你为什么选择留在这个行业或者离开?

Q3:能分享一下在出版社/公司实习和面试的过程吗?

出版编辑资格证_编辑出版_出版编辑学

Q4:您在找工作时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Q5:您最终选定的公司给您留下的印象是什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又是什么?

Q6:在学校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Q7:您对“出书”的理解是怎样的?

Q8:您加入出版行业是因为它“稳定”,还是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

Q9:很多声音说你这个“后浪”勇敢无畏,或者说你“悲伤”到了极点。 你怎么认为?

Q10:您最喜欢的浏览平台和必备APP是什么?

Q11:您平时喜欢与周围的人分享哪些话题? 你有最喜欢的派系吗?

Q12:你内心敬佩谁或者更相信谁的话?

Q13:如果你可以向出版界的资深人士问一个“随机问题”,你会问什么?

出版界的流向

王小雷(化名)

武汉大学编辑出版系

A1:我觉得找工作很难,所以就和湖北海豚传媒签约了。

A5:离家近,公司实力雄厚,应该能学到很多东西。

A6:在学校最大的收获就是认真阅读一些学术书籍。

A8:充满创意。

A9:这一代年轻人有情怀、有责任感。

A10:豆瓣、知乎、微博。

A11:分享日常生活。 喜欢电影和读书圈。

A12:爸爸妈妈。

A13:请问出版界的前辈:为什么出版社不喜欢招出版专业的学生? (商报会尽快找到合适的人来解答)

钱彦熙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出版系

A1:我已经通过了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所有面试并被录取。 我正在等待毕业后正式签订合同。

A2:这个行业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产品是书籍。 我会被各种各样的书籍所吸引,从腰带的设计到内容本身是否足够吸引人,这些都会成为我自己选择书籍的标准。 久而久之,我不再只想做一个挑书的人,而是想成为为一本书的诞生做出贡献的人,或者让一本书被更多人拥有和珍惜的人。

A3:出版系的很多老师利用他们的人脉关系为我们创造了很多机会。 第一次去出版社实习是通过崔波老师的介绍。 当时我是做数据处理的,负责图书库存统计和网上销售。 有些任务非常简单,但也考验你的耐心。

后来毕业前去面试的时候,我通过出版系魏静秋教授向出版社投递了简历。 起初我只是想“试一试”,然后没想到进入了最后的面试阶段。 我记得面试的人有20多人,等待的时间很长。 一开始,面试官彼此互不相识,谁也没有说话。 在这种气氛下,大家都很紧张,我就努力找话题和他们聊天。 一开始只有一两个人愿意和我交流,后来渐渐整个候诊室都活跃起来,直到被叫去面试,话题才结束。 我怀着热聊的心情走进会议室,在轻松的状态下结束了采访。

A4:找工作的烦恼是我对很多公司的了解仅限于百科全书中的简单介绍。 更深入的话,我用天眼查了解公司的财务问题等,只能做简单的辨别。 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我无法参加校园招聘会,很难做出好的选择。 也有一些企业的招聘启事不明确。 联系他们后,他们被告知只招实习生,不招全职员工,这很容易引起沮丧和焦虑。

出版编辑学_编辑出版_出版编辑资格证

A7:在我看来,“做书”是一份兴趣,两份爱,七份责任。 书籍长期以来一直是传递信息、记录知识或变化的载体。 如果让我用一件事来实现无形的智慧和思考,我会选择书籍。

A10:我最喜欢的平台是豆瓣,最喜欢的应用程序是MONO和网易蜗牛阅读。

A11:我喜欢研究网购折扣,分享创意VLOG视频、烹饪菜肴、书评影评、短视频等。我喜欢豆瓣上的各种群组,比如生活群、鹅群等,我经常访问他们。

A12:我很佩服一些主持人,比如朱广权、撒贝宁、何炅等,我很佩服带货的网红李佳琦。 我也很佩服李子柒等那些经营自媒体频道的网红。

A13:请问出版界的前辈:要创作出常年畅销的书,需要付出哪些努力,经历过哪些挫折? (商报会尽快找到合适的人来解答)

非出版界

熊明亮(化名)

武汉大学编辑出版系

A1:我感觉今年就业形势不太好,职位很少。

A2: 与一家科技公司签订了合同。

A5: 我的职位是发展职位,符合我的职业规划,薪资也不错。 也许是优秀的简历(学历和很多实习项目)和面试中表现出的诚意给面试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A6:综合素质的提升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执行能力等的提升。

A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不能代表“后浪”,但我有自己的态度,独立思考,努力工作,不会因为别人或社会的评论而迷失自己。

A10:我喜欢在今日头条浏览基本新闻信息; 关注微博社交热点,寻找社交话题。

A11:我喜欢分享科研信息、职场信息以及身边的事情; 我喜欢电子竞技。

A12:我没有特别敬佩的人。 我相信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以及我自己的判断。

小田(化名)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院

A1:春节后,我投资了几家公益机构,但因为疫情一直没有消息。 同时我还投资了一家生产我一直感兴趣的内容的互联网公司。面试很顺利,我得到了offer。

A2:我并没有选择在传统出版行业工作。 我主要考虑的是薪水,虽然我签约的公司开出的薪水并不高。 我喜欢读书,而且我现在的工作还是和书籍有关的,所以我还是在出版圈。

A3:实习机构是知识付费的公司。 整体经历比在传统出版社实习给我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虽然工作节奏快,任务多且复杂,比如联系作者接收修改稿件、和音响师一起录音、写广告页、还要负责课程的新运营,但还是很有动力而且比较符合我的性格。 。

A4:可能是因为我有在传统出版社实习的经历,也有在知识付费互联网公司实习的经历,所以我的简历很有优势,最终给公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A9:每一代年轻人都是这样,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 也许是因为现在表达意见的渠道多了,现实条件允许,所以我们更愿意流#自己的情感,做自己想做的事。 没有人可以天天开开心心,也没有人可以“悲伤”到极点而无动于衷。 他们总会找到事情做,然后就不会再那么“悲伤”了。

A10:我喜欢豆瓣。 是寻找书籍和电影不可或缺的渠道。

A12:我没有很敬佩的人,但我会积极参考身边人的意见,向优秀的人学习。

孟凡硕

山东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A2:不留在出版行业的主要原因是出版岗位与出版专业之间存在供需不匹配。 例如,科技出版社招聘的编辑人才明确要求具有理工科背景,而出版专业知识则是次要要求。 说白了,在出版过程中的编辑、印刷、发行等各个环节,比编辑出版专业有更多的相应专业可供选择。

编辑出版_出版编辑学_出版编辑资格证

A3:我最近的实习经历是在网易传媒(北京)沸点工作室担任内容运营实习生。 我工作室微信公众号发表的文章集实体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类似于名人图书的营销模式,以成熟且庞大的粉丝基础作为预期保证,并以实体书作为反馈,增加网络粉丝的粘性。

大三时,我有过在一家初创公司兼职运营总监的经历。 创业应该是有清晰愿景(有蓝海或独特的经营理念和资源优势)的主动行动,而不是发现就业困难后的无奈之举。 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不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

A7:出版业和其他职业越来越相互交织。 对比一下内容运营和主编。 虽然两个工作平台不同,但工作性质和工作流程却越来越重叠。 我们也可以期待未来几种内容型职业是否会逐渐融合。

A9:也许正如网友评论的那样,这波后浪涌动的空间太小了,但整体环境并不是一味抱怨就能解决的。 但行善。

A10:好奇心日报。

A12:毛主席,常读《毛泽东语录》。

吉庆

浙江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出版系

A1:终于与浙江广播电视集团钱江都市频道签约。

A2:我以前做过出版相关的工作,但我觉得出版不太符合我的性格。

A3:刚开始实习的时候我哭了很多次。 即使我做得不好我也会哭,但即使老师信任我,给我练习的机会我也会哭。 记得有一次,老师让我写稿子,拍摄采访,然后做一个节目。 我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很慌张,但老师相信我,鼓励我。 我仍然忍不住在脑海中想象着所有可能出现的错误。 我心疼老师,写稿子​​的时候哭了。 当时真的感觉天塌下来了,但是当真正做到了,节目播出的时候,我什至期待着下一次的尝试……

A9:我们是复杂但有趣的一代。 就像有些人可以让“哀悼”变得有趣,将它脱离原来的概念,赋予它新的定义。

A10:我经常看微博,因为信息及时、多样。 我也会上网看新的创意视频。

A12:我崇拜我的明星偶像。 不仅仅是因为他取得了成就,更多的是因为他清醒,能够知道自己热爱什么,并为自己热爱的事情不断努力。 除了追星,我更相信父母的话。 我感觉他们看到了“大风大浪”。 如果他们有什么烦恼或者疑问,我会告诉他们,然后他们就会说:“没什么!别担心,没关系!” 然后他们会感觉——“好吧,没关系。,一切都会过去的!”

小七

山东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A2:终于和学而思网校签约了。

A3:初试和复试均在线进行。 您将回答一些有关您对职业的看法和计划的问题。 训练虽然辛苦,但只要坚持,就一定会好的。

A5:工资。

A6:大学时期我的视野开阔了,接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收获了很多感悟。

A9:太片面了。 其实,年轻人有各种各样的。 这个时代的勇敢和“悲伤”其实在其他时代也存在,只是勇敢和“悲伤”的原因不同,这也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A10:我平时喜欢浏览微博。

A11:我最喜欢的小圈子是粉丝圈。

A12:我很欣赏比我优秀的人,尤其是在美术设计和文字创作方面。 我喜欢那些不断受到启发和创新的人。 毕竟,高质量的原创作品并不多见。 我相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的话。

小编/孙珏

本文经《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授权转载

ID: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