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各医疗机构聚焦人民群众求医急难愁盼问题

春天的济南,生机勃勃,到处涌动发展新生产力的热潮。 走向“新”、追求“质”、发展新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描绘了一幅现代城市新画卷。 当前,“新生产力”已成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高频词汇。

医疗领域,新生产力的崛起意味着以创新驱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从而实现医疗行业的全面变革。 我市各医疗机构以新质量生产力为支撑,围绕人民群众就医的急、难问题,利用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赋能医疗服务,让医疗服务更加便捷、高效。群众就医更加方便。 ,快速准确。

从全天候“值班”的互联网诊疗平台,到为医生做“助手”的手术机器人,到智能配药、个性化煎药的智慧中药房,再到“让数据多走,人少走”,再到“住院不用陪,健康有人照顾,出院不失联”的全生命周期贴心呵护……智慧医疗场景图景来袭,科技的“新”力量正在助力医疗健康领域。 “智能”创造无限可能。

“精准、微创、智能、安全”

骨科机器人“值班”,成为医生的“好帮手”

能进行高精度微创手术,曾在多家医疗机构工作过。 他的指甲比老医生还要整齐,他的“脑、眼、手”灵活协调……在我市各大医疗机构,“机器人医生”大显神通。

在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有一位“国宝”机器人医生——热骨科机器人。 它是一种融合了当今先进技术的手术工具。 可在术前进行3D建模,辅助医生进行术前规划; 手术过程中骨折复位完全可视化,实现精准复位、微创固定; 患者术后恢复快,微创手术置钉技术将患者手术切口缩短至1厘米,大大减少创伤,减少患者痛苦。

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

它以“小测试”首次亮相手术室,成功完成高难度微创手术,赢得满堂掌声。 患者王先生不慎从高处坠落。 他身体很多部位都感到疼痛,不敢动弹。 来到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后,经X线检查确诊为严重骨盆骨折、上下肢粉碎性骨折。 而且,王先生还有两年高血压病史。 他在受伤前两个月不幸患上脑梗塞,基础疾病复杂。 如果采用常规手术治疗,创伤大、出血多、恢复期长。 为了保证以最小的创伤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创伤骨科专家经过讨论决定采用机器人辅助骨盆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手术前,创伤骨科一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张太元使用热骨科机器人手术规划软件确定手术目标,规划最佳手术路径。 在这位助手的大力协助下,手术只花了2个小时,手术过程中流血数十毫升,王先生身上只留下了两个约1厘米的切口。 如果按照常规手术治疗,对于如此复杂的骨盆骨折,手术时间通常需要3-4小时,出血量会达到1000毫升以上,切口往往有20多厘米长。

术后影像学数据显示,骨盆的复位和固定均完全按照术前计划进行。 王先生术前疼痛难忍,躺在床上根本不敢动弹。 每当他移动身体时,他就会疼痛并出汗。 术后麻醉药效过去后,王先生立刻就能在床上活动自如,翻身、坐起都很轻松。

“骨科机器人的优势在于精准、微创、智能,通过3D图像采集传输、计算机规划、机械臂导航等方式完成螺钉置入,全部可以一次性完成,可以精准定位。”固定负责的骨头碎片,避免螺丝相互干扰,克服徒手钉钉不足的问题。”

作为国家骨科手术机器人示范应用中心和济南市创伤外科医院,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于2016年引进山东省首台国产第三代骨科手术机器人,不断拓展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利用机器人开展脊柱手术外科手术。 节段(颈椎、胸椎、腰椎、骶骨)、骨盆及四肢骨折等手术,多项技术填补了省内及全国空白,在骨科机器人手术和科研方面始终处于省内前列,达到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等级。

“住院时无需陪伴,身体健康得到照顾,出院后也不会失去联系。”

智慧服务让群众就医更顺畅

如何减少就医排队、让缴费更便捷、减少检查跑腿? 章丘区人民医院开展一系列改革,针对“挂号慢、就医麻烦”等拥堵、痛点、难点,对整个医疗服务流程进行移动智能化改造,为患者提供综合服务诊断前、诊断期间和诊断后。 方邦移动医疗服务在多个医疗环节实现“为大众多数据、少跑腿”。

手机预约挂号、门诊收费、床边结算、门诊住院服务的两个“一站式”服务中心让越来越多的患者真正感受到“智慧服务”带来的便利。 “以前,我们办理住院手续时,要从门诊到手术楼住院部,交押金,然后去病房,有时还得来回走动。”好几次了,费时又费力,现在好了,直接在护士站就可以了!” 体验过的患者及家属都纷纷称赞,位于病区护士站的“一站式住院服务中心”,让患者免去了各种繁琐的入院手续。

章丘区人民医院移动护理平台

如何有效提升人们的住院体验和诊断后体验? 章丘区人民医院还开展了以智能输液系统、生命体征自动采集系统为核心的智慧病房建设。 依托互联网医院延伸的上门医疗服务,全民健康管理系统的成熟应用,让患者不出“失联”,保持健康。 “坚持到底”成为现实。

在章丘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第三病区护士站,各种数据在智能输液云平台大屏上实时转换,输液进度、流量、预计结束时间等病房内所有患者的信息一目了然。 “有了这套智能输液系统,患者可以在独自输液的同时安心入#,不用担心没有人陪伴。输液完成后会自动呼叫,输液结束后会自动上传生命体征。”收藏。” 神经内科三病区护士长陈雯雯说。

目前,章丘区人民医院41个病区均推出了智能输液系统和自动生命体征采集系统,实现患者输液全过程连续监测,实现输液速度精准,保证输液安全,提高工作效率,让护士回到家中。患者,让护士能够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同时减少床边打铃的频率,大大降低科室噪音,提高患者住院舒适度。 “生命体征采集系统可以自动采集和分析患者生命体征,并将结果自动实时推送给医生。数据自动上传,既准确又省时,提供智能辅助决策用于临床诊断、治疗和护理。” 陈雯雯说道。

如何为患者提供延伸医疗服务? 医院依托“互联网医院”打通医疗体系各环节链条,拓展延伸服务能力,让医疗护理服务覆盖更多群体,提供居家慢创伤服务、互联网+医疗护理服务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 需要。 应用全民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对出院患者和门诊患者进行健康管理,逐步实现“院前、院中、院后”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将全民健康管理落到实处,温暖了人们的心。 截至目前,该院已管理出院患者近41.6万人,2024年一季度随访出院患者21812人,有效保证了出院后无“失联”,健康“管理到底”。 ”

场景三“机器吃药、智能做饭……”当中医遇上“智能”

排队挂号、等待就诊后,经验丰富的专家“看、闻、问”。 开药后,药剂师将中药一颗颗称重,均分,一颗一颗包装。 最后,人们把一包包中药带回家,放在砂锅里煮沸。 ……这些场景是中医“慢”、“复杂”本质的生动写照。

如今,这种“缓慢”和“复杂”正在被智能、智能的现代技术所重构。

“中药药房里没有挥之不去的草根、树皮和灰尘,没有难以掌握药品的秤和手,配制好的中药‘走’下生产线……”章丘区中医院中医药房,眨眼间,全自动发药机快速精准地“抢”了一剂中药。

中药药房称量不准、配料不均、容易出错、效率低等痛点,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轻松解决”。 通过智慧中药药房实现产业模式从“人等药”到“药等人”的转变,是发展新生产力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全自动配药机作为中药房的智能‘大脑’,依靠数字化计算机管理进行精确定位和传导控制,模拟工业流水线的生产模式,实现中药的配药。从接单、逐味称重、多方并行处理、配药,实现全自动化操作。”章丘区中医院中药管理科煎剂室主任贤凯说。

同时,智慧中药药房项目轻松实现饮片配制中的人机一体化。 通过条码智能管理模块,可实现药品处方、审阅、配制、复核、浸泡、煎煮、包装全过程的实时记录、监控和追溯。 ,最大限度地减少差错率,显着提高医院中医药药学服务能力,实现现代科技与中医药的结合。

“智慧中药药房虽然使用的是现代设备,但采用的是古老的加工工艺,煎药设备可以在常压下进行传统的先煎后下煎和一煎二煎,药效能够得到保证。同时,制剂生产全过程采用智能数据监控,每份药品都要拍照、保存、审核,确保饮片配制过程中的错误率控制在2%以内。”浓浓的中药香味扑面而来,40台智能煎药机秩序井然。 工作。

“中医药服务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符合和遵循中医药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卜先凯表示,中医药是一座宝库,要进一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把中医药的精髓好好发现、传承好、应用好。

下一步,章丘区中医院还将探索与医联体单位共享智慧,依托智慧中药房项目,通过互联网、物流网络与区域医联体单位融合,构建覆盖三医联体的体系。 “区、乡(镇、村)”范围。 一级中医智慧医疗社区,实现处方流转、制剂、煎煮、物流配送与基层中医服务一体化,有效满足区域患者需求。

章丘区中医院智慧中药药房项目只是我市中医药智能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全力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 智慧中药房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去年,全国首个智慧中药店建设和运营地方标准KTV。 智慧中医服务和“中医馆”实现区县全覆盖。 。

后期编辑备注

医疗是“新”,服务是“心”

线上热搜、线下热议,新生产力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2024年“第一热词”。在医疗领域,新生产力“涌动”、“新”力量崛起,正引领新生产力发展。改变。

从全天候“值班”的互联网诊疗平台,到为医生做“助手”的手术机器人,到智能配药、个性化煎药的智慧中药房,再到“让数据多走,人少走”,再到“住院不用陪,健康有人照顾,出院不失联”的全生命周期贴心呵护……看得见、摸得着、摸得着的场景,成为新品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可以说,新生产力在医疗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体现在医疗技术研发突破,医疗技术“卡脖子”亟待攻克。 生物制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为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 其次,新生产力可以推动医疗服务模式创新,满足患者个性化、多元化需求。 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新兴业态和医疗服务新模式可以突破地域限制,让患者无论身在何处都能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真正实现全民健康覆盖。

科技创新才是新生产力的应有之义。 在医疗领域,新生产力的崛起意味着以创新驱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是衡量人们能否便捷获得医疗服务的尺度。 新生产力不仅能够提高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还能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新型医疗服务模式的产生。 、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

新质量生产力的起点在“新”,关键在“质”。 就医疗健康行业而言,新生产力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冷数据和高精度医疗设备,更在于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用心”,结合结合智能可穿戴设备和大数据。 数据分析为健康提供智能决策,预测未知疾病风险,为个体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的健康维护建议,从而实现从“以诊疗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济南日报 小编 卢娜 赵茜)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