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CCTV-1综合频道《今日说法》栏目报道了大兴法院执行局孙嘉欣团队办理的一起案件,讲述了一场车祸给一个家庭带来的纠葛和纠葛的故事。
因善意拼车却拒绝赔偿被责令执法致残
2024年9月,大兴法院受理了李曼(化名)与其表弟李猛(化名)之间的交通事故赔偿案。
据了解,2020年5月12日,青年李曼与亲友聚餐后,表弟李猛喝完酒开车送他回家。 途中发生车祸,导致李曼颅脑损伤。 在经历了多次开颅手术后,李曼昏迷了2个月,仍然处于严重瘫痪状态。
2024年1月21日,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李萌对此次事故给李曼造成的损失负全部责任,判令李萌赔偿医疗费共计469万元。 、护理费和伤残补偿金。 于元.
李萌不服判决,未上诉。 但判决下达后,李猛一直声称自己没有钱,无法履行判决中的赔偿责任。
让李曼心寒的是,自从车祸之后,李萌就再也没有去看望过李曼。 经过长期交涉无果后,李曼与父亲李长森(化名)于2024年9月向大兴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该案由执行局孙家新团队办理。
法院:强制措施容易激化矛盾
转变思维,解开“心结”
根据执行程序,法院通过查询被执行人名下财产、传票、电话传唤、走访被执行人住所、调查等方式,查明被执行人李萌,拒不申报财产,不服判决,态度强硬,这就够了。 符合拘留条件。
但对于拘留措施的效果,孙嘉欣认为:“第一,拘留不能解决申请执行人目前面临的困难。第二,目前被执行人不具备履行能力。此时,单纯拘留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加深两个家庭之间的矛盾,所以我们改变思路,解开他们之间的心结。”
此后,孙嘉欣的团队找到了李萌的父亲:“你说我们开着警车去我岳父家找李萌,你觉得你能做到吗?作为一家之主,我们真的需要和李萌商量具体的钱。”经过劝说,李萌的父亲态度逐渐软化,同意带李萌去法院参与调解,迈出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2024年11月10日,两家人来到法院。 但多年埋藏的恩怨,让双方都难以冷静解决问题。 李曼就每月的生活费达成一致后,双方就李曼初期的医疗费用产生了分歧,导致双方情绪失控。 李猛说:“该拘留就该判刑。”
孙嘉欣立即分别与双方沟通。 由于之前的探访,孙嘉欣知道,李曼更需要的不仅仅是钱,还有李梦这样的亲人长期的关心和照顾。 当前的重点是安抚双方的情绪,遵循法律和情感。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努力实现两党和解。 最终,经过长时间的沟通,双方最终达成了执行和解协议。
和解协议达成的第二天,李猛两年多来第一次主动给叔叔李长森打电话,一场亲戚之间的纠纷也得到了解决。
确保公平兼顾法理和人情
组织者孙嘉欣认为,当地居民大多都很淳朴,与邻居、亲友之间有不成文的相处之道,两个家庭之间的亲情纽带不能因为法律的执行而受到损害。
既要尊重法律、执行有效判决,又要顾及人情,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法律原则无非就是人际关系。 想要彻底解决两个家庭之间的矛盾和纠纷,除了利用司法强制来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外,还必须关注人的情感。
法官需要用好法律的强制牌和情感的温柔牌。 既要强调原则,又要注重社会关系的沟通桥梁,倡导和谐友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供稿:大兴法院
视频:中央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