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胜参与中国网制作的节目《好像老朋友来了》的录制。 [受访者供图]
对此,唐文生表示,许多优秀的前辈,如已故英语翻译家浦寿昌、俄语翻译家严明复,以及95岁高龄的法语翻译家齐宗华,都是指导她努力的榜样。
在接受中华网专访时,唐文胜根据自己多年的翻译经验,与翻译从业者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翻译,尤其是口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我在实践中成长。” 她向年轻一代的翻译者表达了她的深切寄语,“不要只关注脱离实际的论文和学位。如果你想能够真正承担得起一份翻译工作,除了巩固你的语言之外,还有知识基础,你也要抓住机会多加练习。”
回忆起自己多年在外交领域的工作经历,她指出,与其他领域不同,这一领域的翻译从业者是为国家说话的。 “无论你的角色大小、职位高低,在外国人眼中,你就是中国的形象。因此,你永远不能忘记:你是中国人。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体现了中国的形象。”我们热爱的祖国和人民的形象。”
唐文胜强调,此类工作的性质要求外事翻译人员必须翻译准确、完整,还要努力通过抑扬顿挫、语音语调翻译出各方的情感,避免对方产生歧义。感情,甚至误解。 这些都需要译者通过知识的积累加深对各方背景和意图的了解,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技能。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中南海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 周恩来总理、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出席会见。 唐文胜(左二)担任翻译。 [受访者供图]
“今天,我国对外交往日益增多,涉及的内容丰富广泛,这为年轻一代外交外事翻译从业者的发展展现了广阔的前景,也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要求。年轻人代表未来,年轻人的生活不要害怕挑战,相信通过你们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创造中国翻译行业辉煌的未来。”
对于目前热议的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对翻译行业的影响,唐文胜表示,在可预见的未来,语言仍将是多元化的,不同语言的人之间交流的内容仍将持续得以丰富和拓展,这对翻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些工作要求更多,也更复杂。 唐文胜表示,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为译者提供了人工智能等便捷工具,但同时也对其使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你必须快速理解人工智能给出的翻译,并判断它是否准确地反映了原文的意思。如果有必要,你必须修改或补充它的不足。你不能盲目地相信它总是正确的,尤其是在控制情绪方面。”语气,以及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隐喻表达。” 她强调。
面对高科技带来的挑战,唐文胜补充道:“高科技,比如人工智能,是我们应该欢迎的进步,也是我们需要努力提高自己掌控的。在翻译一些敏感或神秘的内容,它至少在目前还很难取代人类,我们不应该要求自己只做完全可以被机器取代的工作,水涨船高,我们应该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1975年12月1日至4日,美国总统杰拉尔德·福特应周恩来总理邀请访华。 邓小平副总理等中国领导人到机场迎接。 唐文胜(左二)担任翻译。 [受访者供图]
“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由中国翻译协会于2006年设立,旨在表彰在翻译、对外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取得突出成就、影响广泛、道德高尚的翻译家。 ( 小编张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