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发现商业垄断
湘潭锰矿的发现始于1913年湘潭上五渡锰矿的勘查。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近代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勘探活动。 据《矿业杂志》报道,在湘潭上五都鹤岭地区,“地上见矿苗的人不少”。 当地人俗称“黑石”,怀疑是“铁矿”,后来发现是氧化锰矿。
在湘潭尚武渡锰矿发现之前,中国地质学家已先后在湖北兴国州、湖南安仁、长宁、耒阳等地发现锰矿资源。 但这些地方的锰矿资源品位不高,且不集中。 据调查,湘潭上武都锰矿资源集中、品位高。 因此,上五渡锰矿的发现,解决了当时国内煤炭、铁冶炼企业的燃眉之急。
1913年,浙江人卢志学邀请官僚、资本家集资成立“豫工矿业公司”,在湘潭上五都严家冲地区开采矿石。 那些##的浅层优质氧化锰矿最先被开采。 工人们在矿区干活,锰矿石从山上捡起来,用独轮车运到湘江。 这些矿石还出口到日本八幡铁工所,总计超过14万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国际市场锰矿畅销,价格大幅上涨。 愚公公司赚取巨额利润,屡次扩大开采规模。 到民国六年(1917年),锰矿年产量达到3万吨。 当时,一些外商和地方士绅也开矿办厂。 十余家企业齐聚鹤岭,竞相挖矿、竞相繁荣。
但渝中公司凭借自身实力以及与日本商人的关系,垄断了锰砂销售市场。 在收购锰矿时,大肆盘剥中间商,将小企业挤垮。 由于跨境开采和中介剥削,玉成公司引起了小公司的强烈不满,近年来诉讼不断。 湖南省政府也觊觎巨额利润,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查封了榆中公司,采矿作业随之停顿。
几经波折,由官商联合举办
民国十八年(1929年)5月,湖南省政府成立“湘潭上武渡锰矿局”,开始选砂、磨矿、运输,8月也开始开采。 KTV矿务局繁荣了一段时间。 采矿开始仅半个月,就有十家工厂开业,有数百名工人。 10月氧化锰矿产量达到4000多吨。 省政府主席何建凯、建设厅长宋和庚专程到矿务局检查并拨付轻轨建设资金。
但当时中日关系紧张,行动直到3月份才启动。 锰矿滞销,资金周转效率不高。
到1931年春,KTV矿务局终于耗尽了钱,因为“入不敷出,难以维持”。 省建设厅责令KTV矿务局停止工作,并更名为“湘潭锰矿局托管处”。 从2018年8月开始作业到2020年2月停止开采,KTV矿务局共获得锰矿石5.34万吨。
与此同时,卢志学也没有放弃对愚公公司的查封。 他们凭借深厚的社会背景,多次上访。 几经周折,中华民国政府工业部终于于1932年3月宣布撤销制裁。
1937年2月,湖南省政府与豫工公司组建“政商合作湘潭锰矿有限公司”。 公司拥有矿区面积820多公顷,员工总数440余人,工人人数可能根据生产情况随时增减。
同年,上海相继发生了卢沟桥“七七事变”和“八月三淞沪抗日战争”。 锰砂的销售突然停滞,联合公司的财务困境变得越来越困难。 11月,采矿和运输终于停止,只剩下公司员工保留财产。 ,靠卖储存的沙子和研磨锰粉来维持烂摊子。 1937年,联合公司共开采锰砂3873吨,仅售出1236吨,也可见当时的困境。
局势惨淡,战火纷飞
1937年,湘潭尚武渡锰矿更名为湘潭锰矿。
1944年6月日军侵入湖南,8月矿区失守。 10月7日,日军再次进入矿井搜查合资公司人员和信息。 当地居民戴立斋联系日军领导人,日军命令戴立斋负责将锰砂走私至湘潭下游并运走。 戴氏强迫工人在刷岙、仰天湖、鹤岭等地进行掠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采矿停止。
日据时期,矿山遭到严重破坏,锰砂4500吨被抢走。 合资公司财产直接损失超过3.16网络投稿,间接损失达数十网络投稿。
日本掠夺留下的天坑--忆苦龙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第四方面军第73军第15师接管锰矿,运输残存锰矿5300吨,锰矿114吨及大量装备作为“奖杯”。 虽然当时合资公司已经恢复运营,但最终因销售不佳而无法恢复开采。 仅靠生产锰粉和销售少量锰砂供应国内厂家维持“储存状态”。 与此同时,俊吉、宇翔公司、宏吉锰粉厂也在山上经营,情况并不好。
到1949年,湘潭锰矿浅层优质锰矿资源已枯竭。
迎来新的生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期
湘潭锰矿的前半生充满艰辛。 真正赋予她尊严和荣耀的是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
1950年,著名地质学家叶连军、侯德峰等组织参加了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地质矿产调查,在湘潭锰矿区钻探,在地层深处发现了原生碳酸锰矿床。 据调查,这里的锰矿床是低洼盆地堆积的沉积矿床。 在堆积过程中,由于来源相对简单,根据重力、溶解度或粒度进行沉积分异,矿物富集了十倍或一百倍。
冶金工业部地质局湖南分局901队于1954年组织首次碳酸锰矿床勘查,提交了《湘潭锰矿地质勘查报告》:“共工业储量907.5万吨”获“探明储量164.8万吨”,创历史新高 此前对湘潭锰矿储量的预测,让“中国锰都”美誉不断。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国有矿山。 1950年至1980年,该矿经历了三次扩建,使该矿生产由#天开采氧化锰转变为地下开采碳酸锰; 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生产; 从单一产品到采矿和选矿。 、烧结、冶炼、制粉、电解金属锰等综合性冶金联合生产。
新中国成立以来,该矿已开采锰矿近1000万吨。 电池锰粉、电解金属锰、高炉锰铁、高炉富锰渣等均荣获国家和湖南省优质产品称号。 产品供应全国20多个省市。 远销亚洲、西欧、北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老矿重生,世纪新貌
进入21世纪,由于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和资源的逐渐枯竭,在经历了减产、停产、破产之后,这位经历了中国工业百年风雨沧桑的老人,她昔日的辉煌与魅力,终于开始了她的暮色之旅。
2007年,其生产性资产有偿转让给目前中国最大的电解二氧化锰生产企业湘潭电化集团有限公司。 自此,百年湘锰依托电化学上市公司的平台实现了华丽转身。
湘潭锰矿是百年矿山,文化底蕴深厚,但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对矿区资源进行了大规模掠夺。 此外,近年来,在利益驱动下,一些企业非法开采猖獗,导致湖南锰矿区地质灾害日益严重,房屋开裂、水系受损、污染严重、交通拥堵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引发多起社会矛盾,甚至威胁湖南锰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灾难不消除,就寝食难安”。 经过多方考察和深入研究,湘潭市委、市政府大胆提出以国家矿山公园项目建设为契机,全面系统解决湘潭锰矿地质环境问题。 2013年3月,象锰国家矿山公园项目顺利获得国土资源部核准。 “疾病缠身”的象锰开始全面深入的综合治理。
夕阳的余辉洒在鹤岭地区的大地上。 居民三三两两聚集,有嬉笑玩耍的孩子,有锻炼身体的老人……如今,6.4万平方米的垃圾场已建成停车场、运动场、老年活动中心、儿童游乐场、文化长廊和休闲区整合成一个休闲观光公园。
未来,湘潭锰矿国家矿业公园将围绕独特的锰矿遗迹,展示“中国锰都”的百年辉煌历史,成为集爱国主义、工业旅游、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科普教育和国家公园。复习、休闲、娱乐等功能。 矿山环境修复与治理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