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马巡舞
五马巡舞是肇庆封开县独特而优秀的民间舞蹈。 其产生时间基本上没有文字记载。 据采访当地老艺人了解到,宋末,五马巡舞就流传于封开县达周镇乡村,是当地群众最喜爱的民间舞蹈。
表演者四十至五十人,阵容壮观,气氛热烈。 他们寓言保卫边疆、保家卫国,歌颂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年、第八年先后被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民族民间艺术‘五马巡舞’之乡”。 2007年申报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麒麟白马舞
麒麟白马舞是广东肇庆封开县特有的民间舞蹈。 源于唐代封开县岭南第一秀才莫玄清的故事。 舞蹈有固定的表演节目,曲调为当地原创民歌。 多在节日期间演出,曾多次代表省、市参加各种大型民间艺术演出。 2009年申请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湾红木家具雕刻技艺
大湾红木家具的雕刻技艺早在清末就有记载。 产品以雕刻精美、刀工流畅、款式多样、品质优良而著称。 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和收藏价值。 大湾红木家具生产已实现工业化,产品长期远销国内外市场。 如今,全镇有红木雕刻工艺厂200多家,员工近万人,产值过网络投稿。 是高要区重点经济项目。
德清岳城“龙母诞”(庙会)
德清乐城的“龙母诞”(庙会)历史悠久。 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节日,两千多年前人们祭祀秦始皇龙母,信奉“母礼龙德”。 民俗活动。 龙母是真、善、美的化身。 龙母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传奇故事在粤港澳及东南亚地区广为流传。
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八,为龙母诞辰。 来自广东、广西、港澳、东南亚等地的客轮陆续抵达,争先恐后地靠岸。 一连几天,龙母庙香火爆竹,数十万人祈福。 2009年,德清岳城“龙母诞”(庙会)经文化部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德清公鸡舞
德清公鸡舞是一种带有道具的汉族民间舞蹈,明代时已在当地广泛流传,现流行于整个德清县。 鸡舞的传统道具、服饰制作精美,栩栩如生,充满艺术性。 舞蹈情节由报晓、觅食、嬉戏、打斗、聚集五个部分组成。 该舞蹈体现了丰收、祝福、平安的民间内容,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珍贵的民间工艺品——广宁竹编
广宁省是全国十大竹乡之一。 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利用青竹进行编织就有悠久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宁绿竹的利用更加广泛,编织出更多的竹制品。 体现了竹制品的灿烂艺术和竹文化的丰富内涵。
疍家糕制作技艺
疍家糕,又名“千层糕”,是肇庆西江水乡人民的传统食品。 其特点是层层叠叠、味道十足。 工艺流程分为研磨、过滤、糖浆熬煮、勾兑、蒸煮等步骤。 整个制作过程可以说是孜孜不倦。 一层层打造,可达三十九层,寓意“久远,步步上升”。 其制作过程反映了端州水上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独特的文化,体现了“积德积福”的寓意。 ,积累财富的希望。
肇庆裹蒸
包子是肇庆著名的特产之一。 以其甜、软、滑的口感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中外。 肇庆包蒸食品始于秦代。 早在汉代,西江两岸的城乡居民在过年就有裹蒸的习俗。
肇庆包饭的传统制作方法是用大糯米、去皮的绿豆、肥猪肉为原料,用大冬叶包起来,连续煮八到十个小时。 冬叶的清香与糯米、绿豆、猪肉融为一体。 ,混合为一。 其色、香、味俱全。 由于“五香”调料的制作关系到蒸的味道和口感,所以每个家庭的制作方法都有所不同。 因此,肇庆人有“名蒸世家秘方无价”的说法。
近十年来,包子的生产已经工业化,但西江两岸的肇庆地区仍然保留着过年吃包子的民俗。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肇庆包蒸技艺的传承将得到更好的推动。
高要金都垫纺织
高要金都花席是肇庆著名的传统床上用品和工艺品。 其生产始于明代,主要由妇女手工编织。 清代中期,洋染料传入,金都农民率先织造图案花席。 数百年来,畅销国内外。 1960年代中期,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出访东南亚国家时,带去了制作精美的金都花席作为送给外国友人的特殊礼物。
近年来,金都花席在工艺上大胆创新,丰富了编织图案,在传承和保护方面受到高度重视。 已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省级传承基地,制定了各项传承保护措施,编印了教材,在当地中小学实施传承教学。
新桥羊栏纺织
新桥编篮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因其造型优美,制作精良,远销海外,专为出口而制,故有“洋篮”之称。 洋红以其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是高要区出口的特色产品,畅销香港、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仅纺织业就为全镇提供税收1000万元以上,产值5亿多元。
中国造纸第一村——四会邓村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它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科学、文明和进步的杰出贡献,也是世界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造纸技术——竹纸,是在广东发明的。 四会邓村的造纸术源于唐代中叶移民南下时的韶州。 东汉蔡伦的手工操作方法至今仍保留,并在清代十分流行。 “汇智”远销东南亚各地。 据说,全国保留原始古造纸方法历史最悠久的村庄只有四会邓村和浙江亚泽村。 它们被称为“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20世纪90年代,邓村有造纸作坊1600多家,员工4000多人,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
端砚制作工艺
端砚产于肇庆市东陵羊峡夜客山、北岭一带。 端砚因其出墨如风、出墨如油、不耗水、不结冰、不朽(产生的墨可以防蛀)而闻名于世。 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 在1300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一套科学、严谨的生产工艺。
保护端砚制作技艺的措施: 1、2001年,肇庆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肇庆端砚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负责资源保护指导,协调各部门开展端砚文化建造。 2、2011年成立端砚协会,旨在团结端砚行业,规范市场,培养人才,提高技能,宣传宣传,配合市政府做强精品端砚文化产业。 3、为有效保护端砚资源,政府制定了《端砚资源管理办法》,加强对端砚资源的保护。 4、按照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制定了《肇庆端砚产业发展规划》。 5、制定了《肇庆端砚行业标准》。 6、加强传承保护工作,已成功申报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4名、国家级生产示范基地1个。
《包公传奇》
《包公传》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歌颂包公的正气和高尚的品德。 二是致敬包公秉公执法、破案如神。 三是赞扬包公不畏权势,为民请命。 《包公传奇》主要流传于端州区及周边高要、鼎湖区沙浦。 千余年来,《包公传奇》代代口耳相传,形成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四会民歌
四会民歌属于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类歌曲的特点是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尤其是对《诗经》中比兴手法的继承。 歌词常常押韵且合时宜,唱起来朗朗上口。
四会民歌主要以口头形式在民间流传。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六国、平定南粤后,四会就唱起了民歌。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可见于清光绪《四会县志》所记载的民歌。 近年来,为了挽救民间文化传统,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农村采集民歌,寻找民间艺人,收集了一批民歌,并根据他们的音乐创作了一些演唱素材得分(主旋律),并参加省、市文化艺术比赛。 在表演或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封建采茶戏
“凤矿茶戏”是由民间歌舞、花灯发展而来的地方戏曲。 剧目大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 其音乐、唱腔具有民歌、小调的风味,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民俗风情。 它被广泛应用于民间文学和民间传说中。 音乐、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封开县目前有两个业余采茶团。 在新一代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们认真继承和创新了传统表演艺术。
广宁山狮表演
山狮舞又称狮猫舞。 据记载,广宁人民有舞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舞山狮”曾流行于广宁北部的萝岗、北石、赤坑、江屯、联合、奎东等乡镇。
广宁山狮作为一项原始民间技艺,主要起源于广宁地区,并经过多年的演变。 它与传统南狮的区别在于,山狮体型比较小,锣鼓队人数较多,以断步、试探性行走为基本点,而南狮主要以利用跳高以技巧取胜。 山狮表演吃果岭和鼓,但不使用优质果岭。 他们将民间传说融入到表演中,并以其技艺而闻名。 如今,原汁原味的山狮舞技艺元素得到保留和创新,让这一沉#在民间的失传山狮文化重新焕发光芒。
四会白池马庙会(炮会)
相传,南宋时期,四会地区天灾盗乱,百姓痛苦不堪。 两位天将,天赋神意。 他们骑着白红两匹神马,以破邪伸张正义的名义来到人间救灾平乱。 将众人救出水火后,众人飘然而去。 老百姓为纪念将军们的功绩,在大东建庙立坛祭祀。 由于他们不知道两位天将的名字,所以就以他们的白红马两匹来称呼他们,尊称他们为“白红马灵王”。 “两马乃天上神马,同受香拜。古寺原巷门门额上,镌刻着‘崇正岳’三个大字。八百年香火不断。”一直在燃烧,很多人都在祈福。
白池马庙会始于明朝末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1978年再次举办。 白池马寺于2007年重建,每年农历正月初十举办庙会。 除了红银贡品外,还有拜狮,绕着炮幕翩翩起舞,顶礼膜拜,祈求白红马两位灵王保佑村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广进。和繁荣的人口。
怀集春牛舞
春牛舞,又称春牛舞,是怀集县下帅庄、姚乡等村表演的民间舞蹈。 春牛舞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群众喜爱。 每逢春节或耕耘节,下帅乡东、西行政区都会表演春牛舞。 村里流行春牛舞,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怀集的“春牛舞”是地道的传统民间舞蹈。 即兴创作是诠释下帅庄、姚乡人民勤劳、聪明才智的最佳载体。 村庄、炊烟、河流、田埂都是舞蹈的对象,热闹非凡。 随手拿起,《五性》的艺术特色真实地讲述了一代代壮族人民对春牛和劳动的理解和认知,以质朴的情怀唱响了不朽的生命颂歌。
高要回龙宽脚龙
舞龙起源于汉代。 人们视龙为吉祥的化身,许多地方都以舞龙来庆祝节日。 高要区回龙镇宽教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据村里老人回忆,从苏富祥的曾祖父参加舞龙活动算起,已有近170年的历史。 这证明宽角村在清代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光绪年间就有舞龙的习俗。
宽角村的金龙长75米,周长143米,需要32名小伙子共舞。 龙队出发时,彩旗、龙牌、锣鼓、龙珠开路。 金龙背后,还有一面大旗欢呼。 金龙头尾呼应,四爪挥舞,全身金色鳞片闪闪发光,五彩龙裙挂着流苏,金碧辉煌,耀眼夺目。 舞龙包括龙凤舞、龙走圈、龙滚单柱、龙滚双柱、龙耍珠、龙跃玉门、金龙卷尾等舞蹈动作。 跳舞时,锣鼓齐鸣,金龙滚滚,矫健如飞,栩栩如生。
丰富的传统饮食文化底蕴
肇庆市自然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农畜产品加工业,如粮食加工、榨油、制糖、酿造、腌制、制茶、香料加工等。 德清有首乌法、巴戟酒、金山茶; 北极有燕窝酒、腌菜“六十天”、山绿茶; 端州有糖莲藕、慈市糕; 鼎湖有健花、紫贝天葵凉茶; 广宁有笋干、春白糯米糕; 高要有“春社”传统食品; 四友人酱面、茶油鸡等都非常有名,其加工技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整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市民、游客、读者能够领略肇庆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无限文化魅力,也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光添彩! 也希望我们能够共同传播肇庆文化。
肇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