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楼晓峰点评《马鞍山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空间总体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相关信息即将发布。
01
城市自然
规划期限为2024年至2035年。规划范围分为城区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城区为马鞍山市行政区域,总面积4044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东至泰山大道,南至当涂县,西至长江东岸,北至长江东岸。 宁马市辖区,总面积197平方公里。
▲城市国土空间总体布局规划
《规划》明确围绕“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城市性质(核心功能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打造安徽“杭嘉湖”,为长三角“白菜心”提供空间支撑和保障,具体实施“三步走”战略:
到2025年,长三角“彩菜心”建设取得突破性、标志性成果,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示范区。 到2035年,安徽“杭嘉湖”、长三角“菜菜新”基本建成。 到2050年,安徽的“杭嘉湖”和长三角的“蔡财新”全面建成,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样板城市。
02
空间格局
《规划》共12章59节,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空间布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生态绿色、高效集约的美好国土空间格局。 其中,立足自然地理格局,构建“两脉、四区、四中心”的城市总体国土空间格局。
两条经络
即东有水脉,西有山。
东部水脉包括博望区、当涂县的大青山、石臼湖等生态区,以及古溪河、青山河等生态廊道。 重点关注湿地和山地森林生态资源的保护,以及区域物种多样性的维护和提高。
西部山脉为和县、含山县的鸡笼山生态区和太湖山生态区。 大别山其余山脉,主要是鸡笼山、宝蟾山、太湖山,是重点保护的山脉。
四个区
包括城郊都市农业体验区、水网圩田生态农业区、滨江平原高效农业区、丘陵低山特色农业区。 匹配各区农业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支持农业分类发展。
四个中心
即马鞍山市中心和当涂县、和县、含山县三个副中心。 中心城区进一步提升功能层次,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和用地结构。 完善各县综合功能,促进市县协调发展。 支持副中心与特色小镇联动,促进城镇、产业、生态融合发展。
03
综合交通
《规划》构建多向铁路体系、贯通内外的干线公路体系、连接海峡两岸的过江通道、高效便捷的水运体系、多层次的交通运输体系。服务航空体系,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体系一体化,促进物流运输体系建设。 集约高效,将提升马鞍山市区域交通地位,形成便捷通达、绿色集约的综合交通体系。
完善多向铁路体系布局
规划“两纵两横”高速铁路主通道和“两纵一横”普速铁路主通道。 近期,重点保障养马至朝马城际建设,与宁安高铁形成全市新“十”字形铁路网格局,预留皖北长江高铁高铁(楚马城际)和江北铁路走廊,结合区域通道实现六向延伸和网络一体化,一小时可达合肥、南京都市圈主要城市,基本达到国家中心六个小时内的城市。
支持“两主六节点”高铁枢纽建设,保障马鞍山南站、马鞍山东站枢纽空间,完善集疏运组织,提高内外效率交通连接; 六个节点枢纽服务于各县区,确保大都市区城际间的直接联系。
▲马鞍山区域布局图
完善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布局
依托“城(郊)轨+城乡客运”,完善城市30/60分钟交通圈,连接宁河、武汉。 规划建设“一横、两纵、一通”的城市(郊区)轨道交通网络。
通过宁马城际(城轨)可快速连接中心城区与当涂。 依托宁河城际(城轨),加强正蒲港新区、和县与南京江北的交通联系。 通过马政市铁路支持长江南北的过江交通连接。 马博至马罕城轨线路支持博望、丹阳、中心城区、和县、含山走廊。
依托轨道交通枢纽和县乡集群核心,建设全区域城乡公交网络,连接交通枢纽与乡镇重要节点,实施公交运营,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
▲ 宁马城际铁路施工现场
完善连通内外的干线公路系统布局
规划“三横三纵”公路网,近期重点保障宁武高速公路改扩建和宁河高速公路建设。
规划“八纵九横多联”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和“四横四纵”市政高速公路网,加强中心城市对外辐射,构建便捷的对外交通网络。
近期,重点保障312国道、346国道、205省道、446省道、沪汉高速博望立交及接触线等干线公路建设。
国省干道和城市快速路原则上按60米控制预留。 城市路段两侧原则上设置不少于15米的防护绿化带。 国省干道、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原则上按照充分互联互通设置和预留与主要道路互联互通条件进行预留。
推动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
优化农村公路网,提高城乡一体化交通服务水平。 抓好农村公路建设好、管理好、保护好、运营好,持续优化县乡公路,推进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巩固自然村村村通路成果,提高农村公路的可达性。 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中小城镇和农村居民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
▲中心城区景观布局图
完善缝合两岸的过江通道布局
在现有马鞍山长江大桥和在建的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基础上,近期重点保障湖北路过江通道和九华路过江通道建设,打造“核心内环”为城市快速交通配套城市河流,规划慈湖过河通道。 、龙山路过江通道,形成六大过江通道格局,促进两岸互联互通、协调发展。
完善高效便捷的水运体系布局
规划“一干多支”的内河航道网络布局和“一河两岸、双核九区”的港口布局体系。 强化郑蒲港多式联运枢纽,提高与公路、铁路等运输方式的衔接水平,推进马武双港联动,支持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建设成为龙头江海联运枢纽。中国海上多式联运内陆港口枢纽; 大力支持水水转运、江海直达、江海联运等运输方式,提高长江干线水运与内河运输的衔接效率,协同上海、江浙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
▲ 繁忙的马鞍山港信息图
完善多元化服务的航空体系布局
为保障通用机场规划空间,含山规划建设通用机场,主要服务短途交通、航空旅游、农林作业、社会公共服务等功能,促进通用航空与通用航空融合发展。旅游。
完善优质多元化旅游交通体系布局
依托沿江大道、滨江大道、江心洲环州大道、438省道、328省道、213省道、古溪河路等道路,连接菜石矶、江心洲、香泉温泉度假村、宝禅山、蒲塘、太湖山,石臼湖等旅游景点,形成了全市性的风景线。
▲ 长江马鞍山段资料图
以长江水道为上游水道主线,连接长江两岸旅游景点; 以司马心河、德胜河、虞山河、古溪河等为水上旅游支线,连接霸王庙、陋居、青山风景区等,与景区联动安排游览。 线码头。
支持建设“1+7+N”全区域旅游交流中心,提供多元化旅游交通集散服务。
04
公共服务-
《规划》构建四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构建“市级——县(区)级——乡(街道)级——村(社区)级”四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形成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均衡发展、成效显着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运行、惠及全民的设施系统。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示意图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空间
规划到2035年,人均公共文化用地面积达到0.3平方米。 重点完善高标准图书馆和文化馆,构建覆盖中心城区的群众文化活动设施网络。
保障和县博物馆、图书馆、含山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文化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空间。
完善教育服务配套设施空间
支持中心城区根据需要建设一批学前教育、中小学、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设施,为高等院校扩建预留土地。 弥补县域教育设施短板,确保每个县至少拥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一所高中和若干所初中、小学,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实现托幼一体化,支持学前教育普及、安全、高质量发展。
改善公共医疗卫生配套设施空间
规划到2035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床位数不低于每千人8.0张。 每个乡(街道)建有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一村一室(站)”原则,填补村级卫生服务机构短板,增强基层综合能力医疗卫生服务。
完善体育服务配套设施空间
加强城市社区基本公共体育设施保障,保障基层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 规划到203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5平方米。 各县设立县级全民健身中心,乡镇(街道)结合中小学校、广场、绿地设立体育活动中心,提供农村全民健身设施。
完善社会福利配套设施空间
优化提升市社会福利中心,每个县(区)应确保至少1个县(区)社会福利设施。 推动乡镇敬老院、照料中心等设施全覆盖,支持农村现有养老服务设施改造,支持医养结合,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