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801.2网络投稿,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7.4%。 70年来,延边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推动高质量振兴发展,创造了工业繁荣、生活富裕、外贸繁荣的壮丽画卷。
村民踏上致富之路
“前两天刚刚接到了一份价值2万元的订单,看来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眼下,延边和龙市广东村,稻田正在填土,一批批客户订单已提前发货。 来吧,63岁的种粮大户林中奎一脸幸福。
以前,由于技术差、品种杂、没有品牌,林中奎靠卖大米赚钱。 “大米最高可以卖到1元一斤,现在加工大米最好的价格是10多元一斤。”
近年来,在村里的支持下,当地村民流转土地、引进新技术、种植新品种、进行深加工。 广东大米越来越有名,林中奎种粮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他也越来越努力。
去年,林中奎的稻田边上加了一辆红色小火车。 两年前,他与广东乡村桂心民宿专业合作社董事长杨丽娜合作,在不影响水稻种植的情况下,推出了多项水稻旅游一体化项目,包括水稻列车、水稻种植体验等。
“稻田不仅可以耕种,也是吸引游客的标志。” 林中奎感叹乡村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裕。
广东村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以此为契机,杨丽娜开展乡村旅游,先后装修了60间房屋。 院子里种了花草,房子白墙青瓦,闲置的房子变成了特色民宿。 “村民们为游客表演民族舞蹈,每场收入50元。一年能表演130多场,让村民们闲暇之余忙个不停。” 杨丽娜说道。
到2024年,广东村将吸引游客超过2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近40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1.6万元。
目前,全州有国家级、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52个,吉林省少数民族特色小镇4个。 2020年,全州4.8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零。 2024年,全州人均GDP达到39312元,70年来年均增长5.1%。
行业释放新动力
吉林敖东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依托原有资源,利用好自然优势,建立了人参、五味子等中药基地,建立了工业园区,拥有药品生产批准文号近600个。 截至2024年,吉林敖东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52网络投稿,上缴税金超过70网络投稿。
吉林敖东的发展是延边全面融入吉林省医疗健康产业走廊建设的缩影。
如今,延边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医药行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创新基地3个,15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今年上半年,延边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71网络投稿,成为拉动全州经济总量增长的重要引擎。
地面上,整齐地排列着一排排圆形木桩,每根木桩上都套着一个透明的袋子。 俯身仔细一看,木桩上的黑木耳“开”得恰到好处。 “这根木桩每年能为我们家带来10万多元的收入。” 延边汪清县天灵桥镇天灵桥村村民张守礼在采摘木耳时收集木耳袋。
汪清县已连续15年被国家命名为菌类之乡。 目前,全县有3万多人从事菌类相关产业,占有劳动能力农业人口的2/3。
今年是张守礼种木耳的第十八个年头。 他亲眼目睹了“村里越来越多的新事物”,比如废弃菌袋集中处理场、灌溉井、电商直播……菌类正在走上绿色化、规模化产业。 路。
以实业强国,以生态立国。 当前,延边正重点培育食品农产品深加工、夏季休闲冰雪旅游、医药保健等三个千亿级产业,做强装备制造、机械制造等多个百亿级产业。数字经济构建多点支撑、多产业。 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开放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延边珲春市陆路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内贸与国外运输航线形成多线并行格局。
今年上半年,珲春市各口岸货物吞吐量196.6万吨,同比增长8.8%,外贸进出口总额65.3网络投稿,同比增长8.8%。同比增长41.8%。
延边作为长吉图开发开放试验区的“窗口”,要做好沿边工作,着力打造发展“蓝色引擎”。
8月10日,在珲春铁路口岸,一列中欧班列“长胡欧”载着53标箱的汽车零部件、LED车灯等货物。 火车呼啸而过,向欧洲出发。
“现在我们只需要20-30分钟就可以完成整趟‘昌惠-瓯’列车的相关检查手续。无论列车多晚到港,我们都会‘到站即放’,确保列车通行。”火车的‘加速度’。” 。”珲春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一队副队长修忠说。
珲春互贸进口货物加工产业园项目A区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预计今年10月底交付使用。 目前,符合当地加工政策的海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等8家企业计划入驻。和龙市、图们市也相继设立边境经济合作区。
2024年1月至7月,延边外贸进出口额136网络投稿,同比增长72.9%。 五年来,延边进出口商品已达15大类160余种,外贸进出口总额达703网络投稿。
“共同繁荣发展是延边70年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体现。今天,延边正在推动高质量振兴发展。” 延边州委相关负责人说。 《人民日报》(2024年9月3日第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