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它曾经是一座变革之城,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萍乡市宣传系统一位官员告诉澎湃新闻。
从1898年至今,安源煤矿已有119年的历史,其命运也历尽曲折。 1939年,因日本侵略,安源煤矿被迫停产、关闭。 抗战胜利后,安源煤矿与高坑煤矿局合并,成立赣西煤矿局。
1949年后,赣西煤矿局更名为凭祥矿务局,隶属于煤炭工业部。 1954年,安源煤矿在废墟上重新开放,通过改扩建工程,生产能力达到年90万吨,成为萍乡矿务局七矿中最大的煤矿。 在平矿集团中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资源消耗行业寻求变革
历史的辉煌正在逐渐退去。 进入新世纪后,萍乡作为百年工矿城市,逐渐显现出“一矿独大”的后遗症。 它要面对所有历史资源型城市的传统困境——“两老一枯”(革命老区、百年工矿、资源枯竭)。
萍乡市发改委向澎湃新闻提供的《萍乡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研究报告》资料显示,1950年至2007年,萍乡市累计生产原煤2.8亿吨,煤炭工业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超过100网络投稿。 元,为国家贡献价值超过200网络投稿(按可比价格计算)。
报告称,随着资源枯竭,凭祥煤矿数量从1990年代中期的1116个锐减到2007年的132个,减少了88.2%,全市近10万产业工人面临失业。 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破坏趋势加剧。 由于煤炭开采量大、面积广、所需时间长、治污债务金额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严重问题。 地方财力严重不足,使凭祥在环境治理、社会保障、安全生产、就业、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面临巨大财政支出压力,收支矛盾凸显。
2008年3月,凭祥被列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 正是这一年,当地政府开始了一场漫长的城市转型攻坚战。
“这完全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我们从当地煤矿挖煤,现在价格太高了,甚至比从外面买煤还要高,我们只能想办法转型。” 萍乡市发改委改造科科长贾旭峰告诉澎湃新闻,经过近百年的开采,萍乡的煤炭资源储量逐渐减少。 如今,可开采储量为1.21亿吨,其中近40%为劣质煤,且大部分位于地层深处。
凭祥当地政府很早就意识到了转型的必要性。 自上世纪末以来,当地政府一直在寻找经济转型之路。 采取大胆措施,大力发展煤炭替代产业,降低煤炭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此举虽然取得了成效,但距离实现转型目标还相差甚远,这也说明这场转型之战并不轻松。 “早期,很多人对如何转型持观望态度,有的甚至持否定态度。” 萍乡市政府社会保障部门一位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
由于历史包袱沉重,凭祥的经济转型之路艰难而漫长。
按照国家总体要求,凭祥市成立资源型城市转型领导小组,明确转型任务,编制转型发展规划; 提出“实现高技术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化”的改造思路; 确立“改革开放促转型、结构调整促转型、科技创新促转型、民生改善促转型、生态修复促转型”,制定了经济社会生态同步转型战略。
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萍乡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项目管理“四个对接”工作思路,即对接央企、民企、科技企业、外企,充分利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推动全面发展项目建设,形成促进转型的外部环境。
数据显示,由于央企的带动作用,萍乡传统产业之一的电瓷产业目前正呈现集群效应,销售额占全球20%、全国70%以上的份额。
目前,凭祥已与中国节能集团、中国建材集团、中国恒天集团等24家央企建立对接合作关系。
“传统产业正在退出转型,新兴产业正在加速崛起。” 凭祥市政府经济负责人说。
他认为,长期以来,萍乡已形成黑(煤炭)、白(陶瓷)、灰(建材)、红(烟花爆竹)、金(冶金)五大传统支柱产业。 随着资源枯竭,凭祥必须面临去产能、安全保障等问题。 生产、环保等压力。
《萍乡市资源枯竭型城市改造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15日,该市已实施淘汰落后产能项目137个。 领先的资源开采行业呈下降趋势。 采矿业和原材料加工业的比重逐年下降。 矿山企业数量由2007年的507家合并到现在的298家,地方煤矿煤炭产量由2007年的502.3万吨下降到2015年的333.76吨。 资源开采主导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15.9%下降到2015年的4.8%,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据最新统计,煤炭、钢铁去产能分别占萍乡市全年产量的53%和46.8%。 仅这两个行业去产能后,全市GDP增速就下降了4个百分点。
即便如此,凭祥市政府决心去产能,着力转型,扩大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煤化工、煤电等高附加值产业和光电等新兴产业崛起环境保护不断加快。
“我来凭祥投资,主要是凭祥各级政府领导看好我的项目,愿意为我的项目提供各种服务和平台。最重要的是,我也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万亿级环保市场。” 格峰科技董事长冯向东告诉澎湃新闻。
冯向东是美籍华人,20世纪80年代留学美国,获得化学博士学位。 他拥有美国授予的许多荣誉和地位。 作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他受到萍乡相关领导的热情邀请,到萍乡创业,试图用自己发明的科学技术改变目前尴尬的环保现状。
此外,凭祥市政府每年安排6000万元科技创新资金,大力发展“院士经济、博士经济”,引进高端人才,注重科技研发,有益于科技创新。带动了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
澎湃新闻获悉,2008年至2016年10月,国家财政补贴萍乡市共获得资源枯竭型城市转移支付资金1万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2.06网络投稿,主要用于工业工矿区改造、国有企业改制、历史债务化解、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
为推动转型,凭祥市建立了产业集群支撑体系,依托凭祥经济技术开发区、莲花工业园区、鲁西工业园区等,大力发展充分就业、持续替代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程。 八年来,该项目累计投资5923网络投稿。
这一系列措施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近年来,凭祥市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资源型工业逐渐退出,其总产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8年的15.9%由2008年的15.9%增至2008年的3.8%。增值税指标扭转了四年多负增长的局面。
2016年,萍乡煤炭、钢铁去产能规模分别占江西省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GDP增速达到9.1%,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倒数第三。省内多年。 全市进出口总额也增长18.3%,位居全省第一。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转型方向是正确的。
更微妙的变化是,转型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萍乡在全省公共文明安全指数评价中名列全省第一。
海绵模型生态宜居
凭祥区
对于凭祥来说,其转型目标不仅仅是产业层面的转型,而是一个城市整体的转型。
“以前,作为煤炭城市,地是黑的,天是灰的,没人愿意住在这里,有钱的要么在南昌定居,要么在长沙买房。” 李韵秋告诉澎湃新闻。
显然,城镇化建设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制约因素。
党的十八大后,凭祥市委、市政府加强宜居城市建设,提出“年年有变、三年有大变化、新跨越”的总体要求五年”,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城市。 打造开放、文明、幸福、和谐、安全的“新平五镇”,全面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经过努力,凭祥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称号。 萍乡领导最看重的称号是国家海绵城市建设和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萍乡市海绵城市展览馆内
2015年4月,国家公布了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萍乡是江西省唯一入选的城市。
“我们要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城乡建设。” 萍乡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海绵城市是通过渗、滞、蓄、净化、利用、排水等措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的绿色生态城市发展方式。大雨时,城市可吸收全部雨水;干旱时,则把吸收的水‘吐’出来,这就是海绵城市的基本原理。” 萍乡市海绵办公室副主任刘敏向媒体介绍时表示。
这是一个科学的循环体系。 多余的雨水经过透水混凝土路面,经过渗水管,流至下沉式绿地进行净化、调节和储存,然后流至蓄水池,完成一次径流雨水处理。 渗透、调节、净化、利用。
按照目前的成本核算,每平方公里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本为1.6网络投稿至1.8网络投稿,因此全国范围内的海绵城市建设一度引起争议。
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试点中,凭祥表现最好。 2015年,在全国首批16个试点城市考核中荣获“第一名”; 2016年再次获得考核第一名。 这意味着凭祥已成为全国海绵城市的典范。
截至2017年4月底,凭祥海绵城市试验区已完成16.628平方公里,占比50.42%; 施工面积16.352平方公里,占49.58%。 全市海绵项目已竣工43个,在建74个,待建42个,完成投资46.53网络投稿,投资完成率为73.86%。 城市的“海绵”效应得到明显体现。
刘敏表示,凭祥市选择老城易受洪涝灾害的地方以及新城商业中心、行政办公中心区域作为试点区域,在市区规划了32.98平方公里示范区。
“我们老城区的三个项目包已经完成了80%。今年5月到7月是雨季,我们很高兴看到海绵城市的成效,没有出现内涝。也就是说,萍乡的海绵城市技术我们在路线和解决城市向海问题方面已经看到了曙光。” 刘敏告诉澎湃新闻。
更重要的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改造了老城脏乱差道路的原貌,让市民切实感受到民生建设给他们带来的便利。
刘敏以万龙湾区为例。 他表示,海绵城市改造后,现在已经可以实现“大雨不积水、小雨不湿鞋”。
“海绵城市”只是一个起点,核心是城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据萍乡市有关部门提供的材料显示,2016年仅中心城区就新增网络投稿以上项目20个,总投资超过300网络投稿。
“萍乡的城市转型从未停止过,相信未来也不会停止。” 李云秋说道。